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第四种就是:菩萨在开悟以后,所证的自心如来藏是无我,真如无我的、本来解脱的。既然是真如无我,所以没有一个我就没有所求,所以这个自心如来本身是无我无所求的心。那有的人会这样子想,偏差地认为说:既然转依了自心如来,是无我无所求,那么不求果报,是不是就不必布施了?如果有人这样子偏差地去思考的话,他就要再来思考说:如果是这样,是不是一切法都是常?都是固定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品施主,他通常都是已经开悟的菩萨,都是依止于他所证的般若实相智慧,转依自己的自心如来的真如无我的法性在行布施;他看见自己以及一切众生,皆有同样的自心如来这种真如无我的法性,所以他在布施的时候,所依止的法、所看待的法,都是同一个自心如来的法。在这种情况之下,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的,既然没有这四相,那哪有所谓怨亲可说呢?另外上品施主对于来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学法要有长远心,听不懂没关系,先把了义正法的种子种入心田里,有因缘时再亲近正法道场,修学第一义佛法;总有缘熟的一天,将来菩提种子一定会发芽,一定有明心开悟的机缘。这是法忍的部分。第三,无生忍。什么是无生忍?无生忍分为二乘无生忍以及大乘无生忍。二乘法是说要把五阴十八界统统灭尽,入无余涅槃,未来世不再出生叫作无生;能够忍于自我在未来世永远都不再出生,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是因为对这些世界上的人事地物很不耐烦,这俗话称之为看不惯,没有办法接受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包括对于已经开悟的人也没有办法想象为什么已经开悟,还会这样?这样意识心无法安住,这都是称之为无法忍,即使其中没有「辱」,这也都是自生烦恼,可是这烦恼很容易生起,而且这样的烦恼有时候是证悟更高境地的踏脚石,所以要从忍受开始,慢慢地走向烦恼降伏,或是要去寻找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凡是所证不是如来藏妙心,那就不是亲证般若,就不是禅宗的明心,就不是开悟般若禅的人。所以,从实修实证来说,禅不是不离五阴的四禅八定有为有生灭的世间境界,而是静虑;是要在不缘外境的静心境界中,专精地去思虑,就是去参究去寻觅自身的本源第八识如来藏,然后一念相应破参找到了,般若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就生起了,法身慧命就出生了。但是,不缘外境的静心境界,虽然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在断我见乃至开悟明心的生活方式应该要如何呢?应该要学禅师那样「事上无心、心上无事」然后努力护持正法过日子!《无门关》卷1中,禅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如果一个菩萨真实断我见,那他要给自己创伤疗愈就很容易了!创伤疗愈的关键就是在断我见与断我执!我们是因为有这个我见、我执或我所执,才会有创伤!譬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大乘的修法就是开悟明心并且转依如来藏。《瑜伽师地论》卷51:「缘真如境胜道方能转依故。」(CBETA,T30,no.1579,p.581,c10-11)以下关于转依如来藏的法语都是平实导师的在书中或讲经中的开示:【转依就是转变觉知心与意根自己的执我性、不净性,依止于常住如来藏的无我性、清净性、涅槃性。悟前都是依止于处处做主的我,依止于见闻觉知的我,现在开始转变自己而依止常住不坏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到了周一快乐上班日!今天天气很好!所以我们要快快乐乐去上班!当一个菩萨如果福德不够,可能日子就会过得不顺利!而如果定力不够,那在事业或生活中不顺利时就容易退转!因此定力和福德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们之前也常常强调证悟的条件,请看这一篇:今生能信受,都是往世多劫修行的结果【洞山•禪師】开悟证般若注意事项记得平实导师曾经说过,开悟菩萨退转的原因有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圣教所言,成佛之道以亲证阿赖耶识心体(如来藏)为因,《华严经》亦说证得阿赖耶识者获得本觉智,则可证实:证得阿赖耶识者方是大乘宗门之开悟者,方是大乘佛菩提之真见道者。经中、论中又说:证得阿赖耶识而转依识上所显真实性、如如性,能安忍而不退失者即是证真如、即是大乘贤圣,在二乘法解脱道中至少为初果圣人。由此圣教,当知亲证阿赖耶识而确认不疑时即是开悟真见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禅宗既然是要参禅、要参究,当然就存在一个要究明的对象,就是有一个开悟的目标,这个开悟的目标,也正是般若智慧所依的中道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那么禅宗的禅,也就必定不是生灭的世间境界——四禅八定。我们不妨举《五灯会元》中的一则禅宗公案来加以证实。石霜楚圆禅师的九峯道虔禅师,曾经是石霜禅师的侍者。后来石霜禅师舍寿,寺院中的僧众都请首座继任住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真正懂得禅宗的人,都不会小看禅宗的开悟明心,因为这是入道的基础。不管哪一个宗派,只要真的在大乘佛法中入道了,都是跟禅宗的破初参相应。因为大乘法的入道,就是发起般若的中道实相智慧,最主要的是要实证,要证真如,而真如是以如来藏为体来说。偏偏如来藏的实证不能靠思惟,禅宗祖师所谓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正是这个意思。而如来藏的所在,佛陀又在经中告诫们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这个般若的开悟,是参禅时一念相应突然找到的,不是靠思惟来整理才渐渐显露出来。譬如一颗芒果,它的香味,它的甜味、酸味,假使没有亲手拿在手上,送进口里来吃,任凭别人怎么样解说,自己怎么样揣摩想象,终究无法真正了解;众生听了很多芒果大概多大、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味道是如何,他听了很多,可是他从来不知道哪个是芒果的味道。一大堆的水果,他都要每一种去拿来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悟之实质所谓开悟,是说在参究的过程当中,不离定力而一念相应,生起了智慧。这个智慧能断三缚结、五下分结乃至五上分结,而与定力相应,所以得到禅悦及解脱正受。从破初参悟得真如,到重关眼见佛性,乃至牢关会末后句,及体验牢关参禅事毕,皆是一念相应慧,也都或多或少与定力相应。所以所谓的悟,我们可以把它定义如下:藉由定力参详而了知有情生命最初与最后的根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而降生人间,八相成道,为的是要利益众生,转迷开悟;如果不是欲令众生开悟,那又何必辛苦来此五浊恶世说法四十九年?二祖为求明心,宁可立雪、断臂,这是何等的大心?五祖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可见证悟明心,对修学大乘法义的佛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明心就是大乘法的见道,见道之后还得通达见道位的别相智以后,才有可能真正的进入修道位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今说禅法之因缘有三:(一)不忍佛子轮转生死,不得开悟见性。世尊云: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槃。——《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二)我诸同修,慢心甚微。不迷信大师,远离学术崇拜、权威崇拜心态,深修一念相续法门,成就无相念佛及看话头功夫、信心已立,是因缘成熟。(三)禅宗第二十七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这个佛地真如的无垢识,其实仍然是原来的阿赖耶识心体,仍然具有原来阿赖耶识的真如性;只是因为经由开悟、修行,使得心体中所含藏的两种障的种子、随眠都究竟清净了,所以将阿赖耶识改名为异熟识,再改名为无垢识,虽然有三个名称,其实还是原来的阿赖耶识心体,只是因为种子清净了,所以改名而已;所以,阿赖耶、异熟,以及佛地的无垢识,其实都是同一个心。前六识眼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后醉心祖道,一心想开悟见性。刘经臣后抵京师,礼谒慧林若冲禅师。若冲禅师为他举雪窦禅师接引一位僧人的公案----有僧问雪窦重显禅师:如何是诸佛本源?雪窦禅师答道:千峰寒色。若冲禅师刚把这则公案举完,刘经臣居士言下有省。那一年岁末,刘经臣居士移官洛下,这使得他有机会经常参礼韶山杲禅师。将去任的时候,刘经臣居士特地前来辞别韶山杲禅师。韶山禅师嘱咐他说:公如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义青禅师当即豁然开悟,便礼拜。义青禅师悟道后,继续在浮山禅师座下呆了三年。6、潭州云盖继鹏禅师。良雅禅师让他当侍者,并教他参芭蕉拄杖之话头----郢芭蕉山慧清禅师上堂拈拄杖示众云: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却你拄杖子。说完便放下拄杖,下座。----继鹏禅师于是依教参究此公案,可是参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觉悟。一日,良雅禅师正在烤火,继鹏禅师侍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慧开禅师因为苦参无字话头而开悟,特重无字法门。)8、雪岩祖钦禅师系列开示:大信勇无前:须是信道。这一著子。真个是我本有之物。决定不从人得。然后尽父母所生之体。天地所禀之气。并作一口吹毛利剑。将自己一条穷性命。斩作两段。飏在万仞悬崖之下。直得森罗万象。彻底平沉。方谓之心空及第。海印发光。自生勉励。勇猛更加勇猛。精进更加精进。提一个无字。如合眼跳黄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一念相应就是禅宗的明心开悟,这个境界我们称为果地的无相念佛,这个才是真正的念佛三昧。但是这样的人落在空的一边,还没有究竟,所以不能叫作实相念佛。因为实相是非有也非无,也就是说这个实相,祂不是无相也不是有相,所以只说祂无相那就落在空的一边,不叫作实相。那么了知这个道理之后,又会进一步地去开始探究,开始体究,终有一天一念相应,他就看见了佛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亲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