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平实导师《宗通与说通》第三章第二节<三乘菩提之异同>宗通又名自宗通;大乘佛子修学佛法,若已满足信心,具备福德资粮者,当以大乘见道为第一要务;大乘见道即是禅宗之开悟明心。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忍,获得法智及与类智,成位不退菩萨。此即自宗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发菩提心品>第二(原标题:发菩提心的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如何发起菩提心的方法可参考《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P83-136中的相关开示。===========菩萨种性的开示(优婆塞戒经)云:原文如下: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萨,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为佛,未得菩提乃名菩萨,亦非性故名菩萨也。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狮子虎狼狗犬等性;现在世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第三章第三节三资粮之三︰行(原标题:发菩提心有三个层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常常说:众生啊!大多是次法未具足就想要证法,所以最后就会一无所得。所以如果过去生多布施声闻,今天就容易得到声闻之法,无法和菩萨法相应;听到菩萨要广度众生,他就皱眉头;听到菩萨要用三大阿僧祇劫来修行,他就畏惧;听到念佛法门就不相应;听到佛说菩萨不住涅槃,却从未离开涅槃,他只好搔搔后脑勺,这是怎么回事啊?反过来说,过去如果在大乘法中多结善缘、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涅槃21-22》<正觉电子报第119-120期>(原标题:欲证真如应具备的福德、定力、正见及四加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有云:真开悟,须转依真如之清净涅槃自性,使我见我执及种种烦恼不能再影响到自己,有解脱的正受,智能的正受,对此真如有忍法生起,才是开悟圣人。纵使知道密意,而无此功德,仍然不是真正开悟。缘于末法之世,有善知识平实导师,秉佛慈命、续佛法脉,创立佛教正觉同修会,广传唯一佛乘之宗门了义究竟兼弘二乘菩提。平实导师为了久住、为了利益更多有缘众生,日夜不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定力!忆佛拜佛中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03、佛子之省思、真假开悟之简易辨正法》 (原标题:真假开悟之简易辨正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详细的解说,请参考: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二辑,正智出版社(台北),2011,页579-604。38堕于常见者亦必堕于断见,堕于断见者亦必堕于常见,只有偏重常断二边成分多寡之别。断常二见是一体两面的道理,非本文的议题主轴,故略不申论。39此处之「我」可以解释为五阴我,亦可解释为第八识真我如来藏,皆可成立,但是意义有所不同。限于篇幅故不予详述。40此处之「我」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摘自平实导师述《禅——悟前与悟后》,有意请阅法宝者,请入:正智书香园地:)(原标题:解行证开悟的表象与实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皈命本师释迦牟尼佛皈命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摘自平实导师述《禅——悟前与悟后自序》,有意请阅法宝者,请入:正智书香园地;(原标题:末法时代,开悟有可能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心经宗通》 《心经宗通》——借《心经》通达解脱道、佛菩提道、禅宗公案之宗旨MasteryofSchoolTenetsintheHeartSutra【作者】萧平实述著【出版日期】2012-10-01【书号】9787547504413书摘平实导师以其所证解脱道之无生智及佛菩提之般若种智,将《心经》与解脱道、佛菩提道、祖师公案之关系与密意,以演讲之方式,用浅显之语句和盘托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具体细节请请阅平实导师所著结缘书《无相念佛》。注解²、有情之心识共包括八个,末那识是八识中的第七识,末那识行相非常微细,凡夫很难触证到祂的存在,但祂其实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祂的体性是处处做主,恒审思量的,心理学里说到潜意识的特性可以说是介于这个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六识意识之间的,当然这个自我因为也是依缘而生,虚妄不实的,所以并不是真我。-----微信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然《心经》所讲的道理不只是这样而已,《心经》所讲的内容,是围绕在如来藏真心而说的,我们在这里碍于时间,不多作说明,想进一步了解的菩萨,可以请阅平实导师的《心经密意》。二乘菩提的无明,在大乘法中被称为一念无明;此外大乘法中还有无始无明,也就是对于法界实相、生命根源,没有智慧光明加以了知的无明,这个无明是菩萨真见道时所破的无始无明。而这个法界实相、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息恶品>第十六(原标题:众生只为了一个我见烦恼,在无量生死中受大苦恼)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五辑》第九章第四节三皈五戒是证初果解脱之基本要件(原标题:三皈五戒是证初果解脱之基本要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以正觉讲堂来讲的话,我们就依照平实导师根据《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与法义,导师再根据的法义,又因应于现代人生活起居作息的方便,乃至现代人的根器,而写了这一本《无相念佛》这一本书来教导大家,依无相忆佛、念佛、拜佛的法门来达到能够净念相继,类似于五停心观定力生起的这样子的一个法门。五停心观简单来说,对于贪欲比较多的人,我们教导他不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以正觉讲堂来讲的话,我们就依照平实导师根据《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与法义,导师再根据的法义,又因应于现代人生活起居作息的方便,乃至现代人的根器,而写了这一本《无相念佛》这一本书来教导大家,依无相忆佛、念佛、拜佛的法门来达到能够净念相继,类似于五停心观定力生起的这样子的一个法门。五停心观简单来说,对于贪欲比较多的人,我们教导他不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在各书多处皆有说明道共戒、定共戒之开示,如《楞伽经详解》、《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及公案拈提等。道共戒又名性戒,不共外道、凡夫,实乃佛实证三乘菩提之道所成,见道、修道后转依于所证而摄心为戒,依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而行,不拘戒相,与道相应,故自然不犯戒,但以摄心住于正道为戒,是名持道共戒者,有别于凡夫未证者需要依于戒相而摄心持守。定共戒者,谓修学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