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僧的定义──《杂阿含经》在与各位分享高僧传心得之前,先与各位说明什么是「僧」?因为现代的佛门对于「僧」的定义已经不清楚了,乃至于一般的大众觉得身穿袈裟、住进寺院,剃头,受声闻戒就是「僧」了,殊不知在小乘佛法之中,对于「僧」的定义是非常严格的,普遍大众对于经典中所记载的内容无法看懂,或无法深入,不过没关系,现在此世唯一通达经典的正觉来为大家隆重讲解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时间所限,我们讲的引用这个《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5的经文,我们只在于解说第一项的胜义僧,顺便依此而来补充、而来演说“平实导师到底算不算是胜义僧”?乃至外面的四大山头,乃至一些假名善知识所诽谤的“正觉讲堂萧平实,他是一个居士身,他没有资格传戒”,乃至所谓的“萧平实都是在骂人”,而不认为说“这是摧邪显正,是为了利乐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捧沙供佛成转轮圣王的故事供养佛的功德很大,记得在平实导师的《楞严经讲记》第四辑中,说到正觉同修会有一位同修在佛陀时代时是一只小鸟,那只小鸟很聪明,不知在哪里找到一小块沉香木来供佛,所以在两千五百年后这一世成为人,並且有因缘可以开悟。虽然那位同修后来退转离开正觉了,但是因为之前佛菩萨有跟他开示这段因缘,所以他不敢跟著其他退转的人誹谤导师。可见供佛的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供养佛的功德很大,记得在平实导师的《楞严经讲记》第四辑中,说到正觉同修会有一位同修在佛陀时代时是一只小鸟,那只小鸟很聪明,不知在哪里找到一小块沉香木来供佛,所以在两千五百年后这一世成为人,並且有因缘可以开悟。虽然那位同修后来退转离开正觉了,但是因为之前佛菩萨有跟他开示这段因缘,所以他不敢跟著其他退转的人誹谤导师。可见供佛的福德、功德有多大,可以使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末学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比较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比较少!很多人如果常常悲观,那也会相应到不好的种子,因为意根会促使如来藏中的种子流注,而且如来藏又「了众生心行」,也就是意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杂品>第十九 (原标题:如何把这一世的财物带到未来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部分我们来看平实导师的开示,在课本的第八十九页,导师说:还有一种人更深入的观察:我现在正在布施,是谁在布施?没有人在布施。又是谁在接受布施?也没有人接受布施。现在又是布施什么财物呢?布施的财物也是无常,施者也无常,我又是以什么缘故来布施呢?这样子思考清楚了:原来我是为了净除烦恼而布施,为了成就道业的资粮而布施,布施者与受施者以及布施这一件事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508,a14-15)平实导师在《金刚经宗通》第六辑第106~107页开示:【从事相上来说,福德有事相上的福,也有心地上的福。事相上的福,是说以实际上的财物来布施,或者以自己的身力去服劳务,这样来布施。这虽然只是事相上的福,但也不能偏废;因为未来世行菩萨道,你得要有资粮。没有世间法上的资粮,空言修道;结果在家的时候,每天朝九晚五不得休息,晚上还得兼差赚取生活必需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经常教诲:瞋恚障碍初禅,不障碍见道;慢心不但障碍初禅,也障碍见道。是故当至诚身心修集福德、熏习慧学,慎护口业,于闻所未闻法万莫谤之,以免障道。是故,今时后世之一切佛众,莫于邪师、邪法、邪论、中护持修福,方免不慎造作谤佛破法之重罪!并且能如是举证破斥,辨义,广令佛门四众悉能了知此一事实,令一切佛皆可避免如是破法重罪者,方是真实护持者,方是修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随平实导师与亲教师薰习佛法几周之后,让从未想过以宗教探索生命奥秘的我感到如此亲切与认同感。藉由佛教开启众生智慧与指引人生方向工作,不仅让自己敬仰不已,也恍然明白这不是自己一直想要从事的工作型态-启发别人智慧、指引人生方向、当别人的心灵捕手吗?我内心很惊讶与惊喜,真的让我找到了吗?理性的声音告诉我,还是过些日子谨慎观察与了解后再说吧!在踏上亲证生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菩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六辑)》〈八戒斋品〉第二十一 (原标题:至心赞叹三皈依福报不可穷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508,a14-15)平实导师在《金刚经宗通》第六辑第106~107页开示:【从事相上来说,福德有事相上的福,也有心地上的福。事相上的福,是说以实际上的财物来布施,或者以自己的身力去服劳务,这样来布施。这虽然只是事相上的福,但也不能偏废;因为未来世行菩萨道,你得要有资粮。没有世间法上的资粮,空言修道;结果在家的时候,每天朝九晚得休息,晚上还得兼差赚取生活必需品,哪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常说:「只要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智慧的修学可以很快,但是福德的累积就困难了。偏偏菩萨的每一个阶位都一定要有相对应的福德,这一点要求远比二乘法要严格得多,所以菩萨要成就的佛果,祂必须是福慧两足尊。所以福德累积到什麽地步,智慧的证悟才有可能到什麽地步。」这一点我们要谨记在心!...............「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的确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关这一部分,正觉同修会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的这个详细的论述当中,有举了许多的经教的证明,有兴趣的菩萨不妨去请阅来了解。那么以上的说明,所以说第八识如来藏,有祂本身自在的体性,祂能够在阿罗汉灭尽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后,独自存在于阿罗汉所证入的无余涅槃境界之中。这个阿罗汉祂舍报了,入了无余涅槃,剩下第八识如来藏独存,这个时候这个第八识的—& | admin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原标题:起信论--如来藏的见与不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另外一个更为深细的角度来讲,意根本身的功能何在?有读过平实导师诸论、诸书的菩萨们应该都知道,意根就是一个作主的心。意根在唯识学里面,我们说祂是恒常地、不断地遍计所执;这一个意根时时刻刻在变动攀缘的,这个意根不相应于记忆,这个意根甚至不相应于喜、怒、哀、乐,这个意根本身不会主动形成一个新的好习惯或是坏习惯,祂也不会主动地改掉一个旧的坏习惯。这之前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各位知道,世尊到底交了什么正法眼藏给金色头陀吗?尔后,禅宗法门,这个直指心性的教外别传,就这样子一直传下来,传到中国;一直传到今天,传到了正觉讲堂的平实导师。在经里面,佛接下来说:“诸佛出世,为一大事,亦复为众生也。”也就是说,诸佛所以要出世弘法就是为了传授众生如来藏妙法这一件大事,“诸佛密意者以言辞而不可测度,何以故?是法非思量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不知的想法,老师以为如何?答:您的看法落入「大家共有一个如来藏」的邪见当中,经中所说海与波浪的譬喻,乃是指真心如来藏与七转识之间的关系,而非如您所说的「大家共有同一个海水,波浪是不同的各人」的意思,因为这样的看法过失甚多,《成唯识论》中玄奘菩萨已经广破之,劝请您能够再仔细的思惟清楚,并且能够请阅平实导师的《楞伽经详解》,其中解释甚详。问、我阅读了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目前正在演述的是平实导师所写的成佛之道《宗通与说通》。我们要来介绍第五章第三节、二乘菩提与如来藏。各位菩萨,您是否听人说过,现在是末法时期,要开悟明心,证悟佛菩提非常的困难这样的话呢?然而现在真的是末法吗?什么叫作末法呢?是不是人间已经没有了呢?其实所谓末法的意思,是说众生的根器普遍越来越陋劣、福德浅薄、性障深重,多半不讲求实证,唯贪着于外境的攀缘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现在上的课程是为大家导读:佛教正觉同修会所出版的口袋书,由我为各位导读其中概说坦特罗佛教系列,这个系列的书是摘自于平实导师所着的《狂密与真密》的巨着。从今天开始将会有六集的课程为各位节录的介绍:有关坦特罗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披着佛教的外衣,它的内在却是婆罗门教、印度教外道思想的一个教门。首先,我们来先谈一谈坦特罗佛教的源头。印度作为一个世界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