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中阿含经》)如是世尊开示中,已经明说:识阴是因缘所生法。若非因缘所生法(譬如意根唯因即生,不须藉缘;亦如阿赖耶识心体是因缘法之因,佛说「本来而有」,不必藉缘已自存在),即非识阴所摄,故意根与阿赖耶识心体不得摄入识蕴中,非属藉缘乃生之法故,亦非积聚而成之法故。识蕴以何因、何缘而生?答:以阿赖耶识为因、无明为因,以及内六处(五色根之胜义根及心根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经言「无觉无观,是名心性」,又言「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又言「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又言「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如是所言离见闻觉知之开示,处处经中同此一说,是故所悟之心若是有见闻觉知而能触知六尘者,当知即非胜义菩提心,当知皆是意识妄心也。此是初勘验之粗法。次说第二种勘验法:五别境相应之心所法。云何 | 三摩地 2018-07-23 |
|
简单的说完断三缚结的内涵,那么我们再来看,从第二观点来看:为什么要断三缚结?我们从我见跟我慢的关系,来探讨说,为什么要断三缚结?我们先来看佛是怎么说,佛怎么开示这一段呢?佛说:“世间有情,一结断时,余一切结皆亦随断。云何一结?是谓我慢。所以者何?诸所有结,细中麁品,一切皆以我慢为根,从我慢生,我慢所长。是故我慢一结断时,余一切结,皆亦随断。&rd | 三摩地 2018-07-23 |
|
先恭录网上几位菩萨的开示如下:一二三菩萨的开示:观行审视自己的非语言、非文字的心行,以及所作这些事情的背后真正的深刻法尘到底是什么……好好地观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在这些人事地物的生活中,是怎么过日子,是怎么以着「我」在过日子。好好地观行大小不同的五蕴境界相貌,…如是从早到晚,这样清楚一切都是因为「我」而产生诸多意识心相应的相貌,产 | 三摩地 2018-07-23 |
|
平实导师在各书多处皆有说明道共戒、定共戒之开示,如《楞伽经详解》、《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及公案拈提等。道共戒又名性戒,不共外道、凡夫,实乃佛实证三乘菩提之道所成,见道、修道后转依于所证而摄心为戒,依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而行,不拘戒相,与道相应,故自然不犯戒,但以摄心住于正道为戒,是名持道共戒者,有别于凡夫未证者需要依于戒相而摄心持守。定共戒者,谓修学 | 三摩地 2018-07-23 |
|
应该现在就开始一点一点的观行,还是等到定力有一定的基础才来做?问、身在信受平实导师所弘扬的世尊,并且依照导师书中开示的法门,修学无相拜佛、忆佛的功夫。然而观行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是非常重要的功课。但是应该现在就开始一点一点的观行,还是等到定力有一定的基础才来做?有的师兄讲,真正的净念相继是靠观行成就的,他说意根执着于不是忆佛的各种妄念六尘,不能安于忆 | 三摩地 2018-07-23 |
|
辨正6、凡夫众生不知不证三乘菩提,不知真如佛性从无始劫来不曾有得,亦未尝有失;未晓色身虚妄假有,未晓受想行蕴虚妄,未晓见闻觉知心虚妄暂有,犹如幻化,执为实有;心中恐惧灵知心灭已,堕于断灭空,故闻佛说「无我」时便生惊惧,不信佛所开示无我之语,返执灵知心自己及灵知心相对之六尘法,盲目追逐,永无止息,故尔世世轮转六道,受诸苦恼,不得出离。佛为破除执此觉知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由是缘故,今造此书,开示蕴处界我之实义,并示行门之说明,使二乘法中之利根读者可以据之而作正确之观行,以益末法时世众多茫然难证之大师与诸行者,并藉此引发行者对大乘般若实智之信力,乃至引发大乘实智证悟之因缘,此乃平实写作此书之目的所在。复有邪见,亦应一并辨正,欲令得以回复本来面目。谓中国天台宗智者大师曾云:「初果耕地,虫离四寸。」由是缘故,便有人将此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要修证初禅所容易忽略的最根本的问题,弥勒菩萨开示说:【如是所有初修业者,蒙正教诲修正行时,安住炽然正知具念,调伏一切世间贪忧。】(~《瑜伽师地论》卷32)如果没有寻求真善知识的正确教导,不懂得调伏欲界世间五盖等贪忧而盲修瞎练的缘故,那是不可能证得初禅。所以正信的佛应该知道:要修初禅,性障要消伏、五盖要修除,对定力的增长与修证是有很大的关系;性障以及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道的饮食观是什么呢?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佛陀开示:一个具有菩萨种性的人,很自然的就会显现出本具仁慈的心性,会喜好于有智慧、善法的布施。所以菩萨种性的人,如果得到美味的食物,他不会自己一个人独自享受,一定会分享给大家,然后才食用;凡是有接受到任何的物品,也会想着要分享给别人。菩萨在饮食的时候,他会依着这样的心念:我的身体中有八万户虫依于我住,我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且佛陀在制戒时,也曾告诫过们,意思是说:宁愿对众生起贪,也不要对众生起瞋!因为对众生起贪,可以护念众生;但是若对众生起了瞋,众生会讨厌我们,而远离我们!我们来看看,佛陀在经中的开示:《菩萨善戒经》卷1〈1序品〉:【优波离言:世尊!犯有三种。一者贪。二者瞋。三者痴。菩萨所犯何者为重?何者为轻?佛言:优波离,若诸菩萨犯如恒河沙等贪,如是菩萨不名毁戒;若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世尊在《长阿含经》当中,有开示过十退法,也就是十不善业道,其中意行的部分有贪取、嫉妒、邪见等三种不善业;反过来说,不贪取、不嫉妒、不邪见则是十增法,十善业道中属于意行的三种善业。佛陀在《分别善恶报应经》当中也说:嫉妒会让众生得到出生为卑贱种性的恶报;而如果能够远离嫉妒,常常随喜称庆别人应得的名利的话,在未来世就会出生到豪贵家族,享受种种可爱的异熟果 | 三摩地 2018-07-23 |
|
说到这里,可能观众朋友们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业种所现行;这个业种看不见、摸不到,好像很玄的样子,无法思议!我们来看看平实导师在这儿的开示,也就是课本的第六十六页:不要把业解释得很玄。有的人说业种时,就在黑板上一点、一点一直点上去,这样来形容业种。这里把业种为大家简单的说明,给它一个直接的名称叫作势,就是势力。势力,若以物理学的名称来解释就叫作惯性; | 三摩地 2018-07-23 |
|
除此之外,还有在修学之后能够与实相相应的无相观,则是更为殊胜的;例如世尊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当中有开示说:善男子!应当修习无相正观。无相观者,能伏妄想,唯观实性,不见十相;一切诸法,体本空寂,无见无知,是名正观。若有佛子,安住正念,如是观察,长时修习,无相无为,妄想猛风,寂然不动,圣智现观,证理圆成。(《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4)也就是说,无相观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三乘菩提之三乘菩提概说第31集修四加行之前提》正礼老师开示(原标题:修除性障,才能够修四加行的观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今天所要谈的是佛为诸比丘说利养灾患缘,这个佛典故事来自于佛在《杂宝藏经》卷7所开示有关不贪求利养的部分,内容大致如下:佛在舍卫国时,厌患利养的缘故,躲避到一座名为贪庄严的深林中,林中有一寺庙,住持是一位名叫那弋迦的阿罗汉。佛到贪庄严深林以后,消息不久便传开了;当天的中午,有许多人带著衣物前来供养佛陀,人数之多,竟占满了整个深林。佛说:我不需要任何利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的古德佛果圜悟禅师,他在《碧岩录》里面,引二祖慧可禅师的求法心,来为们开示,二祖慧可禅师说:【昔人求道,敲骨出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如。】(《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10)二祖的意思就是说,他那时候为了跟达摩祖师求道,他就想著说,古人他为了求道,他敲骨头让髓出来,刺血为墨这样子,甚至像释迦牟尼佛,曾经把头发铺在地上,让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114,b18-21)但菩萨如果过度的不攀缘,也会感觉变成冷漠与无情!所以也会有些久学菩萨们会觉得在讲堂都没有几个好朋友!因为大家彼此就是冷漠不攀缘!而有些菩萨又会去纠正别人攀缘或者排挤攀缘的人!那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敢攀缘,甚至怕自己被贴上「爱攀缘」的标签!因此通常菩萨们在讲堂都不会有「好朋友」!除非是在还没来讲堂前本来就认识的朋友一起来讲堂上课!(如果大家感情 | 三摩地 2018-07-23 |
|
当然,这里面就会提到说,为什么我见、我执会构成了世间所有的一切烦恼呢?那什么是我见?什么是我执呢?那又如何断我见、断我执呢?像这些的道理,佛陀在经典里面都有非常详细的开示。所以,我们在学解脱道的时候,其实也正是在学如何根本的、彻底的来解决烦恼;并且要根本彻底的解决烦恼,就是从我见跟我执来下手。所以我们说,像一般人,比方说像我们刚才所给大家举例的,比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66集:修福报与学佛修道,到底有何关联?正钧老师开示-----佛法长兴博客(原标题:亲情、友情、爱情,乃至菩萨的悲心,都只是‘给予’)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