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根据善知识的开示,修行就是在各种境界中转化第七识末那(注释¹)的习气,是要趋入无我。只有我才会拣择,修行不是趋吉避凶,修行甚至不是把生活过的更好,修行更不是我要怎样。而是坦然接受生命呈现给我们的一切,因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来藏本来无我,祂从不拣择,从不考虑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此才是真随缘。若只是依照自己的性子在做,那只是随性而已, | 三摩地 2018-07-22 |
|
根据善知识的开示,修行就是在各种境界中转化第七识末那(注释¹)的习气,是要趋入无我。只有我才会拣择,修行不是趋吉避凶,修行甚至不是把生活过的更好,修行更不是我要怎样。而是坦然接受生命呈现给我们的一切,因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来藏本来无我,祂从不拣择,从不考虑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此才是真随缘。若只是依照自己的性子在做,那只是随性而已, | 三摩地 2018-07-22 |
|
更可笑的是,这些推翻《心经》说法的法师、居士们每天早上都还课诵《心经》,这不是很奇怪、很颠倒吗?可是他们都没有警觉到,反而将宣说《心经》真实内涵的真善知识说之为邪魔外道,其法义有毒!其心颠倒无以复加,真的让人感慨万千!既然有很多人不知道乃至有人误解《心经》所说的真实义,今天刚好藉这个机会来说明:《心经》到底在说什么?《心经》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很多内容,善知识早已开示过,奈何末学福少慧劣,又烦恼深重,辛苦跌撞摸索好多年,才稍知如何运用。修行方法不同,每人各有巧妙,末学所提供的并非绝对,相信很多菩萨,早就如实做得很好!这文章仅是野人献曝,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出更多有体验者的好文章来,俾为初学或修学一段时日却苦于无法突破瓶颈之菩萨多些参考,免于盲目摸索之辛苦。最后祝愿诸位菩萨欢欢喜喜地学佛!轻 | 三摩地 2018-07-22 |
|
281,a16-b1)佛菩萨怜愍烦恼众生,无时不大慈大悲的开示:世间万法都是因缘和合无我、无我所,惟有缘者能深信一切法是假合之相而信受之;所以对于憎者与被憎者的这个众生,也是假有之法而已,哪有真实的憎者与被憎者呢?在我们热恼无助时,对于佛菩萨的遍洒甘露谨记在心,就能深受法雨的滋润而止息无明火,做个行忍而有气度的人!------微信公众号《慧读》2017-11-20 (原 | 三摩地 2018-07-22 |
|
提婆看着这位,艰难的为他开示:你也不必难过,我一生追随龙树大师,知道什么应该珍惜,什么应该放弃。我有今天,也是业报未尽,本该如此,所以只有忍受,你也不要放在心上。我知道万法性空。所谓的承受者,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主体;而施为者,实际上也没有一个真正的主体,二者都实不可得。没有体悟到人法俱空的人,会被自己的狂心所迷惑,会被境界所迷惑,以为有一个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值得注意的是,参禅绝对不是放下,参禅实际上是要透过善知识的开示,知道了入处之后,然后努力参究而找到自己那个恒常不变的本心。所以我们才说:最后的一段山路最陡峭,是需要大家坚持、有毅力地去把它爬过。一旦爬过之后到达山门,那个时候山门打开,才会看到佛法之中,佛所开示的种种的法,是多么多么的胜妙。此时的你,已然找到值得永久依祉的本心,还会去依祉那些五欲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2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如佛陀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更详细的开示说:佛说诸法无生无灭,亦无三世,何以故?如自心现五尘境界,本无有故;有无诸法本不生故,如兔角等;圣者自悟境界如是。善男子!愚痴凡夫妄起分别,无中执有,有中执无,取阿赖耶种种行相,堕于生灭二种见中,不了自心而起分别。(《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这段的大意是说佛陀开示说:从大乘开悟圣者 | 三摩地 2018-07-22 |
|
既无我,你又在执着什么?坚守什么?到这里为止我们所给予你的可能都是悲观的信息,你或许难以接受,宁可继续回到原来自己所建立的有关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体系中坚守不动,你内心深处觉得:即便虚妄,即便痛苦,至少好玩,至少我还知道自己可以干点什么,如果如你所说,这个我只是虚妄,有爱就有伤害,一切都是无常苦相,那么我恐怕连第二天睁开眼睛继续生活的勇气都没有了!(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故而世尊在《楞严经》中开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在经过绵密的观察,发现到这颗觉知的心本是虚妄,更妄论其所坚持的想法更是如同幻化,即可亲证世尊所说的想如阳焰,一切的想(觉知心以及其中的种种念)无非如同阳焰,在前方恍惚可见,但并非实际存在,若不能发现这个,就如同干渴的小鹿,不断的去追寻着阳焰,却以为前方有水,如此虚妄奔驰,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比丘用过饮食之后,就为婆罗门女演说胜妙法,开示教导使得利益与欢喜。这时婆罗门女便发愿说:‘愿我来世能遭逢值遇贤圣之人,我一定礼拜承事供养这些贤圣;愿使我能生得面貌端正,能得世间尊贵荣华、豪气贵重;若我经行的时候,脚下得有莲华承托双足。’佛陀就告诉阿难说:那时候的婆罗门女便是鹿母夫人,也就是今日的摩耶夫人呀!因为她用一餐之食,并以清净妙花覆 | 三摩地 2018-07-22 |
|
】(《杂阿含经》卷三)《杂阿含经》里面佛陀就跟我们开示:物质之法,这个色它并不是一向都是苦的,也不是一向都是不快乐的,也不是说不因乐来长养,也不是说不随著乐来增长,也不是说它有离开乐。也就是说,因为色它不是说一直都是苦,也不是一直都是不快乐的,而是因为它有时候会随著乐来增长,会随著乐所长养,而且有时候它是没有离开乐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众生就喜爱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也为什么说明了佛在《增壹阿含经》里面所提到的义趣,所开示的义趣。佛这么讲说:“犹如陶家所造器,随意所作无狐疑;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无差别。”(《增壹阿含经》卷一)意思也就是说,虽然在修学佛法的初分,可能会有种种的方便,那这包括说修学某一个法门、某一个宗派,乃至于说亲近某一些特定的善知识。但是,应当进一步知道的是,菩萨还是应当依照六度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可是受戒以后,到底它有什么立即可得的利益呢?佛接着开示说:(二)受五戒后现世可得利益【“善男子!有五善法围绕是戒,常得增长,如恒河水。何等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若人能破殷重邪见,心无疑网,则具正念;庄严清净,根本清净,离恶觉观。善男子!若人能远五恶事者,是名受戒,远离一切身口意恶。若有说言‘离五戒已,度生死’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来证明在阿含里面,事实上就有菩萨证得如来藏的记录;而且这个婆罗门尼她并不是由世尊直接跟她开示的,她是「遥见世尊即得本心」。表示说,世尊当时在说法的时候,事实上祂是在说大乘经典,而且祂说的是第二转法轮的经典;只是因为祂在说法的当下,祂同时也有很多机锋的使用,所以说这个婆罗门尼,因为她是个(情执但有智慧的)利根菩萨,所以她就找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三、为人悉檀:人类等诸有情众生之根性八万四千,佛陀善观众生根器,随各人心性之差异而施设及开示各种不同之修行法门,乃是为人悉檀。四、第一义悉檀:不在一切语言文字等表面意思来论议,直接以第一义实相之理指示,令众生依之而能真实契入大乘空性心如来藏理体,悟后而得之般若中观总相智[注1]及别相智[注2]之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乃至亲证地上菩萨无生法忍之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世尊在《杂阿含经》中开示: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而众生恋爱的感觉不离触食、思食、识食。简单讲,抟食就是通常所说的吃食物,以此来滋养身体,而后三种食,是滋养我们的心灵。眼睛看见美丽的面容,而心生愉悦。因为能看,不断的看,这个不断生起看的过程就是识食,而眼光接触美丽容颜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然而,诸佛弟子却应当以智慧检查所信之法真实否?所发之菩提愿是否符合佛所开示之真义?所作之身口意行是否符合菩萨道之精神?而非外道攀附佛法名相而说发菩提心成佛,如藏密外道者即是最明显的例证,故初学佛者当以正知见简择之。至于初学者所读经典是否须先由小乘而至大乘经典的次第,那也未必如此。因为种性、习气、学法因缘……等之不同,故当以「与正道相应与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一切众生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异熟果报,都是从意识和意根而来,所以说一切摸画,无胜于意,为什么叫摸?又为什么称为画?我们先把《华严经》中佛的开示说明了,诸位就懂得为什么叫摸与画。华严中佛有开示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是说我们的真心如来藏,就像一个很善于画工笔画的画师。中国画若大略来说有两种画法:一种画法是写意的、泼墨式的,大笔一挥一洒,山就画成了;若 | 三摩地 2018-07-22 |
|
错误的开示有一位居士说到:「我们这个念头感觉,知觉,等于一股流水,前面一个烙头过去了,不要管,后面一个浪头没有来,没有来,也不去堵住它,也不去欢迎它,它自然慢慢来的少了。那么两头水流一齐切开,中间就是空的,就是现空的状态,然后经常把握这个空的境界,全在这个空的境界上。一切神通,一切智慧,都从空中发起。」居士说:「这叫当下即空」,「就是现在这一下现一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