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或是如果一个徒去问师父佛法,师父一开口就大骂:「你怎麽那麽笨,这麽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这样徒以后都不敢问师父问题了,而师父摄受众生的功德也大为降低,想必这位师父他成佛之速度一定会很缓慢。因此我们不论做财布施、或是做法布施都要「爱语」,讲话要和蔼可亲,应该要有关爱之心。不可以在布施的时候开口骂人或是轻视人,要以和缓的语气,要用关爱的眼神,要让对方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我的心脏本来就是偏在左边的啊!必须观察大家证悟的因缘够不够而偏心做了取舍,这才是正常的啊!假使观察他们证悟的缘还没有到来,把他们勉强弄出来的结果其实是害他们,那就得把心偏一下,这才是正常的作法啊!当年佛陀在世时,也不是让所有的子都开悟的,大部分子,包括大阿罗汉都没有悟入般若,证悟者仍然是少数。所以缘未熟的人最好还是缓一缓,等到缘熟了再悟入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佛子大概都是这样想的,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在佛法上也有无畏施呢?譬如说有人书中这么讲:“没有西方极乐士界存在,弥陀信仰就是太阳神崇拜的净化。”意思就是说,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虚妄的,根本就没有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往生,往生了以后仍然还是在这个娑婆世界的天界罢了!你们都知道是谁讲的嘛!他的《妙云集》到处流通,在《净土与禅》的书中 三摩地

2018-07-23

""又见众生父母、兄、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未得道时,悲心转动,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 三摩地

2018-07-23

《增壹阿含经》第十八卷里面这么讲说:“舍利弗当知: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增壹阿含经》卷十八)《长阿含经》第二卷里面这么讲:【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一切渡天人,亦为自解结,渡岸得升仙,都使诸子,缚解得涅槃。”】(《长阿含经》卷二)这样看来,在经文里面早就有提到大乘跟小乘了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呢,尽未来际、尽未来际、尽未来际,你成佛以后,再尽未来际、再尽未来际,你摄受的子无量无边,最后已经成佛,成佛到世界全部无量无边的世界都有你摄受的众生也都成佛,乃至于他们的佛土所摄受的众生都已经成佛,还是有超越超越无量的数不尽的众生,一样在三恶道中,在凡夫地中,不断地痛苦地轮回。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作为一位可以真正出离轮回的你,何必要去跟众生计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正信的佛子应该知道:要修初禅,性障要消伏、五盖要修除,对定力的增长与修证是有很大的关系;性障以及五盖的消除和禅定的实证是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性障伏除,定力就会增加;五盖伏除,就能够更微细地除掉深细的性障。所以智者大师才会说:【若初习禅,破于事障发欲界定;破于性障(五盖)即发色定。故云事障未来,性障根本;性障若除,初禅法起。】(~《摩诃止观》卷6 三摩地

2018-07-23

这时候他们看到一个罪人,粗大的身体伸出一条又长又大的舌头,上面有五百付的铁犁,正在舌头上面来回的耕耘割裂,鲜血一滴一滴地落下来;罪人一看到舍利弗和目犍连,就赶快来哀求:两位尊者啊!我叫作晡剌拏,生前是作的传教士,毁谤佛法,所以遭受了这样的苦报;两位尊者如果回到南瞻部州,请告诉我的徒们,不要再把我供在塔里朝拜,这样子会更加重我的苦报啊!同时请你们叫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曾经对子们一再的告诫:五欲它会破坏种种修行上的事情,所以佛说这五欲就像五支箭;对于五欲的比喻也有许多,例如说贪着五欲,就好像用火来炙烧身上长的疮,只有让疮口越来越大;又如同鸟兽为了肉食会同类彼此相残;那五欲会烧人,就如同我们逆着风拿着火把;会害人,就好像我们的脚踩着毒蛇。而且要享受五欲之前,一定要花许多的心力和体力去追寻筹谋,得到的时候,时间 三摩地

2018-07-23

虽然佛子们在适当的时机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的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但是绝大部分菩萨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门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因为佛菩提道所注重的是没有境界、属于无为法的智慧法门,而不是有境界、属于有为法的神通。基于如此,分三点来加以说明。首先要谈的是,神通是依附意识而有,而意识是被生的法,是生灭法,不是常住 三摩地

2018-07-23

比如经典中常看见佛子前来见佛的时候,都是“一心合掌,顶礼佛足”,然后“一心合掌,瞻仰如来”,而且是“一心恭敬,目不暂舍”,都是要一心。因为佛法中强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认为如果心散乱不定,就难以得见诸法的真实相,进而成就道业。正如同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这样子的开示,龙树菩萨说:“‘定&r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三个剎那可能长达半劫,但是对他而言还是三个剎那;所以往生及离开无想天中的觉受其实只有六个剎那,在那五百劫或三百劫中什么事也作不得,只是在浪费生命,这样有意义吗?如果具足无想定的话,他在那边五百大劫中,其他的师兄们假使福德与道业因缘都很好,在人间不晓得修到几地去了,他却还是凡夫一个,平白耽误了道业五百大劫,所以千万不要喜爱无想定。假使你将来有机会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有智慧的佛子们,不应该因为证悟的祖师没有神通,而说他不是证悟的人,也不应该因为证悟祖师没有神通而轻视他。又譬如有一位坦特罗佛教(又名谭崔)之祖师,生前既没有禅定也没有神通,死后却被人渲染成有禅定、有广大神通,而且变得很伟大,有第二佛陀之称,那是不诚实语,是误导众生的大妄语业。因此有一位意大利学者图奇对这样的说法产生质疑,在他的书本上这样写着 三摩地

2018-07-23

虽然佛子们在适当的时机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的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但是绝大部分菩萨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门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因为佛菩提道所注重的是没有境界、属于无为法的智慧法门,而不是有境界、属于有为法的神通。基于如此,分三点来加以说明。首先要谈的是,神通是依附意识而有,而意识是被生的法,是生灭法,不是常住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佛子在断我见后而实证初禅成三果人,此时初禅的境界又称「离生喜乐地」,是指已经远离了欲界地的受生、证得了色界初禅的有觉有观喜乐的境界。而证得初禅的条件之一是需要除性障,性障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五盖,亦即贪欲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悔(掉举恶作)盖、疑盖。此中最主要的贪欲盖指的是欲界众生对欲界中的色声香味触五尘的贪爱,尤其是对男女欲的细滑触的贪着, 三摩地

2018-07-23

“佛告子。当勤精进听闻讽诵莫得懈怠阴盖所覆。吾念过去无数劫时。有佛名一切度王。是时众中有两比丘。一名精进辩。一名德乐止。共听法。精进辩者。闻经欢喜。应时即得阿惟越致。神通具足。德乐止者。睡眠不觉。独无所得。时精进辩谓德乐止言。佛者难值。亿百千世时乃一出。当勤精进为众作本。如何睡眠。时德乐止闻其教招便即经行。于祇树间甫始经行。复住睡眠。如是烦 三摩地

2018-07-23

诸佛形相的供养,等同佛现在前而受供养;这个道理,世尊在律经中曾经讲过啊!有现成的福田,为什么不懂得种?世间第一等福田种了以后、供养了以后,食物却还是你自己吃啊!佛也没有派人用掉它啊!而且所供的又是上上福田!世尊既是报恩田、又是功德田,这么好的福田为什么不懂得供养呢?除了供养之外,还要懂得赞叹:赞叹世尊的功德无量无边的殊胜,所以才要用赞佛偈来赞叹啊! 三摩地

2018-07-23

】白话翻译如下:我阿难亲从佛闻:有一次,佛在摩竭国界和五百位大比丘及子们,沿着江岸缓缓而行。江中有一根巨大的漂木,载沉载浮地在江中不断上下滚动。这个时候,世尊看见了这种情景,就在江边的一棵树下坐了下来,和诸大比丘及子们说:「你们全都看见这棵大木材在江心中间被江水激打得亦沉亦浮吗?」诸丘及们禀白说:「是的,全都看见了。」世尊又说:「假设这棵大木材 三摩地

2018-07-23

你某某写书出来,都把我推翻掉了,我现在徒都跑掉了,徒心中都想我是大妄语,这还得了!你某某真可恶!大家都说离念灵知是真如,偏褊你说不是,你就特别厉害?”所以起瞋了,因此他无法忍。他们如果能生起忍法,我写那么多书出来,也有十来年了,若肯接受我书中的正理而且好好去参,也许都已经破参了,都有般若智慧了。但是瞋心起来时,反正就是要对我骂到底,就是因 三摩地

2018-07-23

依其英译本的註解说明,骂佛陀的是婆罗堕婆闍,跟随佛陀出家的是哥哥婆罗堕婆闍,与哥哥都叫婆罗堕婆闍之故。四、关於婆罗堕婆闍婆罗门,《杂阿含第一一五四经》还记录了另一个版本:经中说他不但对佛陀口出恶言,还动手抓起一把土,往佛陀身上撒去。但可能是他已经怒火攻心,头脑不清楚了,也没发觉自己是站在下风处,结果不但土没撒到佛陀,逆风一吹,还撒了自己一身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