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这时候佛陀就主动的开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般涅槃经》卷3)佛陀说完这句偈颂后,就跟这些弟子们说:你们应当知道,一切诸行都是无常的。我今天虽然是个金刚之体,也没有办法避免为无常所迁。生死之中极为可畏,你们应当要勤行精进,追求离开这个生死火坑,这是我对你们最后的教导。佛陀虽然要离开了弟子,化缘已了,但是祂对于弟子们能不能出离 | admin 2020-02-21 |
|
如同《增壹阿含经》中的开示:彼云何为苦尽谛?所谓尽谛者,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名为苦尽谛。(《增壹阿含经》卷17)尽就是尽于三漏:对于欲漏,就是欲界的种种法要;有漏就是色界的种种法要;无明漏就是包括了三界,主要是无色界的种种法要,已经能够解脱、生解脱智。所以说: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第四句:寂灭为乐,涅槃的境界当中是绝对寂灭的 | admin 2020-02-21 |
|
在同样《杂阿含经》卷11中亦开示: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杂阿含经》卷11)在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三辑中的语译为:【眼根、眼识、色尘,以及触、受、想、思等心行都犹如幻化、犹如阳光下的地面热炎一样,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灭尽而朽坏,不曾真实的来到此世、或真实的去到后世。】(《阿含正义》第三辑,正智出版社,页862~863。)首先,当我 | admin 2020-02-21 |
|
所以在《杂阿含经》卷9佛陀开示:【若比丘!眼识于色,不爱乐染着;不爱乐染着者,不依于识。不触、不着、不取故,此诸比丘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杂阿含经》卷9)以上所举阿含经的经文,都是这样的意思,一定是不再贪爱六识自己了,对六根、六尘、六识的自己都没有贪爱与执着,才能实证无余涅槃,这样的人才是断除了我执的慧解脱人,正是二 | admin 2020-02-21 |
|
三界九地任何的苦都是因为有识阴才会存在,除非它断灭了,否则识阴永远都会与一切法的苦性相应,所以佛才会开示说︰有受皆苦。这个部分是从三苦、八苦的领受来现观识阴的无常变易,透过现量的观察与体验来灭除对于识阴我所的执着;对于识阴误认自己是常住而真实不灭的法这种邪见就会断除。接下来,我们再从识阴的集苦这个方向来了解识阴的相貌。识阴六识心的功能就是了别六尘; | admin 2020-02-21 |
|
佛陀就开示,这个五阴或世间的种种事物都是有为的法,都是无常变异,而且终究要归于磨灭的。如果我们对无常世间的这些种种法,产生了贪欲的话,而且对它无所遏止的贪求的话,这样会消散人命。因为那样只是让我们伤心,让我们痛苦而已,而且最后也没办法获得。所以,我们如果恋着恩爱,贪著于人跟人之间这种相处的恩爱而没有知足的话,那我们一样会消散人命,会伤心的不得了啊! | admin 2020-02-21 |
|
所以对于这个五项内容,我们在了解的时候,除了要了解每一项的意思是什么之外,并且最好各位观众在听的时候,听了之后最好能够自己反覆的思惟:我们是不是有执着在五蕴里面的任何一蕴,然后把这个其中的任何一蕴当成是自己最宝爱的,乃至于说念念都执持不忘?甚至把五蕴中的任何一项,把它当作是我们接下来的修行应该追求的目标,那这个就是刚好跟佛陀所开示的背道而驰了。所以 | admin 2020-02-21 |
|
因此,圣人就借这个故事作譬喻来开示:那关着囚犯的牢狱,就好比是系缚众生的三界法,使众生无法出离;狂象追逐着罪犯,正如同众生恒常被无常追赶而无法逃脱;罪犯躲进的那口废井,就如同众生的五阴火宅,众生自以为逃到井中已经安全无虞了,却不知依然受困在犹如火宅般的五阴中,危脆不安;而在那井的下方的毒龙,恰如地狱一般,若众生因无明造作恶业时,就随时都会下堕地狱受 | admin 2020-02-21 |
|
有一天,他逃离家乡之后,意兴阑珊地走在舍卫城中,正好遇见了佛陀;佛陀问他为什么这么愁眉不展,弟弟向佛陀禀白之后,佛陀就为弟弟开示佛法。弟弟接受佛陀的开示以后,顿时就解开了他的疑惑,而且也发愿要追随佛陀来出家修行,并随侍在佛陀的身边,以报答佛陀的恩典;佛陀也慈悲地答应了弟弟的请求,并称这一位出家的比丘为优婆斯,就称他为优婆斯比丘。优婆斯出家以后发大精 | admin 2020-02-21 |
|
今天我们要讲的佛典故事是莲华女悟无常,我们将借由这个故事,进一步来说明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五阴虚妄。在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位女子她的名字叫作莲华(莲华就是莲花的意思),她的姿色非常的端正,长得非常非常的漂亮,而且身材也非常非常的好,可以说在那个国度里面是美若天仙;而因为她长得这么的漂亮,所以全国的王宫贵族们都非常非常地喜欢亲近她,假借各种的理由就是要看 | admin 2020-02-21 |
|
世尊接着开示说:正因为想要得到无上寂灭之乐,所以要接受三归依。譬如善生你所问:‘什么叫作三归依呢?’我告诉你,三归依就是归依三种对象,所归依的是佛、法、僧。然而什么是佛呢?佛是能为众生宣说断坏烦恼的因,能把众生的烦恼断除,使众生得到真正的解脱。各位菩萨!您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解脱吗?要获得真正的解脱,必须先弄清楚如何才能把烦恼给断坏掉,否则就 | admin 2020-02-21 |
|
平实导师开示:明不明心倒在其次,见不见性倒是其次,断我见才是最重要的。导师的开示就是说,如果我见未断,悟了如来藏,将来还是会否定祂,因为对意识的虚妄性观行不足,无法舍掉对意识心的执着,仍然会认为离念灵知是真实常住的心。这就是古时禅师骂人的:人家是死了活不了,你是从来不曾死。我见没断,悟了这一个第八识如来藏心以后,会后患无穷,甚至会反过来否定第一义谛 | admin 2020-02-21 |
|
比方说,对于音声陀罗尼这件事情,你也可以循着佛陀在《优婆塞戒经》里面的开示;佛陀说当听到别人骂你的时候,你应该要仔细地思维(就是指这个音声):当别人骂你的时候,比方说骂一句话的时候,这一句话在你听到的那个瞬间,其实每一个字它的字音,都是分别到达你的听觉系统的;所以说这个音声本身都是一个、一个的,它是单一个别存在的状况。那么到底是谁把这些音声给连贯起 | admin 2020-02-21 |
|
将来我要成就佛道,来让一切有情,能够开示予他们,让他们能够悟入这真实理。所以菩萨在这过程中,他会去看初业的菩萨、初学的菩萨应当怎么做,他就先愿意来受这菩萨戒,不断地在波罗蜜多不断地精进。然后修学的过程中,他就去注意菩萨戒的戒相,然后开始让自己的心能够平等。平等的意思是说,对于世间的境界,他可以对于顺境界、逆境界,都慢慢地平等视之;对于他来说,持戒才 | admin 2020-02-21 |
|
各位菩萨!您是否仔细想过,您曾经为哪些事起过瞋心呢?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55中开示我们:【瞋事亦有十种:一己身,二所爱有情,三非所爱有情,四过去怨亲,五未来怨亲,六现在怨亲,七不可意境,八嫉妒,九宿习,十他见。……依前六事立九恼事,缘彼一切瞋,皆名有情瞋,余名境界瞋;若不忍为先,亦有情瞋;若宿习瞋、若见瞋。】意思是说,引起瞋恚的事情 | admin 2020-02-21 |
|
所以真正福报只有一个标准,即:是否朝着佛菩提道迈进!(摘自网络)在《优婆塞戒经》卷2中世尊开示说:菩萨应该要具足福德、智慧二法,才能够在佛菩提道上自他庄严。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福德与智慧二法是众所周知,因为这是很平常的两个法。然而,因为佛法的方便析分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与菩萨乘,各有其所应成就的福德与智慧;所以,即使一般人都能够随时引 | admin 2020-02-21 |
|
释迦世尊在《大宝积经》中开示:【阎罗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来,业报自招无代者。】(《大宝积经》卷96)众生之所以下堕到地狱中,受到极为悲惨的苦痛,都是因为自己过去造作了极为重大的恶业;阎王也不过就是统计这个下堕地狱的罪人一生所造恶业重轻多寡,依着因果律则,判定他所该受的惩罚;一切都是自己行为招感的业报,没有人能故意入罪于他,也没有人 | admin 2020-02-21 |
|
弥勒菩萨对于有情身心出生因缘的开示,是这么说的:【云何从缘所生?所谓缘于六界得和合故。何等为六?谓地、水、火、风、空、识。此六界合时,是名从缘生故。】(《大乘舍黎娑担摩经》)又说:【如是等六界缘和合故,乃生其身。……然非众缘,身亦不立。】(《大乘舍黎娑担摩经》)因此我们了解这六界和合,便是有情身心出生的因缘。解脱的修行,在《中阿含经》中 | admin 2020-02-21 |
|
《妙法莲华经》中开示文殊师利菩萨在海中为众生说《法华经》,以及后续的龙女成佛这段故事,其中的龙女就是龙众──海龙王娑竭罗的女儿(注1)。金翅鸟也是一样分为此四种生,《起世因本经》卷5〈诸龙金翅鸟品第5〉中说:复次,诸比丘!一切诸龙,有四种生。何等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如此名为四种生龙。诸比丘!其金翅鸟,亦四种生,所谓卵生、胎生 | admin 2020-02-21 |
|
)那这部影片中女主角也常常作梦梦到自己那次被伤害的情景,虽然她大脑出问题所以意识都不记得了!但能够常常梦到这也是因为意根!譬如平实导师在《起信论讲记》第二辑178页就开示说:【马鸣菩萨又说意根任持过去善恶等业令无失坏。任持,就是说根本就不必要起意念,就能够随缘任运的执取过去所造的一切善业恶业以及一切无记业的习气,使得这些业种都不会失坏。意根有这种体性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