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例如,很多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所熟悉的《阿弥陀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尊者就这样子开示,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佛说阿弥陀经》)说若一日乃至七日专持阿弥陀佛名 三摩地

2018-07-20

止观的修学,如上一集谈到相关的前方便,以及平实导师开示要去三种心,那身心就能够安顿,要修止观就很容易。欲界定的发起有三个进程:由粗住心、细住心、入于欲界定。以无相拜佛为例,学佛人若依于无相忆佛、拜佛,一开始身体的动作会较硬、心识也粗,或起念能够有少分摄心,但是攀缘外境的声响一起,或者是末那识悄悄地冒出一个又一个念来,意识会依着习性自然地进入妄想纷飞 三摩地

2018-07-20

临命终遇到善知识,为他开示弥陀世尊的四十八种大愿以及极乐国土的种种的庄严。 没有佛菩萨接引。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没有坐台。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莲花池中。下品上生大乘种性的菩萨,造作各种恶业而不犯五逆罪,造作恶业没有惭愧。不谤大乘。舍寿时遇到善知识为其赞叹大乘十二部经的经首题名字。称南无阿弥 三摩地

2018-07-20

关于粗重,在《成唯识论》中有开示:“二障种子立麁重名。性无堪任,违细轻故;令彼永灭,故说为舍。此能舍彼二麁重故,便能证得广大转依。”(《成唯识论》卷9)也就是在佛菩提道中,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随眠,就是属于修行上粗重难断的障碍,因为这两种障的断除,如果没有发利乐有情的广大心,是无法断除的;所以历经了十地的修行,入了等觉位,还要百劫修相好 三摩地

2018-07-2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刚才的中佛已经开示了说: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除了要修三福净业以外,还要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就者;彼国,当然指的是西方极乐世界。以一般世间法而言,譬如说是在大学里面,有每一个科系所要共同修学的课程,但是各别的科系里面,又有其单独要修的课程。同样的道理,十方诸佛国都是净土,所以求生诸佛净土有共同要修学的课程,那就是三福净业。但是假 三摩地

2018-07-20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惟,即便是说,某甲今世的福报是很殊胜的,一听到善知识开示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就能够念佛求生西方。所以,假如提问题的人所说的念佛号能往生,又何必要受五戒、修十善呢?意思也就是说,受五戒、修十善都是多余的。可是问题是,我们从《佛说阿弥陀经》其中世尊的开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可以知道说,这个人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既然 三摩地

2018-07-20

例如现在在末法时期,我们就应该要谨慎小心的面对这些问题,应当以圣教的开示以及正确的知见,有如法的智慧来简择,而不要落入迷信或者执着当中。也就是说,我们要清楚所看见到的瑞相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而这个时候示现的瑞相有什么特殊的目的;这样我们才是有智慧的佛,得要用智慧来作简择。我们看,在佛世的时候,佛陀有的时候乃是要开示一个非常重要的法要,所以示现了一种 三摩地

2018-07-20

我们看经典中怎么说上品上生,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这样的开示:【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 三摩地

2018-07-20

也就是说这个菩萨他是大心的菩萨,他并不会对于善知识所开示第一义正理而有了错误的见解,表示他说对于第一义的正理,他有了听闻的智慧,有了思惟的智慧。也就是说他对于大乘法,他有五力的具足,也就是说他对于信力,信进念定慧----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他成就了对大乘法的认知有这五力的具足,所以说这是第二个条件。第三个条件是什么呢?上品中生的第三个条件是 三摩地

2018-07-20

因为归依佛、归依法、归位僧以后,你就知道你应该要依佛所开示的圣戒而行,所以自然而然会愿意在佛菩萨及善知识----的善知识面前信受佛戒,而不是信受外道的邪戒,譬如有的三昧耶戒、双身法的恶戒,那都是邪戒!而是要信四不坏信、诸佛圣戒,就信受佛戒。可是这时候还要一个很重要的准备资粮,叫什么?就是说虽然他不必胜解第一义谛,可是他要发无上道心,也就是说他要发成佛的 三摩地

2018-07-20

中品上生的这个菩萨,跟上品生的三生的菩萨不一样:上品三生的菩萨都是西方三圣来接引或有化佛,可是中品生的菩萨,中品上生的菩萨是阿弥陀佛及比丘众的无量眷属来接引;而且中品上生的菩萨,佛赞叹他,也为他演说苦、空、无常、无我,来赞叹出家要得离众苦,就说这些声闻法要来讲给这一个中品上生的菩萨,所以这与上品生的菩萨不一样,上品生的菩萨就跟他开示第一义,赞叹他是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善知识非常重要,而且这里其实有提到这个善知识,他得要懂得如何开示弥陀世尊的四十八种大愿以及极乐国土的种种的庄严。如果是这个善知识他不懂,乃至他根本不信,他根本无法帮助这个亡者。所以说有的人他根本不信极乐国土,可是他现出家的样子,乃至他在书上怎么说?他书上说:若说得明白些,这实在就是太阳崇拜的净化,摄取太阳崇拜的思想,于一切无量佛中,引出无量光的 三摩地

2018-07-20

虽然他准备要往生恶业,可是因为他有这个功德,没有这个障难的功德,跟善知识有这个缘,能够加持为他赞叹大乘经典,然后有这个少善根福德,他就可以往生极乐,更何况平常行善的念佛人?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下品上生的人是因为善知识的缘来教导开示,让他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名。这里你看到,这是称念佛,归命阿弥陀佛,这里才是很标准的持名念佛。一般在经典来讲 三摩地

2018-07-20

他舍寿的时候,这时候因为他造了这些破戒、甚至不净说法这些恶业,只是说他没有毁谤大乘,造了这些恶业,恶业的境界现前以后,但是他临命终的时候,由于过去生与的善知识结下了善缘的这个少许的福德功德,能够因为遇了善知识,遇到善知识为他来开示。善知识怎么开示?善知识要替他赞叹阿弥陀佛的十力威德光明,也要赞叹持戒、修定、修慧、修解脱、解脱知见。如果这个善知识,他 三摩地

2018-07-20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一我们看到这里佛的开示:这么深恶重业的这个恶人,阿弥陀佛都要接引他,所以阿弥陀佛是最最最最慈悲的,连五逆十恶的众生都要摄受。可是有的菩萨会想,我们好像有看到其他经典说阿弥陀佛不摄受五逆的众生,我们来看一下哪些经典有提到这个。我们看说,在《佛说无量寿经》的这个部分,佛有讲说不摄受五逆的人。《佛说无量寿经》卷一有说:【设我 三摩地

2018-07-20

首先,我们看到关于说罪业的一些事情,因为这句话里面提到的是如河里面的沙这么多的罪业,那我们不禁要问,真的有这么多吗?好,我们不妨想想看,我们在《华严经》里面曾经有看到佛有这样的开示,就是说如果我们所作的恶业,如果真的有所谓的体积或者是形状来包容这些恶业的话,那么即使是像十方世界虚空这么大的空间,也都装不下我们过去所作的恶业。当然,我们看到了《华严经 三摩地

2018-07-20

通过这次现观末学确认了两件事:一是忆佛之念是有相法,不是真的无相,导师书中也开示过,只是过去没有验证;二是关于净念相续的疑惑得以释解。前贴LC师兄说:末学曾听亲教师说过,其大义是当您参禅时,遇有需专心处理之事,而不知参禅,但事毕后第一念仍在参禅,表示功夫成片。当时我对这一观点并不心服,觉得这观点有些勉强。但LC师兄既然说是亲教师所说,我又不敢明确反对, 三摩地

2018-07-20

并且所需要的场地不大,只要不受打扰,并不限制一定要多么长的时间;当然长时间的拜佛能够更快速、更深入的增长定力,若环境不许可,多次短时间的礼佛也是可以慢慢成就此一功夫,这个部分平实导师在《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当中有很详细的解说,请您再仔细的阅读平实导师书中的开示,如实领纳加持在书中的功德。至于场所,您可以利用卧房来做功夫,只要房间收拾清洁而不杂乱,也可 三摩地

2018-07-20

但是会不会又有人不适用呢?没关系!佛陀又开示第四个方法,第四个方法叫作思行渐减念。这个方法跟刚才的方法不一样,刚才的方法是避开不理它;这个方法是正对着它,然后跟刚才前面所说的,看这一个恶念的过患也有点不一样。也就是说,自己让自己的这一个恶念,用心念让它渐渐的淡下来,用举例来说我们比较容易懂。佛陀说:就好像有一个人在走路,他走得很快很快,于是我们就起 三摩地

2018-07-20

正如同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这样子的开示,龙树菩萨说:“‘定’名一心不乱,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得好照。”(《大智度论》卷二十六)散乱的心就如同水波荡漾不停时,不能够从水面上映现来看见自己的脸面;风中吹动的烛灯,也无法好好地照亮周围的环境一样。因此,佛道修学中的闻、思、修、证,无不赖于一心不乱的定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