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就像《维摩诘经》当中记载,维摩诘菩萨令他所化现的菩萨,前往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世界,去到众香国,向香积如来求得如来斋食所剩的香饭,带回到娑婆世界来施作佛事;就能够令爱乐声闻解脱道小法的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弟子们回小向大,信受并且弘扬佛菩提的大道,也使香积如来的名声普闻于十方世界。难怪阿难尊者亲见如此胜妙之事以后,他要惊讶地赞叹,说这是他从未曾见、从未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愿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萨十度行,无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转进无障碍;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一切佛,南无大乘胜义僧,南无究竟第一义。(每遍就地一拜,三遍圆满) 六、忏悔文弟子OOO今于佛菩萨前至诚忏悔无始劫以来身口意三业所造作之一切五逆十恶、诽谤、轻毁三宝,不孝、不敬父母师长,毁犯净戒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真能够这样,才是现今以及未来佛教四众弟子的福气啊!所以,出家众应当要努力修除声闻僧的心态,更应当要努力奋发精进、求证正法,乃至于进而求证道种智来提升证量;才有能力荷担起如来家业,才能使得目前出家僧宝在法义修证上的衰败现象得到改善,才能够使得出家僧团振衰起敝,回复僧宝的尊贵本质。-----《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111集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正元老师开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四众有了误解之后,佛弟子们以为说,只要经常参与梵呗课诵;或者是在家们,经常去参加拜忏消灾,那就是佛法的全部,以为在修习佛法,已经可以实证佛法。如前面所说,梵呗只是诸种次法中的一种,是作为佛实证佛法的次法。因为所谓佛法的实证,是要实证佛陀所传教法,那就是三乘菩提的佛法;所以佛法,「法」者在讲要去亲证二乘菩提的声闻菩提法、缘觉菩提法,同时进一步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3遍)☞正觉发愿文(3遍)愿我修学大乘理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受学大乘第一义不久见道证真如随度重关见佛性随我导师入宗门亲证三乘人无我愿具妙慧勇摧邪救护佛子向正道普入大乘第一义受学究竟微妙理愿随导师学种智通达初地法无我修除性障起圣性发十无尽大愿王愿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萨十度行无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转进无障碍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弟子都知道,快乐的觉受乃是受阴境界,意识觉知心乃是识阴境界,都是虚妄法,怎么会是佛法呢?这些法都是会让众生下堕三恶道,乃是不清净的法。请问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释迦世尊会用这种外道不净法让众生下堕三恶道吗?当然不会嘛!所以说,这些不净的法,乃是坦特罗佛教行者,将印度的性力派不清净的外道法套入佛法名相,引入佛门中,作不实的夸大,高称是佛法的一支,乃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三条:入寺内不踏门槛(门底下隔板),需踌脚而入,是为礼也,子曰:君子不入中门,行不履应知古代下品官入府弟,皆得从旁门入,只皇亲国戚,方得由中门入;而佛寺乃法王宝殿,佛祖其位尊贵胜过一切天人,进入佛寺,须遵守寺内礼节,庄严不得随便,方免犯不敬三宝之罪。第四条:于佛堂内,须谨慎口不择言、大声谈话、或话家常,将佛堂当作菜市场,扰乱清静,罪过无量。有些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一切佛.南无大乘胜义僧南无究竟第一义.就地一拜,起立,问讯。七、回向:众等上来所作安座供养佛事,难免礼仪疏漏,然等恳切祈愿世尊(或其他佛、菩萨)慈悲加持,于百千劫护佑等人及子孙眷属、一切三宝及此道场菩萨、有缘众生,普获吉祥,修道顺利,究竟解脱,早得圆证大菩提果。等人今以安立圣像、供养、礼赞、瞻仰、礼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愿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萨十度行,无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转进无障碍;乃至究竟菩提果,不捨众生永无尽,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一切佛,南无大乘胜义僧,南无究竟第一义(每遍就地一拜,三遍圆满)”六、忏悔长跪合掌,以至诚心诵《忏悔文》:“佛弟子×××,在此生及往昔诸生,曾经对父母尊长兄弟姊妹配偶子女及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当太子的时候相似,都是厌倦现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将他收为弟子。而这时,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了佛陀处,佛陀向他讲了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了佛的启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业无人管理。佛陀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于是便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的佛弟子,称为优婆塞,就是居家修道的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向师父告别,应说“弟子向师父告假,阿弥陀佛!”不可说“再见啦!”或“GoodBye!”3、烧香祈福应知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佛菩萨圣诞等日,广大群众有到寺院烧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然而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依理而行,才能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满其所愿。(1)烧香的含义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悉达多太子出世之前,人世间是纯然没有佛法、没有菩萨的吗?一定不是嘛!在世尊出世之前,世尊与有缘的弟子们会先将这个地方,也就是印度跟世尊未来弘法有关的地区,好好地作准备,作一番改造,将这些地方建造成世尊能够来下生弘法的条件。不论是在人心、文化、道德、世间的果报等等,必须要将一切的化缘都先准备妥当,这样子世尊下生人间的因缘才能成熟。所以有无数的菩萨, | admin 2018-07-22 |
![]() |
而玄奘菩萨当初造了《成唯识论》弘扬唯识,他的弟子窥基大师作了《成唯识论述记》,继承他的宗义;然而到了晚唐之后,已经后继乏人,宗风渐颓。因为六经、十一论都是很深妙的经论,这个宗的教法兼摄宗门,从凡夫地一直到佛地普皆含摄;没有证悟自心的人若修学唯识正理,假使说真的亲近、依止地上菩萨来修学,仍然没有办法于唯识种智的正理起诸胜解以及胜行,只是说能够熏习而已 | admin 2018-07-22 |
![]() |
除了译经之外,鸠摩罗什大师对于佛教义理的发扬也有深远的影响,这点我们可以从他的弟子僧肇可以来看。僧肇他是出身寒门,原先以抄书为业;因为抄书的关系,所以他看过了非常非常多的经史典籍,也因此而学识丰富;后来他参加了鸠摩罗什大师的译经,襄助翻译龙树的这些诸相的论典。根据记载,他向罗什执经问难,札记心得而颇有所获,这也就是后来他之所以能够写作阐扬般若学的论 | admin 2018-07-22 |
![]() |
那么“教”的部分呢?教就是所谓的教法或是教化,也就是教导弟子学习的方式。在世间法来讲,我们可以说,你在教导弟子们学习音乐、学习科学、学习文学等等;而出世间来讲,我们可以说,佛陀如何教导弟子们种种的教法,都是教的范围。所以我们说,“佛教”其实指的就是佛陀的教导。那佛陀的教导,比方说里面还有所谓的“四不依”,也就是“ | admin 2018-07-22 |
![]() |
在佛陀四十年中的说法,由浅至深,前后按照弟子的程度,分成了五个时期、三个部分的教法。大致上的说,佛陀一生的说法,五个时期叫作:华严时、鹿苑阿含时、方等般若时、唯识种智时,以及最后的法华涅槃时。我们先来看看里面的意思。第一个华严时,是说释迦牟尼佛在刚刚成道,一开始的时候祂就先说《华严经》,以自己亲证的这一些法,然后从凡夫地的法一直说一直说,说到圆满佛 | admin 2018-07-22 |
![]() |
这也可以佐证我们前面所说的,有无量的有缘弟子,早就已经在这个世界等待佛陀的出世。然后佛陀一天一天的长大,见到了生、老、病、死,所以决定要出家修行。出家之后主要跟随了阿蓝迦蓝、郁头蓝弗两位老师,也很快的,佛陀达到了老师们所教授的目标。但是佛陀发现,那些都只是禅定而不是解脱。最后佛陀在菩提迦耶的树下苦行六年,目的是要显示给众生看,外道所重视的苦行,并不 | admin 2018-07-22 |
![]() |
胁尊者于是想办法,在法义辨正大会折服了他,把他收为弟子,付其法要。马鸣菩萨直接影响了公元二、三世纪时诞生于南印度国婆罗门家族的龙树菩萨(BodhisattvaNagajuri),正好符合佛陀预先的授记。及至公元三世纪左右,“如来藏法”之法脉传承,由龙树菩萨的弟子──诞生于南天竺执师子国的婆罗门种姓的提婆菩萨(BodhisattvaDeva)──继续发扬光大。“如来藏法&rd | admin 2018-07-22 |
![]() |
从无着菩萨受学五论以后,那无着菩萨又传到祂的弟弟叫作世亲菩萨。世亲菩萨又造了《百法论》,还有《摄大乘论释》、《往生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等。那又过了大概两百年左右,由护法还有难陀等诸菩萨等十大论师各释《唯识三十颂》等,也就是说护法还有难陀这十大论师,依着弥勒菩萨还有无着菩萨、还有世亲菩萨所造的论,详细的去再作阐释,慢慢的成就了这个法 | admin 2018-07-22 |
![]() |
原来在盛唐的时候,也就是说贞观以后,玄奘菩萨还有窥基大师,还有窥基大师的慧沼弟子,还有慧沼弟子的智周大师他们的弘扬,所以让法相唯识宗能够法门龙象兴于一时。但是为什么到晚唐以后,到唐朝末年以后,会变成这个样子呢?这个就是因为法相唯识宗的这个唯识,其实是难知难证的。这个唯识不但难知难证,这个唯识难知难证,证了以后要发起别相智,乃至于要发起进入道种智,修 | admin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