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为什么这事情和修证忍波罗蜜有关?接下来佛就开示四句差别:有人所做事情是忍辱,但没有波罗蜜;也就是有忍辱而不能到彼岸,没有与解脱相应;有人是有解脱相应,但是没有忍辱:有人是有忍辱也有到彼岸的解脱受用;有人是既没有忍辱,也没有到彼岸。佛解释这四句差别:既是忍辱,但不是到彼岸的,这是世间法上的忍。譬如我们佛教有慈0功德会,外道也有很多行善团体,包括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为我们开示修忍的要领:想要安忍于世间法中或无生法中,应当先破除憍慢心、瞋心及痴心。破憍慢心,在世间法上就能忍,在出世间法上也能忍。有许多人不能接受我的法,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他有憍慢心,这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我出道比你某某早,我为什么要信你的。”我以前接触过几位居士都是这样,有的居士也蛮有名的,但都是这样。另外一种是因为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讲解忍门的开示只有四句,看来像是很简单的样子,但是忍这个法绝不简单,俗圯几句话的内容也绝对不简单。见恶不嫌,遭苦不动,这是世间忍。所谓世间忍,就是在世间法上,能够安忍而不动其心。忍!说一句简单的话,就是接受的意思。当人家骂你,你就当场骂回去,双方就越骂越大声;回到家里以后,家中同修劝你说:你何必跟人家互骂?我不是跟你讲过吗?不要跟人家互骂、嘛!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优婆塞戒经》中释迦世尊就应善生菩萨的请问,开示了三十几种生起悲心的因缘。这大致上可以归纳为《华严经》世尊开示:菩萨生起大悲的十种因缘。在《华严经》卷53中,世尊说:“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夜睡眠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法就是开示真正常乐我净的妙道,而戒律的学习与持守,就是这个妙道的护栏,这护栏有着积极向前的正确方向,和不会再入三途的分际。经过了前面许多亲教师为我们说明了菩萨正行中,许多积极性的内涵和该戒止的作为。我们听了、知道了,但是栏外五欲爱染的喧闹,一直鼓动着我们的心房,每天一醒来就是生活在缤纷灿烂的五尘中,我们要如何让我们能够将戒律的积极向上性和清净性, | 三摩地 2018-07-23 |
|
先来看看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里面的开示:「故知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受。」(《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菩萨戒戒本所依据的经本有很多部,譬如说:《梵网经》中所说的是十重四十八轻,《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所说的是十重四十二轻,菩萨《优婆塞戒经》中所说的是六重二十 | 三摩地 2018-07-23 |
|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开示:【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毘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学。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不顾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可名为妙;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得名为妙。】(~《瑜伽师地论》卷41)因为菩萨的首重就是慈 | 三摩地 2018-07-23 |
|
因此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中开示:受持五戒不能得解脱果,也不能发起未来世出家的因缘,只能保住来世继续拥有人身;既然是为了保住人身,当然要尽形寿受持。一旦犯了五戒,或只受一天的五戒而常常造恶业,人身仍然保不住,所以受一天的五戒并没有意义。若是今天受持五戒而明天不受五戒,就杀了人,来世的人身就失去了;又如今天受妄语戒,明天舍弃妄语戒而作大妄语,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关于戒体,大善知识开示:戒以何为体?以心为体!戒的目的就是要戒心。意识与意根会导致我们的业种变化,导致世间和未来世五阴的变化。所以,一切的戒都是以意识、意根为体;因为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识和意根的行为。意识和意根接受了戒法时就有戒体存在了,意识和意根如果严重违犯了戒,那就表示说意识和意根是不愿意接受那个戒,因为不愿意接受戒法所以戒体丧失了。意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7大眾受學品〉世尊为我们开示受菩萨戒的十无尽戒,也就是摄律仪戒,受此戒者可以超越四魔,也可以超越三界之苦,四魔因此不能干扰,不能遮止我们修道,所以应当受。受菩萨三聚净戒以后,我们从此生或者说已在过去生受都一样,生生世世不会失去这个戒体,一直跟着我们到最后成佛为止。所以说菩萨戒有受戒而无舍戒,不像五戒、八关斋戒,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问法以后,僧宝开示了,就得要以至诚心听受;听受以后要记持住,不可忘掉;并且还要自己能加以分别,也就是加以思惟、整理。思惟、整理好了以后,还要转过来度化众生同样的供养三宝、护持、学习,这样的优婆塞就是能自利利他的佛。如果优婆塞不能这样熏习修学,并且还轻慢于比丘众,甚至有人心态更不好,是为了寻求某某比丘的过失而去听法,然后到处去宣扬那位比丘的过失,他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也让学生觉得很困惑,我想会中应该也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在心中有这些疑问,请同修会为末学开示,以解疑惑。答:这问题,在您来信之前,已经有人在亲教师会议中提出来讨论过了。平实老师也在六月十四日的讲经过程中,特地提出说明了;相信您也应该听闻过了,但不妨在这里重述一遍,让当时不在场的同修们更清楚的了解,会外学人也可以对此更加了解。关于平实老师在讲经时对于诵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以上这一段是世尊为我们开示受菩萨戒的十无尽戒,也就是摄律仪戒,受此戒者可以超越四魔,也可以超越三界之苦,四魔因此不能干扰,不能遮止我们修道,所以应当受。受菩萨三聚净戒以后,我们从此生或者说已在过去生受都一样,生生世世不会失去这个戒体,一直跟着我们到最后成佛为止。所以说菩萨戒有受戒而无舍戒,不像五戒、八关斋戒,也不像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7大眾受學品〉世尊为我们开示受菩萨戒的十无尽戒,也就是摄律仪戒,受此戒者可以超越四魔,也可以超越三界之苦,四魔因此不能干扰,不能遮止我们修道,所以应当受。受菩萨三聚净戒以后,我们从此生或者说已在过去生受都一样,生生世世不会失去这个戒体,一直跟着我们到最后成佛为止。所以说菩萨戒有受戒而无舍戒,不像五戒、八关斋戒,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上海开示菩萨戒:这个问题就是刚刚讲到「菩萨戒」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来之前,我就已经排好这个主题我今天要讲,也就是说,现在因为我们不能一直经常性来跟大家互动,刚刚有说只能看书啊!那怎么办呢?很多学习,像刚提到学习的方法,以及怎样知道对?要怎样修正?哪里错了?现在就是问题在这里,但是我们在学习菩萨的这个法,说让自己成为菩萨,学菩萨道的过程里面,不是只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但是上讲述有很多犯戒的行为是不可忏悔的,这让我们感到了恐惧;不是担心业报,更多的是担心如果犯了不可忏悔的戒相,会给我们的修学带来很大的障碍,那么我们这一生求明心见性是不是也没希望了?答:这个提问都是关于戒律上的问题,您说:「究竟我们该如何对待受戒、持戒、犯戒,甚至破戒呢?」关于这个部分,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有详细的开示,目前第一辑已经出版了,后 | 三摩地 2018-07-23 |
|
声闻人推溯到无明时,确认众生由于不知蕴处界的虚妄性而产生了自我执着,这就是无明;然而断除我执时,若不是因为佛陀开示无余涅槃中有本际实存、常住不变、真实,二乘圣人就会因内有恐怖,我见与我执是无法断除的;但是菩萨不但要断我见、我执,还要推溯无明是从哪里来的?对二乘人来说,解脱道的修行是在了知无明的内容,也从佛闻知涅槃中的本际常住时,我执断尽就结束了。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接下来佛开示说:戒是何时得?何时舍?别解脱戒是现在得,你只要来受戒,正受完毕时就得到别解脱戒,具足受菩萨优婆塞戒;定共戒是三世中都可得。其实你们所有人在过去无量世以来,都得过定共戒了;你今天能混进正觉同修会来,那是已经学法很多、很多劫了,绝对不是百劫之内的事。如果是百劫之内才学佛,我告诉你:你进来同修会,即使明心了还是会退转的。且不说明心见道,光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在大陆的同修也要谨慎遵守同修会的规范,一定要严持戒律、遵守国家法律及世间伦常;道业上不打探密意,如果有人认为自己于如来藏有所触证,也一定要安忍,要打包起来,等到有因缘参加禅三时,再由平实导师勘验;如果私自与人说,那就会犯下误导别人、坏人法身慧命的过失,甚至多数都是违犯大妄语业,这也是我这次受戒课程中,听闻开示后感觉到很重要的一点。佛陀来人间告诉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也让学生觉得很困惑,我想会中应该也有许多人和我一样在心中有这些疑问,请同修会为末学开示,以解疑惑。答:这问题,在您来信之前,已经有人在亲教师会议中提出来讨论过了。平实老师也在六月十四日的讲经过程中,特地提出说明了;相信您也应该听闻过了,但不妨在这里重述一遍,让当时不在场的同修们更清楚的了解,会外学人也可以对此更加了解。关于平实老师在讲经时对于诵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