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如是师徒能增三宝;何以故,如是弟子知八智已,能勤供养师长、和上、耆旧有德;能受善语,能勤读诵,兼为法施;心不放逸,调伏众生;能瞻病苦,给施贫乏。佛陀说:菩萨能够这样来教导调伏出家弟子,那么当师父的以及弟子,都能够得到无量利益。能够增长三宝,那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出家菩萨的出家弟子知道八种智慧以后,就能够在正法中得到利益,就能够因为这八种智慧,乃至实证 admin

2020-06-08

  如是师徒能增三宝;何以故,如是弟子知八智已,能勤供养师长、和上、耆旧有德;能受善语,能勤读诵,兼为法施;心不放逸,调伏众生;能瞻病苦,给施贫乏。佛陀说:菩萨能够这样来教导调伏出家弟子,那么当师父的以及弟子,都能够得到无量利益。能够增长三宝,那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出家菩萨的出家弟子知道八种智慧以后,就能够在正法中得到利益,就能够因为这八种智慧,乃至实证 admin

2020-06-08

如果我们能以六和敬和四摄法来摄受众生,那么众生都会乐于亲近善友,生起正念、修学正法、心不放逸。这样社会、国家自然就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谐安定。另外,如果我们再从深一层的般若智慧来看:一切世间法无非都是如来藏所生、所显的虚妄影像,本质上却都是本不生灭、本自具足的,只是我们被世间法的表相所迷惑,产生了颠倒见以及虚妄分别,在本无生灭当中,以为真的有生 三摩地

2020-04-12

为了赶上能听闻佛陀的说法,我就请问南岸边的人说:‘我想要度过这条河,请问这河水到底是深或浅呢?我要怎么样才能渡得过呢?’那个人听完我的问题,就告诉我说:‘这江水大概只到你的脚踝处,你何不就涉水而过呢?’我听信这个人的话,一点都没有怀疑,便这么地涉水过来了,河水果真只到我的脚踝处,我实在没有什么奇特的道术,只是因为我相信他说的话啊 admin

2020-02-21

断除瞋恚是如理作意的,是知道有出世间法、知道有世间法,两边都可以兼顾;所以菩萨可以知道对方发起瞋恚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呢?还是因为种种状态?菩萨虽然不介入人世的这些种种是非相,但是并不代表菩萨于过程中完全不知道,只是说菩萨在这过程中,很清楚地不要去说别人的是非;但是对于是非之所来龙去脉,菩萨是有少分乃至多分了知,而能够方便断除自己的瞋恚,甚至可以因此 admin

2020-02-21

所以去受戒时是有作戒,而成就有作戒之后,因为是以至诚心发愿受戒,这一世就会很小心的不敢犯戒,能够心不放逸,因此导致他的心习惯于戒法的禁制;因为习惯于戒法,后世虽然尚未受戒,心地自然就不会违犯了。心习惯于戒法的限制时,凡是犯戒的事就不会去作;习惯之后,未来世的清净种子还是会现行;种子现行时,自然不偷、自然不邪淫、自然不会妄语,虽未受戒而自然不犯,这叫 admin

2020-02-21

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之前解说的四宏誓愿,常转这个观念;依于这样的一个心行誓愿,能够如法而行,如法行故,受持是戒,而且最重要的心不放逸,就是念念在兹、念念在兹。这样的菩萨,还能够观察过去、未来、现在自己身口意业的轻、重,善知道是善,恶知道是恶,轻善知道是轻善,重善知道是重善;这于自己的当下的造作当中,在摄心为戒的制约之下,马上生起的一个念头是善?是恶 admin

2020-02-21

第四、心不放逸就能生忍。如果一心在法上用功,任凭别人怎么诽谤,他都不去关心;当他完全不关心时,对众生就能安忍。因为认为生命中只有学法、证法才是最重要的事,其他世间事都像过眼烟云,又何必在意、何必去计较呢?所以说如果专心在法上用功时,还有什么不能忍呢?因此心不放逸,就能生起众生忍来。第五、断除瞋恚就能生忍。我们如果能把瞋恚心给断除掉,对众生也就可以接 admin

2020-02-21

真正的苦行是心不放逸,譬如说:您是在修念佛法门,那就得时时刻刻净念相继;如果您是在参禅,就得二六时中疑情不断;如果您是在打坐修定,也要很快就能够进入定中,获得禅定的证量,而不是空口说白话;如果您是专门在修利益众生的法门,那就得永远努力不懈地为众生做下去;如果您是以努力为众生说法为苦行,那就得不舍任何一个众生,永不疲累地为各种根器的众生宣说妙法;能够 admin

2020-02-21

佛在〈羼提波罗蜜品〉有讲到:【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优婆塞戒经》卷七”要提醒菩萨们的是,虽然这是佛在羼提波罗蜜,在忍于众生对于自己不合理的对待,譬如众生的恶口行、恶身行,辱骂我、打骂我这样恶身行,如何能够出生对这些众生不如理事行的这样子一个决定性的一个忍辱度的所 admin

2020-02-20

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优婆塞戒经》卷7) 我们上次跟大家讲说:无作戒如果我们用戒体的熏习这个方式来理解的话就很容易,因为戒体的熏习如果成就的话,后世即便是没有再另行受戒,或者没有听闻什么样特别的教导,可是自己在面对可能犯戒的状况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选择远离,这个就是戒体在一路到后世的这个力量所在。& admin

2020-02-20

】(《优婆塞戒经》卷6)在饮食之后,身为修道之人,第一件事就是要先修惭愧之心,然后要能心不放逸;也要知道饮食,只是在治疗色身虚弱的病,不是为了享受而吃,是为了维持生命、保养道器。如果进入村落时应当观察这六入的一一入,都犹如刀刺一样;因此,应该摄护诸根、修集正念,要把六根摄受好,不要把六根往外放去攀缘;要把正念照顾好,应当观察何事可作、何事不可作,心 admin

2020-02-20

此外我们也要提醒一个重点,还记得上一集,我们有提到什么叫精进吗?其实真正的精进就是“心不放逸”。所以虽然在眷属跟环境的因缘之下,我们没有办法朝着我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去精进,但是我们仍然是可以安住在心不放逸上,把这些不顺的因缘,当作是我们这一生的功课之一,这样依旧是在精进。我们也一定要非常清楚,每一个人的福德是不一样,不要跟别人比,即使我们的 admin

2020-02-20

佛在〈羼提波罗蜜品〉有讲到:【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优婆塞戒经》卷七要提醒菩萨们的是,虽然这是佛在羼提波罗蜜,在忍于众生对于自己不合理的对待,譬如众生的恶口行、恶身行,辱骂我、打骂我这样恶身行,如何能够出生对这些众生不如理事行的这样子一个决定性的一个忍辱度的所需要修行的?你 admin

2020-02-19

轻贱烦恼,令彼烦恼不得自在;心不放逸常修忍辱,为涅槃果持戒精进,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隐欢娱受乐,为他受苦心不生悔,见退菩提心生怜愍。能救一切种种苦恼,能观生死所有过罪,能具无上六波罗蜜,所作世事胜诸众生,信心坚固修集慈悲,亦不希求慈悲果报;于怨亲中其心无二,施时平等、舍身亦尔,知无常相、不惜身命,以四摄法摄取众生,知世谛故随众生语。为诸众生受苦 三摩地

2019-07-20

如今各大山头住持和尚们,甚至是印顺派的一切法师与居士们,不也都是如此吗?总是死抱著意识心不放,一再的辩称意识心是常住的,所以他们都把意识心切割成两个部分:意识的粗心是妄心,有生灭;意识的细心是真心,不生灭,是造因与受果的主体识。(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2月初版二刷,页244-245。)所谓入涅槃,是把世间心灭 admin

2018-12-27

接下来谈谈第六个法相是:心不放逸。因为菩萨有了上次所说的自知罪过,一直到获菩提心的功德,所以能够自我督促而继续地向前迈进。为什么这么说?当菩萨有了获菩提心的功德之后,他又看见了自己另外一方面的罪过——包括贪爱五欲法、宝爱五蕴身等,这才使得自己生生世世不离三界生死苦,也常常与众生因故而产生种种的争执。然而从如来藏角度来看,原本众生与我是平等 admin

2018-08-15

因为心得勇健的缘故,所以会有证量显现出来,凡所有说,所有人全都会欢喜的接受,并且可以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利益自己,让自己离开一切障碍,而且心不放逸。心不放逸,这个是最困难的!有很多人修苦行,白天日中一食,夜晚不倒单,坐在那里却在打瞌睡;所穿的衣服到处补钉,但是仔细一看,是新布料故意作成补钉的,这样不是衣服破了再补的。现在台湾不管谁出家,都别丢了佛的面 admin

2018-08-15

所以印度教的「苦行」只是透过色身上的寒热、痛楚锻炼而已,仍然无法断除内心贪爱男女的,而且外道的苦行也不能消除丝毫的业障;唯有佛教的「苦行」--『心不放逸』才是真苦行,以先断我见再彻底断除我执、我所执,才能真正的解脱生死轮回永入无余涅盘。从此文章证明密宗、藏传佛教的男女双修,正是起源于印度教的性力派、生殖崇拜信仰,与佛教佛法毫无关系;因为「男女双修」 三摩地

2018-07-23

接下来谈谈第六个法相是:心不放逸。因为菩萨有了上次所说的自知罪过,一直到获菩提心的功德,所以能够自我督促而继续地向前迈进。为什么这么说?当菩萨有了获菩提心的功德之后,他又看见了自己另外一方面的罪过——包括贪爱五欲法、宝爱五蕴身等,这才使得自己生生世世不离三界生死苦,也常常与众生因故而产生种种的争执。然而从如来藏角度来看,原本众生与我是平等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页   1   2   …   3   下一页»   共53条/3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