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无量清静平等觉经》佛说:阿弥陀佛国诸阿罗汉,般泥洹去者无央数,其在者,新得阿罗汉者,亦无央数,都不为增减也。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许多阿罗汉好像并不困难地转成了菩萨,其实许多阿罗汉原本就是菩萨,故意示现声闻相以助佛教化的。如《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中说,释迦世尊的十大声闻皆是菩萨示现。贪嗔痴慢疑这些思惑烦恼都是染污不净的,菩萨却不能厌离而急于舍弃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善男子!若人不乐久处生死,深见过罪,观人天乐、阿鼻狱苦平等无差;怜愍众生,具足正念,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使得成道,为具无上菩提道故,为如法行故,受持是戒,心不放逸;能观过去未来现在身口意业,知轻知重,凡所作事先当系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时亦复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已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客烦恼时暂起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观犯轻如重,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又譬如说,财富跟人家一样多,或者证得的法跟人家一样平等平等,却夸口说:我胜他,我的法比他高。你们来跟我学,不要去跟他学。这就是有过失的慢。在平等的情况下而自称比人家高,自称有过人法,所以产生了过失,这就是过慢。第三个慢是慢过慢。慢过慢是说他的慢心,是在有过失的慢心上面再增加另一个慢心。譬如第一个慢是胜过人家而自称超胜,第二个慢与人家平等而自称超过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真悟得根本的人,不可能有严重的慢心,因为我们亲眼看见一切的有情众生都是平等不二,没有差别。所以不应该任由过去所留存下来的慢习,障碍我们悟后起修的道路。另外有一种人,他过去由于卑慢或者傲慢的习性很严重,所以悟后虽然看到自己的真如与众生没有差别,而得到一些受用。但是他也看到自己与诸佛的真如没有差别,因此就生起了慢心,从此不礼佛,更不敬他的师父了。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明心见性以后则是从真如来看一切的有情众生,所以一切的有情众生完全平等。他从自己的体验,也会知道一切的有情众生到最后必定会成佛,因为未来时间无穷无尽。他也知道一切的有情众生本来是佛,因为真如佛性本来就具足,所以他知道菩萨再来其实很多。渐渐的他也会知道,他方世界的菩萨听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修行迅速,风闻而来的也很多,只因隔阴之迷,所以暂时忘掉了。如果遇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祂又显现出两种的义理:第一种义理是觉,意思是说,祂从本以来离一切的妄念相,法界一相无二,即是如来的平等法身,这个法身恒有本觉,祂能了别有根身、器世间以及七识心的心行,因此而说一切如来为本觉。而第二种义理则是不觉,意思是说,凡夫不能证知从本以来不起妄念的如来藏阿赖耶识,误以为制伏烦恼妄念让它不再出生,这样便是觉悟;马鸣菩萨却说:像这样的人,其实是不曾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不论是祂的平等性,不论是祂的随顺众生性,不论是祂怎样众生行的体性,这些东西的话,祂都是为了你,满足你所有的因果,体现所有的一切,因此你最终都会通通地了解,具备一切的智慧。(原标题:珍惜福报修学) | 三摩地 2018-07-23 |
|
’,然后又叫我的恩师回去,重新再磨!我的恩师虽然知道这是老和尚的慈悲教导,可是工作很多,实在有压力,就赶紧回去重新磨,这次就把磨刀石的两头补磨一下,让它平一些,然后又送回去给老和尚检查,老和尚一看就说:‘这就是要做给人家看,磨给别人检查的,才补磨两头,根本没有真正用心、平等地去磨!’,我的恩师听了,就跪下来向老和尚忏悔,求老和尚慈悲 | 三摩地 2018-07-23 |
|
然而在这五士三位善知识当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有童男童女,有国王宰官长者居士,有菩萨,有徧行外道等,意思就是大乘佛法,一律平等,不执色相,只消有道德智能超胜于我的,还都是我们的善知识,诚为后世学菩萨道的模范,吾人须知,是为至要。六、证大果报根据诸大乘经中,行菩萨道,广修福智菩提宝粮,所谓三祇修智慧,百劫种相好,久修勤苦,乃可得成,至于六度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二、【冤亲债主讨债的预兆和典型表现】因果律是法界的客观规律,在因果律面前,众生一平等,没有分别。所以才有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之说。世人对往昔所造的种种恶因并不能全都认清,但是恶果的释放却会如期而至,强迫人领受而丝毫不爽。世人都畏惧害怕恶果的释放所带来的厄运、困苦、疾病、财失等等结果,却不知道如何把握命运,修改命运,化因消业。大多数人并不重视业报降临和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三实际回向,是厌有为求实之心,为灭有为趣求实际,以己善根回求平等如实法性,名实际回向。】(《大乘义章》卷九)从以上文中之开示,我们约略可以来说,所谓回就是回转,向就是趣向,意思是说,菩萨生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所以回向可以分成三种,第一是菩提回向,第二是众生回向,第三是实际回向。所谓菩提回向是指,为了趣求一切智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佛说佛名经》卷1)要灭除这烦恼障、业障、果报障,要生起这七种心才能够灭除,那么我们就一一来探讨,这七种心的内容。第一种就是要发起惭愧心。指的就是说,要自己思惟自己与释迦如来在无量劫以前都同样是凡夫,可是现在世尊成道以来,已经过了尘沙数劫这么久了,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如果说能够生起这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发菩提心、怨亲平等心、念报佛恩的心、善观罪性本空这七种心的话,那么在佛菩萨形像前至诚忏悔,就可以灭罪除障,可以改往修来、去恶修善;因为这七种心生起以后,都是让众生能够在善根上面长养,而且能真实地让自己能够去除这些罪的根本,能够让自己生起智慧。忏悔罪业这个部分,又有一个观念,也在这里要跟大家解说,也就是说对于罪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三实际回向,是厌有为求实之心,为灭有为趣求实际,以己善根回求平等如实法性,名实际回向。】------《大乘义章》卷九约略可以来说,所谓回就是回转,向就是趣向,意思是说,菩萨生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所以回向可以分成三种,第一是菩提回向,第二是众生回向,第三是实际回向。所谓菩提回向是指,为了趣求一切智心,所以将自己所修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佛说佛名经》卷1)要灭除这烦恼障、业障、果报障,要生起这七种心才能够灭除,那么我们就一一来探讨,这七种心的内容。第一种就是要发起惭愧心。指的就是说,要自己思惟自己与释迦如来在无量劫以前都同样是凡夫,可是现在世尊成道以来,已经过了尘沙数劫这么久了,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六识论者,他们曾经说,如果你在恒河这一岸不断的杀人,杀的人非常非常多,然后另外一边,它的对岸不断的来作布施,来成就善的功德;可是实际上最后都没有业报,两边作的都是平等,都没有什么特别可以差别。也就说,不管平等与不平等,反正他就认为没有什么善恶业果,你跟这些人就没有什么差异。然而,佛是一切智者,佛可以解释。佛是因为证得这个识,这个不能够跨越、不能够灭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但是,也不是说现在这个时代就没有三宝了,因为佛也讲,在那个时候,一样有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精进修德,一切敬待,是人所宗向,教化平等。也就是说,现在我们信仰三宝,跟随三宝修行要很小心,因为世界上有许多的假佛、假法、假僧,魔王会化现假的三宝,来欺骗我们上当。比方说现在是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交代过,在祂入灭之后,下一尊来到人间的佛是弥勒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这不但不是他的愿望,因为他想说佛法中说众生平等,而阎罗王菩萨能够作这样示现,我当然也可以这样;因为他是真切地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他怎么会这样就舍弃众生、不顾众生而一走了之呢?所以,他左思右想之下,开始寻寻觅觅。因为佛开示说,有一个法祂是本然就自在解脱,为众生的万法所依,却也不禁制万法;亲证转依之后,证得解脱的同时,也不妨能够在世间示现。福德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佛说华手经》卷十)这意思是说,菩萨如果能够常常的修习,不论是他所听闻的诸佛名字为何,以及佛世界的境相如何的清净庄严,都以诸佛及佛世界皆现在前,现前所缘的一切无非是佛、是佛世界;这样的观照忆念诸佛及佛世界的法门,有了这样的观照力,能于所缘念的佛及佛世界系念不散,不离是缘;那就能够了然地通达,一切诸缘皆唯是现在佛缘,所见一切法无不平等平等,这就称 | 三摩地 2018-07-22 |
|
正遍知也称为正等觉,是说佛陀具足一切种智,对于一切世间法,二乘人所修的出世间法,乃至菩萨进一步修学的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无不觉悟、无不了知,因此称为正遍知;又能以此正知的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觉,所以称为正等觉。第四个称号是明行足。明行足,这里明指的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这三明;行足是说佛陀身、口、意业都已经善修,真正的清净,因此称为明行足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