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几个原理:第一、戒就是制。台湾民俗中,若有人遇到某些事情不如意,就去道教的宫庙制一制,台湾话叫作制,不是祭祀的祭(编案:台语的祭与制同音),制什么呢?要制鬼神,不再让鬼神来骚扰他,所以说要去制一制。同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优婆塞戒经<业品>》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几个原理:第一、戒就是制。民俗中,若有人遇到某些事情不如意,就去道教的宫庙制一制,话叫作制,不是祭祀的祭(编案:台语的祭与制同音),制什么呢?要制鬼神,不再让鬼神来骚扰他,所以说要去制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是师徒能增三宝;何以故,如是知八智已,能勤供养师长、和上、耆旧有德;能受善语,能勤读诵,兼为法施;心不放逸,调伏众生;能瞻病苦,给施贫乏。佛陀说:菩萨能够这样来教导调伏出家,那么当师父的以及,都能够得到无量利益。能够增长三宝,那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出家菩萨的出家知道八种智慧以后,就能够在中得到利益,就能够因为这八种智慧,乃至实证法界实相,而有这个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守护身口意业,安住清净戒条,是皈依后第一重要的事,应如经中说:凡所作事当系心不放逸,犯罪已,当至心忏悔;悔已,当心生欢喜,更不敢再犯,应该如此安住净戒。《菩萨优婆塞戒经》卷3又说:【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五处所,所不应游:屠儿、淫女、酒肆、国王、旃陀罗舍。】受戒后有五种地方不能去:屠宰场、妓院、卖酒饮酒的场所、官场、监狱官员的住家。此外当依《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轻贱烦恼,令彼烦恼不得自在;心不放逸常修忍辱,为涅槃果持戒精进,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隐欢娱受乐,为他受苦心不生悔,见退菩提心生怜愍。能救一切种种苦恼,能观生死所有过罪,能具无上六波罗蜜,所作世事胜诸众生,信心坚固修集慈悲,亦不希求慈悲果报;于怨亲中其心无二,施时平等、舍身亦尔,知无常相、不惜身命,以四摄法摄取众生,知世谛故随众生语。为诸众生受苦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是师徒,能增三宝;何以故?如是知八智已,能勤供养师长、和上、耆旧有德;能受善语,能勤读诵,兼为法施;心不放逸,调伏众生;能瞻病苦,给施贫乏。善男子!出家菩萨若有在家,亦当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即是法行:供养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施于安乐;至心受戒,不妄毁犯;受寄不抵,见恚能忍;恶口恶语及无义语,终不为之;怜愍众生,于诸国王、长者、大臣恒生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能赞三宝所有功德;不以斗秤杂余异贱,欺诳于人;不乐酒博贪欲之心,常修惭羞愧耻之德,虽复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骄慢。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施波罗蜜。善男子!若有人能净身口意,常修软心,不作罪过;设误作者,常生愧悔;信是罪业,得恶果报。所修善事,心生欢喜;于小罪中,生极重想;设其作已,恐怖忧悔。终不打骂嗔恼众生,先意语言,言辄柔软。见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善男子!若人不乐久处生死,深见过罪,观人天乐、阿鼻狱苦平等无差;怜愍众生,具足正念,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使得成道,为具无上菩提道故,为如法行故,受持是戒,心不放逸;能观过去未来现在身口意业,知轻知重,凡所作事先当系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时亦复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已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客烦恼时暂起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观犯轻如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善男子!除十善业及十恶业、善戒恶戒已,更有业戒所不摄者,谓善恶法。如是善恶、有作无作,有人具足作及无作;若现在作善,未舍之顷,具作、无作。第二念中,成就过去作、无作;作已过去,唯有无作、无‘有作’也。若人得戒,虽作不善,是人现世成就二法:恶法有作,善法无作。是作、无作二因缘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优婆塞戒经<业品>》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几个原理:第一、戒就是制。民俗中,若有人遇到某些事情不如意,就去道教的宫庙制一制,话叫作制,不是祭祀的祭(编案:台语的祭与制同音),制什么呢?要制鬼神,不再让鬼神来骚扰他,所以说要去制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三 | admin 2018-07-19 |
![]() |
令心不放逸。身不动摇。久久习熟。自然身心宁怗。于道有趣向分。寂静波罗蜜。定众生散乱妄觉耳。若执寂静处便为究竟。则被默照邪禅之所摄持矣赵州和尚云。老僧十二时中。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余无杂用心处。此是这老和尚真实行履处。不用作佛法禅道会善恶皆从自心起。且道。离却举足动步思量分别外。唤甚么作自心。自心却从甚么处起。若识得自心起处。无边业障一时清净。种种殊 | 三摩地 2018-07-19 |
![]() |
云何名为心不放逸。若有比丘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是名比丘心不放逸。时庵罗女即至我所。头面作礼右绕三匝。修敬已毕却坐一面。善男子。我于尔时为庵罗女如应说法。是女闻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彼城中有梨车子其数五百来至我所。头面作礼右绕三匝。修敬已毕却坐一面。我时复为诸梨车子如应说法。诸善男子。夫放逸者有五事果。何等为五。一者不得自在财利。二者恶名 | admin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