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当佛子精进修学佛法以后,精进力具足了,才会把所学正法深入思惟而理解其中的道理,才有可能念持不忘,能念持不忘时就是已经有了念根;有念根而具足时,念力就出现了。念力出现以后,心得决定而不会再退失于佛道的修行了,这就是有定根的人;有定根以后就会不断的深入佛法中研求,当他确定佛法的内容以后,再也没有人能以扭曲的说法来转变他,无法再以种种巧妙言语或恐吓的手 admin

2020-06-08

  接下来我们就要来看看,出家的实义菩萨,他对于他的出家子,要如何来调伏呢?我们来看一下经文怎么说:出家菩萨,教出家者十二部经;随所犯罪谕令忏悔;教习八智,何等为八?一者法智、二者义智、三者时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智、六者众智、七者根智、八者分别智。佛陀说:出家菩萨教导出家的子众要教导十二部经,这些十二部的内容是含摄在声闻藏、辟支佛藏、菩萨藏三藏的 admin

2020-06-08

  当佛子精进修学佛法以后,精进力具足了,才会把所学正法深入思惟而理解其中的道理,才有可能念持不忘,能念持不忘时就是已经有了念根;有念根而具足时,念力就出现了。念力出现以后,心得决定而不会再退失于佛道的修行了,这就是有定根的人;有定根以后就会不断的深入佛法中研求,当他确定佛法的内容以后,再也没有人能以扭曲的说法来转变他,无法再以种种巧妙言语或恐吓的手 admin

2020-06-08

  这三大无量数劫中,你想想看,可以度了多少人在未来成佛!一切佛子,一定要摄受众生,才可以成佛,不然的话,福德不满足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说,除了法大以外,心量也要大,大乘主要就是讲这个道理。--------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一辑)》引言  admin

2020-06-08

  这三大无量数劫中,你想想看,可以度了多少人在未来成佛!一切佛子,一定要摄受众生,才可以成佛,不然的话,福德不满足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说,除了法大以外,心量也要大,大乘主要就是讲这个道理。--------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一辑)》引言有古人写论说:释迦佛是通教佛。那当然不对!通教的第十地是佛地,而通教的佛地只相当于别教的初地而已。但是佛陀在四阿含诸经中 admin

2020-06-08

  这三大无量数劫中,你想想看,可以度了多少人在未来成佛!一切佛子,一定要摄受众生,才可以成佛,不然的话,福德不满足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说,除了法大以外,心量也要大,大乘主要就是讲这个道理。--------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一辑)》引言有古人写论说:释迦佛是通教佛。那当然不对!通教的第十地是佛地,而通教的佛地只相当于别教的初地而已。但是佛陀在四阿含诸经中 admin

2020-06-08

  这三大无量数劫中,你想想看,可以度了多少人在未来成佛!一切佛子,一定要摄受众生,才可以成佛,不然的话,福德不满足就不能成佛;也就是说,除了法大以外,心量也要大,大乘主要就是讲这个道理。--------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一辑)》引言 admin

2020-06-08

  蕴处界一切诸法无非缘起缘灭,皆是缘起性空之自性:无有一法不依缘生,无有一法不随缘散而坏,其性非真实有,是故归空,故说蕴处界及所生一切法莫非以缘起性空为自性;此诸二乘法者依于应化身佛之自相而说与众圣子,众圣子闻已亲证,即入自相;以此自相现观一切有情,即人共相。如是,一切法自性之自共相,全部是应化身佛所说,并非法身佛所说法。然应身佛于四大部《阿含经 admin

2020-06-08

  犹木工师、木工子,彼持墨绳,用絣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处捉旋,自在打锻;如是比丘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 admin

2020-06-08

  作为一个崇信三宝的佛子,要正确的认识善恶业报,深信三世因果。并且要孝顺父母、和睦亲族、守五戒、行十善,这是世间的正见。正思维(正志):思维是思量分别,正思维是由正见所引起的正确的思量分别;这是指无欲心、无瞋心、无害心三种想法,主要是针对身口意三业中的意业而说。亦即是在思维上远离一切贪、瞋、痴、慢、疑等烦恼,而保持心理上的纯正;这种无贪、无瞋、无害 admin

2020-06-08

  那第三呢,是要念僧,僧当然就是佛世尊如来的子。那么这些的僧,他们依着佛所教的法道去修学,得到了无漏,具足了戒、定、慧,能够为世间的众生作为良福田,那当然也是我们修学佛法中所应当要恭敬的。那第四呢,就是念施,念布施有大的功德,除了能够消除我们悭贪的这个心之外呢,依着布施也能够摄受众生。第五是要念戒,念戒--念着佛所施设的这些禁戒,然后来除断我们种种的恶习,这样子就 admin

2020-06-08

  我见正是四取中的罪魁祸首,由於我见不断的缘故,就会产生戒禁取见,施设种种无关於解脱的戒禁,来约束子大众。譬如藏密外道的金刚戒,规定藏密行者每天都必须修证双身法十六小时,不可一日暂停,否则就得下金刚地狱;而金刚地狱也是他们自己妄想施设的,所以都是依戒禁取见而妄行施设的,都与解脱的实证无关。也由於我见的缘故,配合戒禁取见而产生了见取见,就会专向弘扬正 admin

2020-06-08

  观行即佛就是在别教的六品子位中,也就是说,别教的六住位满心以下,全部都是观行即佛,还没有证得真如的人,就是在这个阶段。所以,智顗大师说五品子位,就相当于别教的五住位满心,或六住位的入地心。各位菩萨,以上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也都称为佛,但都还不是究竟成佛。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相似即佛。所谓相似即佛,也就是中国禅宗之真正证悟者,在证得本觉心 admin

2020-06-08

  本节中只说断我见以后进而解脱於欲界的离生喜乐定三果阿那含的心解脱,以及心解脱后精修不放逸行而修成的四果慧解脱……等直接有关的部分,其余的净信心解脱……等解脱相,都只是意识所住的不同心境,与当前佛子的解脱道修习尚无直接而重大的关联,所以就暂时略过。但是,如同本章一开始就提出的要点:在阿含解脱道中,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初 admin

2020-06-08

  这三个剎那可能长达半劫,但是对他而言还是三个剎那;所以往生及离开无想天中的觉受其实只有六个剎那,在那五百劫或三百劫中什么事也作不得,只是在浪费生命,这样有意义吗?如果具足无想定的话,他在那边五百大劫中,其他的师兄们假使福德与道业因缘都很好,在人间不晓得修到几地去了,他却还是凡夫一个,平白耽误了道业五百大劫,所以千万不要喜爱无想定。假使你将来有机会 admin

2020-06-08

  本节中只说断我见以后进而解脱於欲界的离生喜乐定三果阿那含的心解脱,以及心解脱后精修不放逸行而修成的四果慧解脱……等直接有关的部分,其余的净信心解脱……等解脱相,都只是意识所住的不同心境,与当前佛子的解脱道修习尚无直接而重大的关联,所以就暂时略过。但是,如同本章一开始就提出的要点:在阿含解脱道中,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初 admin

2020-06-08

  有的人在观行五蕴的虚妄以后,仍然不能断除我执,仍然继续执着三界中较高层次的有为境界相,不离三界爱,不知痈本,所以佛特地为众生宣说三界中七种识蕴所住的境界相,让佛子们了知七种三界中的意识所住境界以后,了知意识所住的这些境界中仍然是三界中生死流转的境界,才能断尽我执而成为慧解脱者,所以在说明五蕴的虚妄以后,针对某些智慧不够深利的解脱道修行人,又特地说 admin

2020-06-08

  因为睡眠中,没有向外攀缘五尘境,只有独头意识在自心所变现的内相分中游戏,或者只有意根在暗劣的法尘中保持警戒状态;因此在佛门当中,诸佛菩萨常常会诃责睡眠盖,令子们警觉生死无常,应该要减损睡眠,使心不为昏暗所覆盖。譬如,根据《楞严经》的记载,佛世时的阿那律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常爱乐睡眠,在听法时常常打瞌睡,于是遭到世尊的诃责;尊者因此而心生惭愧,于是七 admin

2020-06-08

  七圣财包括:信、戒、惭、愧、闻、舍、慧一、信财信的种类:迷信(盲从)、仰信(崇仰而信)、解信、证信(因证而信,佛子应因智慧、验证而相信)。信心(信根)信力(发起信的力量)信受(境界来时,可以拿信心来用,即受用,信受需要时间,要通过验证才会增长,因证而信)。※检验信财是否够的步骤:1、相信真实的法,相信可以成就(第一分信财)2、对真实法接受,发现真的 admin

2020-06-08

  有许多佛子错会三法印实际内涵,因此有必要说明。世尊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说: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因为万法缘起自性的缘故,所以佛陀宣讲诸行无常;因众生对于万法错误的认识,对离念灵知意识心错误的认识,而产生妄想自性,误以为意识等六识心实有,所以佛陀宣讲诸法无我;而所谓成自性其实就是涅盘寂静,是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