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意识与意根末那,这两个难兄难真是形影不离;众生之所以会轮回流转,它们两个是最大的股东;再加上前五识这五个小股东,就在如来藏阿赖耶识这个公司里开门做生意了,至于谁是最大的股东且掌控所有的经营权,请看下一节的说明。第三节影响制约行为的两条讯息管道在此,我们以恐惧的制约来说明。已经受制约的恐惧,是一种特别的记忆;它跟一般的记忆不同,不需要意识的提取;甚 三摩地

2018-07-21

事实上,意根与意识这两个难兄难几乎是分不开的,也就是所谓的「如芦交束,缠绕不已。」也正因为如此,在修行的过程中意根与意识是互相扶持的。所以「应酬式的微笑」虽然是社交的微笑,不是全然发至内心的微笑,是意识伪装的,但它仍然有助于人际互动的润滑,当我们经常微笑,意根的思心所是会改变的,到最后我们的微笑不但会变成「真正的微笑」,它也会是一个慈悲的微笑,也 三摩地

2018-07-21

佛所以用种种善巧方便来说明第八识心,一方面是对因缘还没有成熟的人隐覆密意来说;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要让佛子在证悟以后能够转依成功,并且能够体验第八识心的无边功德。所以,不能因为第八识心有许多的名称,然后就把祂切割而说有许多不同的心。实相心永远只有一个,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没有所谓的第九识、第十识。在诸经诸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佛用种种名称来指称第八识心, 三摩地

2018-07-21

由是故说,安慧与其徒般若趜多,将阿赖耶识摄在阿赖耶识所生之识蕴中,真是荒唐无稽之说法;唯有无智之人方会信受其理,有智之人悉皆不受。十三丶如《成唯识论》所云:【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後相见道,证唯识相。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後相见道,後得智摄。】亦可证知真见道必是证得阿赖耶识而现观真如所依之实际即是阿赖耶识也,名为亲证唯识性:真如唯识所显。是故真见道即 三摩地

2018-07-21

乃有牢关之设,令子中之有缘者,得于一念之中取证尽智,成慧解脱;如是已显破参明心之异于牢关也。 复次,破参明心之人,及破参后径破牢关者,终未能证眼见佛性境界,是故偏空乐寂,性好寂灭涅盘;虽已亲证般若中观,仍未能知眼见佛性境界,是故难以亲受“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境界;由是之故,亦难发起广大心及雄猛心,不能为诸佛子而做众人所不敢为之事。&n admin

2018-07-21

乃有牢关之设,令子中之有缘者,得于一念之中取证尽智,成慧解脱;如是已显破参明心之异于牢关也。复次,破参明心之人,及破参后径破牢关者,终未能证眼见佛性境界,是故偏空乐寂,性好寂灭涅盘;虽已亲证般若中观,仍未能知眼见佛性境界,是故难以亲受“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境界;由是之故,亦难发起广大心及雄猛心,不能为诸佛子而做众人所不敢为之事。破参明心 admin

2018-07-21

——正觉同修会——二乘菩提自中国元末以来,已被广大佛子所普遍误会故;今时之台湾与大陆佛教,乃至今时南洋之南传佛教,俱皆如是不免误会;总以为觉知心可以进入无余涅槃中,总以为无余涅槃之中有清净无染之“境界相”可以使觉知心安住其中;而不知无余涅槃境界者实无任何境界,唯是灭尽十八界我、十二处我、五蕴我、七识我之后,全然无我、 admin

2018-07-21

而经典一直看以后,又不用自己的不正见来思惟,用正知正见来思惟,开始归纳排除「这些」「哪些」不是真心,如果因缘凑巧,又知道有些真悟的人的为人作略的故事,虽然其中好像很奇怪,但是因为学人的善根成熟,所以心中相信,这其中禅师的作略,这些举止虽然特别,但是一定有慈悲为了「开示真心」,来引导故事中的子,因此心中充满恭敬,也同时充满疑惑,天天偶尔也会想一想, admin

2018-07-21

因此,如果有人主张:“师父台上说法这念心,徒台下听法这念心,就是真心。”你就知道他错了。因为听法这念心是耳识所摄,这样的心,怎么会是真实心呢?由此可知,他说法错了,而且错得离谱。接下来,是意识吗?意识能分别法尘,不仅能分别五尘的粗相,也能分别五尘上所显示法尘的细相。然而意识是意根、法尘相接触而出生的法,当然不是常住法。有经典为依据,《中 admin

2018-07-21

关于下品往生,有些祖师误会了便说:“唉呀!我这些徒只要有一、两个能够下品往生,我就很高兴了。”这样的想法不对,他的徒们肯念佛,又不造恶,如何会是下品生呢?他们应该是得上品下生或中品中生。如果修学禅法或者体究念佛的法而没有悟的话,他发愿往生极乐,平时不诽谤大乘、不诽谤正法、不诽谤圣人,还可以得到上品中生。如果真悟了,就是上品上生,往生就 admin

2018-07-21

一个佛子应该有此信心,并在此安心。”印顺法师以这样的话劝勉学佛人,当然没有错。但他接着批评说:“禅者无法体会大乘菩萨的精神,未能理解人乘的菩萨行才是大乘佛教的本意,且因急切追求开悟解脱,其实是回复重视自己解脱的小乘佛教。至于说‘倘未能了道,将披毛戴角还’更是不解佛教因果理则。”以上这一类的话,散落在《妙云集》之中,我虽没 admin

2018-07-21

如舍利弗大子牛足比丘。五百世牛中生。末后得人身足犹似牛。而得阿罗汉道。复有摩偷婆尸他比丘。五百世生猕猴中。末后得人身得三明六神通阿罗汉犹好跳踯。以有余习故。如是等皆得道。何以言不任。」(CBETA,T25,no.1509,p.337,a3-9)《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6:「非如独觉及诸声闻。虽断烦恼而有余习。贪爱习者如尊者阿难。怜诸释种瞋恚习者如尊者毕陵伽筏蹉。语殑伽神言小婢 admin

2018-07-21

”此段经文的意思,是佛世尊最亲近的多闻子阿难尊者,对婆罗门的质疑所作的解答。主要是在说明,断除贪瞋痴三种根本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八正道。总合而言,八正道大部分都是有关道德行为的规条,可见声闻法所要对治的是众生自私的自我观念,而贪、瞋、痴等恶心所,都是由于错误的我见我执而引发。佛法说“无我”,虽有各种不同之层次差别,但最简单的无 admin

2018-07-21

那么一个人如果皈依三宝以后,说佛法是不可以实证的,不相信佛法可以实证,那么其实他已经不是三宝子了。接下来说僧,你要相信僧呢,相信只要依照僧宝转述佛所说的佛法来修行,那么你一定可以证果,也可以成就僧宝的功德。如果你已经信受了三宝的功德,那你就具备了断三缚结的条件。接下来你要了解:五阴的内涵,五阴为什么是虚妄的?五阴是怎么形成的?这个你要先去了解,确 admin

2018-07-21

如果加上对佛法僧三宝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听闻了佛菩萨或者善知识的教导,接受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正理,并且已经了解到,只有佛菩提成佛之道才是世间最究竟无上的正道,那么,他就会乐于进入到佛门中成为佛子,开始修学十信位的初信位,来修集对佛法以及三宝的信心。在《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有开示十信位所应该学习具备的十种心,也就是信心、念心、精进心、慧 三摩地

2018-07-21

有许多人自称为是佛子,但是他们除了受持佛教的三归依之外,另外同时也经常祈求其他的许多神明;他们认为有拜有保佑,拜越多的神明就越能够得到神明的保佑,这样子他会觉得比较安心。但这其实就表示,这些人都还是属于民间信仰的层次,因为他们对佛教三宝还没有正确的认识,还没有办法对于佛教三宝发起清净信。所以,即使在表相上已经受了三归依,但其实这并不能算是具有清净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看到有极少数的佛子,退心到一神教等外道中,那我们就可以确定,他的信等五根是还没有具足的。不退心,由于是放在十信位,也就是刚开始修行来讲,所以这个不退心其实非常简单,指的是说如果在有善知识的摄护教导下,我们不要退生邪见,不要把自己的修行路给断了。所以这里面不退心,如果我们能够适当的把自我的慢降伏得很轻微的话,原则上如果有善知识的摄受的话,我们就 三摩地

2018-07-21

(《显扬圣教论》卷8)可见得,一位佛子在经过一劫乃至万劫修学十信位,终于能够信心具足坚定,勇猛发起成佛大愿,这是在所有的正愿当中,最为殊胜的!以上信心、念心、精进心、定心、慧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以及愿心这十个心,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佛所开示的:初住位以前,在十信位的菩萨所应该修行的十种心。那么这十种的心,从一开始的信心,一直到最后 三摩地

2018-07-21

依于佛性常住,我们就必须要了解一切众生都有无量无边的轮回;无量无边的轮回当中,皆曾互为父母、兄、姊妹,都有无量无边的不同的互动的关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轮回生死大戏当中纠缠着;对于这些轮回大戏当中我们的尊长,我们要起孝顺心,譬如对父母、祖父母、对于师长、对于我们尊敬的一些人,你要起孝顺心;不仅仅是在世间法上孝顺这一世的父母尊长,还要让他们 三摩地

2018-07-21

平实导师为了正法久住、为了利益更多有缘众生,日夜不辞辛劳著书,详解佛经及菩萨论典,亦为救护无量无数被邪见误导的佛子,故而撰写破邪显正之论著。由于导师乃累劫久修之悲增利智菩萨,遍以大悲心愿般若智水常净熏修而行普贤行!由于悲心利智使然,故能把隐晦艰涩难懂的深妙佛理及修学次第,用明朗清晰、条理有序、深入浅出、令人易读易懂的文句展现表达出来,因此深受海内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