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世尊开示我们,若持五戒便能守住当人身的机会,加行十善业,便能趣向天界。而果报成定数与否,在《优婆塞戒经》卷7〈业品〉第24开示著:【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 举个例,假使一个人很专心在行善布施,布施后心不后悔,甚至发愿做善事,那么此人趣向天界的机率便相当大。同样地,假使一个人很专 admin

2020-02-20

其实这些事火外道在佛世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佛世的时候,佛的弟子里面有迦叶三兄弟,迦叶三兄弟就是事火外道!他们本身就是拜火的,因为知道了拜火这样的行为是错的,接受了佛的开示以后,所以归依了佛法。……佛呼:善来比丘,他们当下成为沙门,得阿罗汉果。这个事火外道,其实他们在伏除性障上面已经有初步的成就了,所以在佛陀呼善来比丘的时候,就能够即身得 admin

2020-02-20

我们自己身为一个生命,我们是一个生命,可是我们对于生命的实相,并不了解,我们就应该要来探讨,什么是生命的智慧、知识,我们总不会想,去修学去探讨生命实相的内容,结果都是错误的,都不符合实相,如果不符合实相,又如何顺于解脱呢?要能够解脱于三界、成就佛道,一定是要符合法界的实相,一定是具有知识性、智慧性,如果没有智慧、没有知识,那如何能够顺于解脱,如何能 admin

2020-02-20

有不少人,有到处进香拜拜的习惯,那么,如果我们在宗祠或是其他地方来祭祀的话,这个布施到底有没有人领受到?如果有的话,那么是由谁来得到供品的受用呢?关于这个问题,世尊开示说:【随其祠处,而为受者;若近树林,则树神受;舍河泉井、山林堆阜,亦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就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来作供养祭祀,就由那个地方的鬼神,或饿鬼众生来得到受 admin

2020-02-20

就如世尊开示说:【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胜妙宝故。若入地狱,身受苦恼,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亦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五)世尊开示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往生的长辈、亲人,除非他是落入饿鬼道中,我们为他追福才有用;如果他是往生到天界、人间或者地狱、畜生道的话,那么为他作追福供养, admin

2020-02-20

首先我们来看《华严经》卷40,普贤菩萨的开示:【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七者、请佛住世, admin

2020-02-20

在《梵网经》中,世尊曾经开示说:菩萨应该以慈悲心来进行放生这件事情。有情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不断的从生生世世的父母来受生,所以一切有情都应该当过我的父母,所以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众生都是我的父母;如果杀害众生来吃的话,就是在杀我的父母,也是杀我过去生在畜生道的身体。如果我们看到有人杀害畜生的时候,应该要想方设法来救护牠们,解除牠们 admin

2020-02-20

佛在《杂阿含经》卷一这么开示:【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杂阿含经》卷一)解释如下:【佛告比丘:说得好啊!说得好 admin

2020-02-20

般若时期,世尊开示别教、圆教及通教法门,将一切法皆摄归大乘法,都属于般若慧所含摄。世尊其实早已在初转法轮四阿含当中,隐覆密意而说般若,只是二乘人无法了知而已。第四时方等时。诸大阿罗汉回心大乘证得般若以后,进一步想要求得佛地正遍知觉的大菩提果,世尊因此而三转法轮,宣说唯识五位、十地行果,演述菩萨法无我智,令阿罗汉们可以修学一切种智而住无生法忍地,地地 admin

2020-02-20

《大庄严论经》卷6开示说:世尊唯说三归,不说四归。(《大庄严论经》卷6)意思是说,世尊只说三归依,不说四归依,四归依不是佛的教法。佛教在传菩萨戒仪轨上,有提到四不坏信戒。佛教所讲的四不坏信戒是说,佛弟子应当:归依十方一切世尊,归依诸佛了义究竟正法,归依十方大乘贤圣菩萨僧,归依菩萨三聚十重戒;也就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以及受持菩萨戒。所以佛教有四不坏信与四不 admin

2020-02-20

《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对于如何是四悉檀,有这样的开示:【复次,佛欲说第一义悉檀相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佛法中,有以世界悉檀故实,有以各各为人悉檀故实,有以对治悉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大智度论》卷一)龙树 admin

2020-02-20

但是如果他是心外求法,离于佛所说、佛所开示的这个如来藏心而心外求法,在意识心上面去着墨,在意识心上面想要让这个意识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修到一念不生,而且甚至于执著这个意识心能够到未来世、这个意识心能够出生万法,甚至于说这个意识心祂能够有细意识乃至有极细意识,这个都是意识心的一个化身;你如果去执著这个意识心的话,他所说的佛教就不是宗教。也就是说, admin

2020-02-20

因为宗就是佛心,佛所开示的所有的一切教说,全部都是以这个心宗为主;以这个心宗,所以才会有佛出世于人间,而开示了这么多的经教,才会有这些经教流传于人间,让众生依止的这些经教修学往成佛之道迈进,这个就是宗教的真正的义理。那为什么这个宗教的名相是佛教的专有用词?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宗教,好像是只要是信仰的话全部都是宗教,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只要一谈到宗教, admin

2020-02-20

在(《瑜伽师地论》卷64)里面所说的:观自宗教者:谓契经、应诵、记别等依止,摄释、宣说、开示。所以,《瑜伽师地论》这边就直接的指出观宗教者,也就是说观宗教是什么呢,所谓的宗教是什么呢?就是契经,契经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应诵、记别这个三藏十二部经。就是说,佛所开示给我们成佛之道,佛所开示给我们解脱诸法的教说,是记录在什么地方呢?记录在三藏十二部经里面,那 admin

2020-02-20

譬如宋朝克勤圆悟大师,就常用这句话来开示弟子和诸方学人。《佛果克勤禅师心要》卷二云:【自灵山拈花、金色头陀微笑,迦文付授涅槃妙心、正法眼藏、教外别行、单传心印,历代四七至达摩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无论凡圣久近,但根器相投,一念透脱,更不假三僧祇劫,便证本来圆成、净妙调御。是故游泳此宗,资大法器,从初立志,跂步便要超卓,所谓立地成佛,暂时敛念便证无 admin

2020-02-20

如果您愿意以此功德回向,我们是随喜赞叹的;因为回向乃是世尊在经中所开示的七种最上供养之一。所谓七种供养,包括了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和回向。回向之所以列为最后分,可以显示,菩萨在广行一切善根之后必须回向早日成佛。因为成佛时福德与智慧都已庄严圆满,所以才能广利一切众生,因此,回向是应该常常作、时时作的事。您如果能够常常如法回向,心量必定会 admin

2020-02-20

譬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 admin

2020-02-20

我们来举述《大乘义章》卷九菩萨的开示:【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回向不同,一门说三:一菩提回向、二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菩提回向者,是其趣求一切智心,回己所修一切善法趣求菩提一切种德,名菩提回向。众生回向者,是其深念众生之心,念众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愿以与他,名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是厌有为求实之心,为灭有为趣求实际, admin

2020-02-20

如果我们从佛这一段的开示来讲的话,从这边来看,我们说一切造物主万能的思维,其实就是无智邪见未断颠倒心所产生这样子一个想法。所以说,佛是不是万能?一切造物主万能的这样子的一个思维,这个大梵天在这个地方就已经老实地承认,他是因为无智邪见——没有智慧的这样子的邪见,而且还没有断掉这样子的一个颠倒心。什么叫作没有断掉颠倒心?也就是说,他是以识阴、 admin

2020-02-20

而佛陀所开示的佛法,也是世间所有的修行法当中,唯一能够让众生出离三界,甚至成就佛菩提道的最上殊胜法教,因为没有其他人所教导的法能够超越佛法。这个并不是卖瓜的说瓜甜,而是依着真相真理而说的事实。如果能够度化一位有情成为真菩萨的话,因为他将来必定能够成佛而摄受无量的众生,所以佛说:如果度化一个人成为菩萨的功德,是远远胜于度一万个人成为阿罗汉。但是同样的 admin

2020-02-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