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说,像我们在现实的世界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孪生的兄弟,在同一个环境下长大,可是两个人的智力还有个性却大大不同。又比如说,我们常常会听说有一些对于某一部分的技艺无师自通的天才儿童,这些所谓的“天才儿童”,他们接触了某一些技艺,比如说学习音乐、学习乐器,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就能够有非常的成就。这个原因就是因为:虽然说他的六识是 | admin 2018-07-21 |
![]() |
似乎也讲得通,但是,近年研究表明,夫妻之间虽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夫妻之间进行器官移植的成功率非常高,超过亲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移植成功率,仅仅次于同卵双生子,这是生物医学所无法解释的。有人推测说,可能是夫妻之间通过种种体液接触与交流使得双方的免疫系统相互适应与认可,不能说毫无道理,但是具备医学常识的人都可以想见,这种体液接触虽然可以稍微减轻免疫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兄弟姊妹们,不管是个性也好、长相也好,嗜好乃至健康状况,甚至于福报、聪明才智、想法,各不相同,那为什么会有这些状况的不同呢?那是因为这个如来藏里面,祂含藏着每个人无量世所造的不同的业种,所以就呈现出种种不同的相貌。譬如有的人个性很温和、很善良,有的人则是脾气很暴躁,常常怀着的心情!有的人长得很庄严,有的人长得很丑!有的人很健康长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例如,佛在《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中这样开示:【若圣弟子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学:圣弟子!无始生死无明所着、爱所系众生,长夜生死往来流驰,不知本际。有因故有生死,因永尽者,则无生死无明大闇聚障碍,谁般涅槃?唯苦灭、苦息、清凉、没。】(《杂阿含经》卷二十六)意思是说:如果圣弟子已经成就“信、进、念、定、慧”五根中的信根时,就会这样修学:知道众生都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此广劝众佛弟子们,莫再毁谤如来藏心为非胜义实有,乃至谤言大乘非佛说;否则,妄说佛法,果报不轻。二、如来藏与“我”之间的差异有人认为认为一切皆空,一法不立方是究竟,认为如来藏法就是不离我见,是一种我的变相,乃至认为佛说如来藏法不过是方便说。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我”,如来藏与“我”之间有什么区别?一般来说,提到&ldq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既然都说菩萨由大悲心生,那佛也应该慈悲我们这些曾经互为父母、兄弟、姊妹的这些有情啊!祂为什么要我们这么辛苦的修学佛法,乃至看到我们堕落于三恶道,而没有办法立刻加以拯济呢?因为真正的修行还是必须要自力、他力两种力,佛只能帮助我们指示出来正确的法门、正确的修行方法,只有在我们起心意乐要修行的情况下,才能够帮我们来铺设这一个三乘菩提的道路,可是走还是要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此广劝众佛弟子们,莫再毁谤如来藏心为非胜义实有,乃至谤言大乘非佛说;否则,妄说佛法,果报不轻。------末学正藏顶礼 (原标题:如来藏胜义实有,非假名安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么,能够让我们证悟如来藏,直指心性的教门就是世尊特别为了具缘的弟子所教导的教外别传──禅宗法门。由于这个法门,是专门针对前面所说的各方面条件都已经具足了,已经进入了菩萨六住位了,世尊所传下的这一个特别的禅宗法门,就是可以指示六住位的菩萨,亲证如来藏而进入七住位的善巧法门。那么大家都知道,禅宗法门的起源(文字)记载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可惜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在《央掘魔罗经》卷四曾开示:【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复次,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央掘魔罗经》卷四)说明如下:文殊师利向佛禀白:世尊!因为有如来藏的缘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阿含部《央掘魔罗经》卷四:「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1-1,p.7)2.《华严经》卷二十四:「如来藏身不生不灭,善巧方便普现世间。」(1-1,p.8)3.《华严经》卷四十四:「出生一切如来藏色,不可说音声开示演畅一切法色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父母兄弟等。举心见者。此心本来不去。莫道见彼事则言心去。心性本无来去。亦无起灭。所经行处。及自家父母眷属等。今所见者。由昔时见故。皆是第八含藏识中。忆持在心。非今心去。亦名种子识。亦名含藏识。贮积昔所见者。识性虚通。念念自见。名巡旧识。亦名流注生死。此念念自离。不用断灭。若灭此心。名断佛种性。此心本是真如之体。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No.2128一切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并且世尊也规定了,佛弟子们不应当亲近这一些外道之法;那么要远离它们,不可以像外道一样修学咒术、烧施火供,更别提什么男女双修!应该要持守诸佛所制定的五戒、比丘戒、菩萨戒,不与外道共住,不习外道之法。佛世的圣们,大部分也都是这些先学习了婆罗门法门的外道,然后发现了婆罗门的教法并不能够证得究竟的涅槃,所以回心离开外道转进入佛门。例如像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而,坦特罗佛教行者却专注在色身上,观想将身中的中脉打通,并观想将身中的五蕴种种障碍断除了,就成为“报身佛”;不仅烦恼俱在,没有断除任何烦恼,而且堕在意识境界,我见根本没有断;既然我见未断,连声闻初果也无,怎么有可能成为报身佛呢?所以说,坦特罗佛教行者宣称修炼拙火可以成就报身佛,那是误导众生的说法!又宗喀巴在其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未得道时,悲心转动,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转动,故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不放逸者:‘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有德;复当供给兄弟、妻子、亲友、眷属。欲行之人,及远至者,所有僮仆作使之人,先给饮食,然后自用。又复教令信向三宝。苦乐共俱,终不偏独。随时赏赐,不令饥寒。终不打骂鞭挞苦楚,应当软言敦谕教诏。设有病者应当瞻疗,随所乏少当为求索。世间之事,悉以教之。婚姻求对,无求卑下。教以如来五部经典。见离坏者,能为和合;既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已能用,常为父母、兄弟、宗亲、一切众生之所爱念;信心施者得如是报。时节施者,得何等果?时节施者所得果报如上所说;所须之物随时而得,时节施者,兼如是果。如法财施得何等果?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先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若好色施,以是因缘是人获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称远闻;若以味施,是人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为父母兄弟国王之所守护,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受财,或先受请,木、泥、画像及以死尸,如是人边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属自身而作他想,属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如是邪淫亦有轻重,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若有疑心、若无疑心,若见若闻若觉若知、若问不问,异本说者,是名妄语;若言不本见闻觉知,亦是妄语,不名具足。若破相说,无覆藏相,是非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智人见怨以恶来加,当发善愿:‘愿彼怨者未来之世,为我父母兄弟亲戚,莫于我所、生憎怨想。’复当观察:‘若人形残、颜色丑恶、诸根不具,乏于财物,当知皆从嗔因缘得,我今云何不修忍辱?’以是因缘,智者应当深修忍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忍辱时,常乐观察生死罪过,乐修法行,勤于精进读诵书写如来正典,供养师长有德之人,能瞻病苦;修于慈悲,怜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唐中天竺沙门般剌(là)密谛译乌苌(cháng)国沙门弥伽(qié)释迦译语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qí)桓(huán)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