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假使有人想要求明心见性,但是却不归命三宝,也不供养三宝,而说他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来悟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明心见性,乃是释迦世尊以及诸佛菩萨成佛之钥,假使不信有三宝,不能依止三宝,不至诚恳切的供养三宝的人,怎么可能获得成佛之道的入道宝钥呢?因此我们说:一切佛子,假使想要进入大乘见道,想要明心见性的话,首先应该要归依三宝,要供养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或者是对僧衣身分有执着,而不乐于依大乘法五十二阶位的修证内容来归依、学法,这也是声闻种姓的人,因为他是以声闻戒的比丘戒、比丘尼戒为主,不是依菩萨戒的精神而改以佛菩提五十二阶位为主,所以是声闻种姓的人。缘觉种姓的人则是不想拥有自己所有的寺院,也不想有人追随他学法,他也没有意愿为众生说法,独自一人隐居而对因缘法有兴趣;但是因为还没有智慧,所以努力修学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或者是对僧衣身分有执着,而不乐于依大乘法五十二阶位的修证内容来归依、学法,这也是声闻种姓的人,因为他是以声闻戒的比丘戒、比丘尼戒为主,不是依菩萨戒的精神而改以佛菩提五十二阶位为主,所以是声闻种姓的人。缘觉种姓的人则是不想拥有自己所有的寺院,也不想有人追随他学法,他也没有意愿为众生说法,独自一人隐居而对因缘法有兴趣;但是因为还没有智慧,所以努力修学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优婆塞戒经》卷三)报恩田是指父母、世间师长,以及佛法的归依师,以及教授师。功德田则是指帮助自己实证二乘以及大乘四种解脱果,乃至无上正等正觉胜妙佛法果证的诸佛菩萨以及实义菩萨。贫穷田则是指一切穷苦困厄之人。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特别提醒说,除了报恩田、功德田以及贫穷田等三种田之外,应该要知道其他的都叫作鄙恶田,甚至有的还是毒田。像是破坏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接着佛陀会再为他作三归依和受持五戒,让他成为修学佛教的佛。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二乘菩提小法尚且要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人天善法;那么大乘的菩萨,当然更是需要广大的福德资粮作为基础,才能继续往更高层次的深法来修进。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的修学是不可能一蹴可几的,是要一步步从基本的做人之道开始;了做人的条件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修学生天法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优婆塞戒经》卷三)报恩田是指父母、世间师长,以及佛法的归依师,以及教授师。功德田则是指帮助自己实证二乘以及大乘四种解脱果,乃至无上正等正觉胜妙佛法果证的诸佛菩萨以及实义菩萨。贫穷田则是指一切穷苦困厄之人。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特别提醒说,除了报恩田、功德田以及贫穷田等三种田之外,应该要知道其他的都叫作鄙恶田,甚至有的还是毒田。像是破坏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面对这样的危险,这个穷人,就是这位修行的菩萨,他是没有丝毫的恐惧,他只是一心一意地忆念着三宝的功德,能够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严守戒律不敢有所违犯;每天早晚三次,都能够诚心地忏悔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的过失,能够自责其心、永不复作。因为有慈心的关系,又自己能够愿意发大愿,他发的这个大愿,就是希望十方所有的众生身心都能够解脱自在,没有烦恼恐怖,不会像我现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为什么会是尊贵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30中,佛就已经这么开示了:「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赡部洲诸有情类,皆令安住独觉菩提,所获福聚不如有人教一有情令趣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憍尸迦!若教有情令趣无上正等菩提,则令世间佛眼不断,所以者何?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个目的也可以说,就是学人开始从内心中更为具体地履践归依三宝时所发的四宏誓愿,因此依著四宏誓愿的核心精神,就建构了菩萨戒持守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不违背解脱;第二、不违背菩萨的慈悲;第三、不违背大乘第一义。接下来我们就逐一加以说明。首先是不违背解脱。佛道修学首要的目的,就是要求解脱,常听学佛人说要自度度他,度是指度到解脱的彼岸,就是要了生脱死。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也就是要履践归依三宝时所发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那当然是整个修学佛菩提、行菩萨道的三大阿僧祇劫都应持守,否则就退转为声闻、缘觉的二乘解脱道,只求自己解脱入涅槃的自了汉,甚至又退回世间凡夫去了。其次要说明的是,菩萨是依一个学佛人的心性心量,依所修学法道的内涵以及学法的目标来说他是不是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复有三法:一者深知生死多诸过咎,犹故不舍一切作业;二者见诸众生无归依者,为作归依;三者见恶众生,心生怜悯不责其过。复有三法:一者亲近善友,二者闻法无厌,三者至心谘受善知识教。复有九法:远离三法,三时不悔,平等慧施三种众生。复有四法:所谓慈、悲、喜、舍。〗〖善男子!菩萨若以净法净心,要在二时:一、佛出世时,二、缘觉出时;善男子!众生善法有三种生: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三、持菩萨戒的人,应以大乘胜法及大乘胜义菩萨僧为归依的对象,不应该以声闻僧为归依的对象,否则就成为违犯菩萨戒的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84佛开示说:「若诸菩萨修行布施受持净戒,回向声闻或独觉地执取净戒,是诸菩萨失菩萨戒,应知名为犯戒菩萨。」所以修学大乘法而归依声闻僧、声闻戒,不以菩萨戒为主,这是违犯大乘戒的。四、关于菩萨戒的受持,应依善知识的教导 | 三摩地 2018-07-23 |
|
复有三法:一者深知生死多诸过咎,犹故不舍一切作业;二者见诸众生无归依者,为作归依;三者见恶众生,心生怜悯不责其过。复有三法:一者亲近善友,二者闻法无厌,三者至心谘受善知识教。复有九法:远离三法,三时不悔,平等慧施三种众生。复有四法:所谓慈、悲、喜、舍。〗〖善男子!菩萨若以净法净心,要在二时:一、佛出世时,二、缘觉出时;善男子!众生善法有三种生: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三归依时发四宏誓愿应当要以至诚心而发,不要只是在嘴上虚应故事,随着人家念。当他发了一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一个大誓愿以后,那么他就可以称作菩萨了。(二)菩萨的种类(另述)(三)《甘愿做菩萨》(推荐详读)二、菩萨戒简介简单的说完菩萨,再来说菩萨戒,菩萨戒它有一个很殊胜的功能,就是只要你受了菩萨戒以后,只要不违犯戒律,他就可以一直保有菩萨的资格。譬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三、持菩萨戒的人,应以大乘胜法及大乘胜义菩萨僧为归依的对象,不应该以声闻僧为归依的对象,否则就成为违犯菩萨戒的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84佛开示说:「若诸菩萨修行布施受持净戒,回向声闻或独觉地执取净戒,是诸菩萨失菩萨戒,应知名为犯戒菩萨。」所以修学大乘法而归依声闻僧、声闻戒,不以菩萨戒为主,这是违犯大乘戒的。四、关于菩萨戒的受持,应依善知识的教导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若不依于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坏之;虽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势故。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则罪重,不受戒者犯则罪轻,何以故?毁佛语故。】讲记世戒和第一义戒不同,有智慧者应当观察戒有两种: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世间三宝的这个僧宝,一定要持守他所受的这个戒法,如果他不持守这个戒法,乃至他破坏了三归依戒或是五戒,他一样不成为僧宝。所以说一切的戒,譬如说这个僧宝他要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乃至要受菩萨戒之前,他一定要先去受三归依戒。所以没有一个僧宝,他是不受三归依戒的,所以一切戒是以三归依戒跟五戒作为前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经叫做《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谓菩萨从大悲中生,因为菩萨成就佛菩提道,始自最初归依三宝,然后历经三大阿僧祇劫长久的修学过程,乃至最终成就究竟佛果,可说无一时一刻不悲愍着众生的苦痛,不问自己的苦痛,反而一切措施作为,都是为了救济众生的苦痛,看待众生的苦痛犹如自身的苦痛,不只拔除众生的苦痛,更须令众生得到究竟的利益安乐。——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23集何谓无缘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从信佛到成佛,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呢?信仰佛教的佛受了三归依,归依佛、法、僧三宝之后,通常会自称为佛;如果更努力些,比起一般单纯信仰上的佛,更用心修学佛陀的法教,精进在道业上修持,例如受五戒、八关斋戒,甚至菩萨戒者,就会向别人表示自己是在学佛。学佛二字的意思,当然就是学着怎样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过程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佛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布施时,同时又作教化呢?佛陀开示说:云何教化?见贫穷者,先当语言:‘汝能归依于三宝不?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及以斋戒,后则施物。若言不能,复应语言:‘若不能者,汝能随我说一切法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不?’若言能者,复当教之,教已便施。若言:‘我今能说二事,唯不能说诸法无我’,复应语言:‘汝若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