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这个人就主张说,我们平实导师所说的无想定是灭除六识的这种状态;他提出反对,他主张无想定是有觉知的,然后对于平实导师说四禅天里面所谓的无想天,他是没有六识的这件事情,提出很严重的质问。可是这个就是悲智这个人,对于所谓的无想定这三个字,产生了很严重的文字障。因为在阿含部里面,所谓的无想定,其实它有好几个意思,基本上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指,无色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灯影——灯下黑》 (原标题:何时开始“转识成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识蕴真义》第八章<安慧妄言识无见分相分> (原标题:意识具足四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03、佛子之省思、真假开悟之简易辨》 (原标题:真假开悟之简易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涅槃21-22》<正觉电子报第119-120期> (原标题:证大乘涅槃前的四加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一辑》 (原标题: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今者法宣师缘于数年前平实导师特别加恩而容其参加禅三,得以悟证如来藏,不曾悟后受学总相智、别相智以及种智,数年以来不曾言谢,如今反受蛊惑,妄谤本会正法为非,岂仅是不知感恩图报之人;并企图以极粗浅之总相智能,妄评本会胜妙之法,如今遭逢法义辨正,自取其辱,应当深知自身之卤莽,不应见怪任何人。附注:1、《成唯识论》:“应知此意但缘藏识见分,非余。彼无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钝鸟与灵龟》第九章 离念灵知之非(原标题:离念灵知之非)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四辑P1~5 (原标题:何为“意生身”)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此略抒管见,只希望能引起有心修学唯识增上慧学之菩萨的共鸣,但愿能不违第一义悉檀,而方便以世间言说述之,用来证明世尊圣教之殊胜,来证明平实导师所述之法义如实、如义,则佛法幸甚!众生幸甚!第一节从行为科学切入的理由其实,唯识种智之学早已涵盖一切世出世间法,也涵盖一切有为、无为法,而现代科学只是有为法中的一部分,属于行为科学之制约心理学则更仅是其中之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九辑生灭品 (原标题:楞伽经讲八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若是杀无明父、杀贪爱母、杀五阴阿罗汉者,反而可以加速成佛;此分法义非常深广,限于篇幅,不能于此详述,请详阅平实导师《集》、《楞伽经详解》内之开示。再者,犯下五逆罪而不毁谤菩萨藏者,诸佛慈悲而有开示另外的方便法:亦即往生极乐世界。根据经中世尊的开示,虽是五逆十恶之人,只要他临命终的时候,因为过去世种过善因,今生能遇到善知识教他忏悔念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识蕴真义》第十三章 万法汇归阿赖耶识(原标题:万法汇归阿赖耶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目前正在演述的是平实导师于公元两千年所写的成佛之道《宗通与说通》。当时整个佛教界的大环境,对以如来藏为主轴的佛菩提道修证,仍然是懵懵懂懂,所知极为浅薄,到处都充斥着常见、断见,乃至各种外道邪见异说。平实导师为了救护被邪见所误导的众生,以无比的悲心和深妙的智慧,撰写《宗通与说通》,来阐述世尊所说成佛之道的正义,普愿善根福德具足的菩萨们,都能因此书而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悟前与悟后》第二篇第二章第六节证果(原标题:菩萨三果——阿那含) | admin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明心与初地》续讲(原标题:三贤位之十住) | admin 2018-07-21 |
![]() |
未入地菩萨所见的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平实导师依《楞严经》的意涵说为“觉精”,即是第八识的见分,与六识的见闻觉知等六种自性同时同处并行运作。地上菩萨所证的佛性,则不是末学目前所知道的内涵;而诸佛所运作的佛性,更不是末学所能想像于万一。稍后会将平实导师于诸法宝中有关四种不同层次的佛性开示,举出来为读者解说。这本书中所说的见性,是以父母所生眼, | admin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目录一、学佛首要——断除三缚结二、我见之意涵三、如何断我见甲、与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之觉知心为意识心乙、离念灵知心是意识心丙、断疑见丁、断戒禁取见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甲、五蕴我乙、十二处我丙、十八界我五、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是修行的关键甲、识阴的定义乙、识阴的出生丙、识阴的苦丁、识阴的苦集戊、识阴的苦灭 | admin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涅槃21-22》<正觉电子报第119-120期> (原标题:欲证真如应具备的福德、定力、正见及四加行) | admin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甘露法雨》问答——————————————阿罗汉与佛的差异从烦恼障来说,佛是断尽无余,而阿罗汉是仍有余习未尽,如《摄大乘论释》卷9:「谓声闻等虽尽烦恼犹有习气。随缚所作掉举等事。如彼尊者大目揵连。五百生中常作猕猴。由彼习气所随缚故。虽离烦恼而闻乐时作猕猴跳踯。 | admin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