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有的人可能会怀疑到底有没有因果报应?那我们还可以观察一个现象,为什么每个人出生下来就不一样?甚至为什么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兄姊妹们,他们在外表、气质、健康、身体状况,以及兴趣、资质、福德果报都不一样呢?乃至就算是双胞胎长得几乎一模一样,但许多想法或喜好以及彼此未来的发展际遇又都不同;由很多迹象可以证明确实有轮回,确实有因果。之所以会有因果业报,都是因 三摩地

2018-07-22

那时候佛陀还年幼,就由姨母——摩耶夫人的姊姊摩诃波阇波提扶养长大;所以摩诃波阇波提舍寿时,佛陀还亲自扶棺——贵为人天至尊,跟著众子一起扶棺,表示感恩之意。 不单单佛陀注重孝道,大菩萨们也是这样,根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佛陀十大子之中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他的母亲舍报后下堕饿鬼道,每天不见饮食,瘦得皮包骨;目连尊者看见了 admin

2018-07-22

」众比丘们听完佛的开示之后,向佛禀白说:「如来您是三界至尊啊!您为子们所开示的,真是闻所未闻极为希有难得的恭敬父母的法道啊!」佛说:「不但是在今日极为稀有难得地恭敬父母,在过去世也是非常难得少见的恭敬孝顺父母!」众比丘们听佛这么说,就问道:「世尊!请您开示教导子们,过去无量世以来,人们是怎么恭敬孝顺父母的呢?」佛说:「过去有个叫波罗奈国的地方, admin

2018-07-22

毗婆尸佛入涅盘后,盘头王即建起七宝塔,供养佛的舍利;王的第一夫人,以天冠的拂饰,搭在毗婆尸佛像顶上来庄严佛像;又以天冠中的如意珠,安置在塔前的高柱上,让如意珠的光明能普照世间,并发愿说:『藉这个供养,使我将来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荣豪贵,不堕入三恶道、八难(注一)之处!』当时,王的第一夫人,就是今天的善光公主!」「迦叶佛时,她又以佳肴美膳,供养迦叶 admin

2018-07-22

佛门中常常有这样的在家子:克扣父母的供养而去外面布施,这是假名布施,后面佛会说到。真修布施的人,应当克扣自己的享受来布施,对父母的供养绝对不该减少。学佛之后,对父母应当更懂得恭敬礼拜、赞叹尊重;可是有些人学佛十几年了,我看是没有学进去:因为父母来了,他并不恭敬;公公、婆婆来了,也不恭敬奉侍;泰山、丈母娘来了,也不恭敬探问,全都不看在眼里,当然更不 admin

2018-07-22

然六卷第二十六曰:『月称胜比丘,广集中论义,唯增上信解空性之正见,最为希有』!于此待研讨者:一、如月称意,龙猛之外,有否胜于龙猛──二地以上,等于龙猛──初地,近于龙猛──地前加行之菩萨,亦曾能造论显扬六地以上菩萨所见之诸法真实性者?若有、则不应言:『若离于本论,余论无此法』;若无、则龙猛外诸圣贤论皆应废弃!二、佛及初地以上或六地以上菩萨能证说真实 admin

2018-07-22

从迦摩罗菩提(梵Kamalabuddhi,清辨及佛护之子)出家,学龙树之宗义及诸论书,兼习诸怛特罗,得秘术,能自画牛出乳,或手不触而掷石柱。学成后在那烂陀寺(梵Nālanda),编集龙树之《中论注》(即“根本中论注明解”,现存梵本及藏译本)、提婆之《四百论注》(即“菩萨瑜伽师四百论广注”,现存梵文断简及藏译本)及《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 admin

2018-07-22

少年出家,师承佛护的子莲花觉。精通佛护一系的中观学说。曾任那烂陀寺住持,并曾与月官进行过辩论。后又在南方,弘扬佛法,兴建寺庙。最后逝于摩  藩伽山。他发挥了中观无自性学说,反对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不同意立自证分。承认有离心的名言外境,但认为无论是世俗谛、胜义谛外境都无自性,反对清辨的世俗谛有自性。他把龙树的缘起性空的理论发展成性空缘起,并 admin

2018-07-22

这样的说法到底正确不正确?正信的佛子应该要如何的来帮助祖先?如何的面对这些问题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我们来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在一般传统的民间信仰文化当中是有这样的说法,而且在华人居住的地区也流传很久的时间、也应用了很久,这是在民间习俗流传中所说的:在世的人要烧大量的纸钱、银钱这种种之类的纸钱来给往生舍寿的人,让亡者可以使用;而一般的人他们 三摩地

2018-07-22

弥勒的瑜伽了义学说,经无著、世亲兄大力弘扬。先后有无著所造的《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摄大乘论》以及世亲所造的《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著作出现于世。世亲之后,又有等十大论师,广造诸论,使弥勒之学,极盛一时。中国唐代,玄奘法师亲赴印度从戒贤学习唯识回国之后,曾与窥基等曾致力专弘。弥勒之学,因此兴旺于初唐,流 三摩地

2018-07-22

“法义辨正”和“说人是非”“争执”的区别法义辨正就是依据佛教经典,指出、探讨目前佛教界的一些人士的著作、言论中是否违背佛理的地方,目的是基于大家都是佛子的立场,去伪存真,以便更好的修行!因为现在佛门中曲解佛法的例子已经太多了!《楞严经》卷六谓“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佛藏经》卷中亦说:“舍 三摩地

2018-07-22

在佛世,在家子证得阿罗汉以后,虽然不出家、不剃发,也是僧;所以在家阿罗汉入灭时,佛一样会要求其他的出家阿罗汉们共同前往供养在家的阿罗汉尸身,共同为他荼毗。这样,由于方便说法而有三乘部众,所以就有三种僧。“依法不依人”这四依四不依是原则,明了经典的真正含义,不要以盲引盲,误人慧命,罪莫大焉。站在了义佛法的立场,无论是谁,只要他能够通达三乘 三摩地

2018-07-22

一 世尊不承认外道法比丘是佛子。然后来世诸学四辈。闻菩萨法知之为快。不能讽诵抱着心怀。喜杂句说。不志深妙空法之义。闻至深慧亘然无际。又兴所习以为第一。有闻大道谓不绪听。欲得易解说其罪福。攀缘称说倚俗神仙世典杂言。谓之至妙咸共学听。欢喜无量以自忻庆。荷宿功福闻讲深法反复解义。名言复重而不可知。便睡眠寐或卧不听。正法灭尽皆由是矣《贤劫经》舍利弗,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子从师受学。因教而死师有罪不。答言无也。除有害心。问言。如是威德众生明显众生。恶象类者见之而死。有遮罪不。答言无也。除有害心。是故帝释。汝不知善业恶业差别之相。不知沙门非沙门差别之相。诸恶象类坏正法者应当调伏。如上座迦葉等八十大声闻。乃至亿耳。一切皆舍诸大宝藏。出家学道于正法中少欲知足。比丘何须习无价衣。是等一切剃发除慢。孤游持钵乞食活命着坏 三摩地

2018-07-22

如父如母如子如兄如故。生无罪身。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无量众生诸天及人不实语者。安立大乘谛故生谛常身。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无量众生诸天及人诸非法众。安立出世间法故。生此法身。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无量众生诸天及人随邪见者。安立正见故。生此第一寂静之身。我于无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无量众生诸天及人有恐怖者。安立无畏故。生安隐身。我于无量 三摩地

2018-07-22

一切男子皆为兄。一切女人皆为姊妹。央掘魔罗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饭王摩耶夫人兄姊妹而作父母。佛告央掘魔罗。是方便示现度脱众生。若不如是则不能度。譬如大王有二千力士。二人方便现相折伏。以悦王心娱乐众人。唯彼自知余无能觉。佛亦如是。示因父母现同人事。然后得度无量众生。令出生死无边大海。而彼众生莫能知者。譬如伎儿于大众中种种变现以悦众心。诸佛世尊亦复如 三摩地

2018-07-22

于是众菩萨大子释梵四天王皆念。今得文殊师利与维摩诘二人共谈。不亦具足大道说哉。即时八千菩萨五百子百千天人。同意欲行。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子及诸天人眷属围绕。俱入维耶离大城。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吾将立空室合座为一座。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除去所有更寝一床。维摩诘言。劳乎文殊师利。不面在昔辱来相见。文殊师利言。 三摩地

2018-07-22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代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代卢照邻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6蜀中九日唐代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7秋登兰山 三摩地

2018-07-22

每当礼佛胡跪合掌时,平实导师的开示便会自然浮现;进而在「合掌礼佛求佛」时,也屡屡提醒自己,既有所求也必须有相对的大愿力才是,这样才不失做为佛,又发愿做菩萨的基本心量!如今何其幸运,随学有证量的真善知识,得闻前所未闻之深妙,方能懂得礼敬诸佛的深意,于礼佛、求佛、发愿、依教奉行的次第更能感铭于心,真心奉持!有感之余,末学的回馈是将自心发愿的内容「愿意荷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如果当中这些许多的供品,都是由众佛子们发心护持正法的钱财购买,如果没有、腐烂而且还可以食用的话,结果大家因为有这些顾虑而径行丢掉,这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其实也是损减彼此的福德的一种作法;而且这在现代观念来说,也不符合环保的作法。我们再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就佛法的角度来看,因为每一个有情众生他同样具足八识心王,同样第八识如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