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世尊!你应该要布施法船给他们,怎么现在要入涅槃了呢?世尊就回答母亲说:诸佛能够出现于世,祂并不是无缘而现,所以当缘尽了,又怎么能够继续再住下去呢?三世诸佛都是如此啊!然后世尊就脚踏着帝释天为祂准备的三道金阶,大梵天王为世尊执持着宝盖,四大天王陪侍在世尊的身边,在诸天礼赞、散花供养当中,世尊回到了人间。那么各位可以在世尊对于自己的生母、养母以及父亲-- admin

2020-02-21

比如说,计较自己布施道场比别人更尽心竭力;自己更能舍弃世间的牵挂,舍弃小家庭,来护持道场这个大家庭;自己学佛更积极、更真诚、对师父更好、更恭敬等等。但这样的做法,相当于把道场当作是炫富、炫福报、争名夺利的地方!很久很久都没有人能够一针见血清楚明白地告诉末学错在哪里?为什么是这样做不是佛教应有的做法?为什么自己这样做其实不是做功德,而是已经伤害了大家 admin

2020-02-21

那善待的方法就是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及慈、悲、喜、舍拔苦与乐的方式照顾他们,并且用善巧方便接引他们往佛道迈进!除了照顾他们的生活与心情之外,还要想方设法接引父母家人、亲朋好友等众生来学佛,这样才是最大的报恩。因为众生来学佛才是最究竟之道!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之后,众生才能增长福德与智慧,生生世世才能不堕三恶道 admin

2020-02-21

从这一个广行六度,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哥哥他所修学的佛法是大乘佛法,因为小乘人他不注重六度----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那我们再看下去,这个哥哥就说了:应该要再行六度,然后坐禅念定(这里的坐禅念定并不是通于外道的四禅八定,而是以禅定这样子的静虑的般若波罗蜜;以静虑跟般若波罗蜜合在一起这样子的静虑,才能够叫作静虑波罗蜜,才能够真的到彼 admin

2020-02-21

六、悭贪追悔类49、望报态——女人常忘不了给他人的小恩小惠,若布施他人,常希求回报。50、悔责态——女人喜布施,却又无常地生起后悔,责备受布施及要其布施的人。七、含毒骂言类51、怨诉态——女人喜自怨自哀故作不幸状,对人表达怨恼之事,并咒骂畜生以泄恨,或藉此讽刺他人。52、蛊媚态——女人喜现娇柔媚姿迷乱陷害有道德的人。 admin

2020-02-21

他们虽然说的只是表相,但是符合佛法中讲的布施、偷窃的因果。一切人在世间的福报都和过去世的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有关联,有些人在过去世不曾布施,这一世虽然很有脑筋、很会做生意、也很会求神,看哪里庙很兴盛就去求,也很有方便善巧,每次求神都能得到,但总是守不住,钱财很快又失去了!因为求来的钱财本来就不是他该得的,现在那个财物主人还没有来到,有威德的正 admin

2020-02-21

今天我们要来探讨:在布施的时候,有哪些原因会让我们生起了后悔心,而减损了布施的福德呢?我们又该如何生起智慧,能够欢喜的布施,而得到大福德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开示说:【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谘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复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责、二者畏财尽受苦、三者见他施已受诸衰恼。】(《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布施 admin

2020-02-21

在卷6的经文当中说,布施的相反就是贪财;我们就以一个反面的----一个负面的,来解说前面所说的五果当中的报果和余果。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佛有说到:【或有菩萨,以贪多财而为恐怖,自己财宝恒求积聚而不受用,何况能施贫乏众生;于己财宝深生贪著,于佗财宝欲令损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六)换句话说,有一些居士或是说有一些世间的人,他因为贪爱钱财,我们 admin

2020-02-21

什么叫作五戒的五施与五善呢?因为受持五戒,就是行五种广大的布施;受持五戒能够得到五种善的心行。我们先说五施,佛陀是这样的开示的,佛陀说:【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优婆塞 admin

2020-02-21

明就是很清楚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且很相信布施的因缘果报。第二是亲近善友。因为从善友处,学习到了正见正理,所以就能够不谘承邪见了。第三是不贪著财物。就是能够舍离对于财物的贪著,这样就不会再畏惧财物布施了以后会受苦了。佛陀又说:有智慧的人,能够作到的这三件事情,还各别有两件事情也能够作到:第一、能明信因果的人,能够从他闻法以及内自思维。从他闻法是说, admin

2020-02-21

常听到佛门中人说:“布施给出家人就是在培植福德,去做就对了。”像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今天刚好借着这个机会来说明。到底什么样的布施才是正确的布施?这个主题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布施的定义是什么?第二个部分:所布施的对象为何?第三个部分:布施有何果报?首先谈第一个部分:布施的定义是什么?所谓的布施,就是将自己所拥有的施与他人,让他人可以 admin

2020-02-21

如果看见别人有能力作布施及供养时,不应该心生嫉妒,因为嫉妒心,非但没有增加自己的福德,反而有损自己的福德。又随喜赞叹能生福德,虽然自己没有能力与财力,可是因为随喜赞叹的缘故,你的福德与前面的人所得的福德一样,没有任何差别。所以有智慧的人,如果自己没有能力供养,看见他人在作布施及供养时,应该要随喜赞叹才是。然而这样的福德是有生、有死、有为的福业,不是 admin

2020-02-21

在路上,碰到有人说他缺钱没有足够的钱可以回家,希望你能布施五十元、一百元不等,让他可以搭车回家,像这样说法有可能是骗人的,不知道要不要布施?其实这件事很简单,身为菩萨还是要布施。为什么?如果这个人真的缺钱而无法回家,你布施了,不就是解决他的燃眉之急吗?他一定很高兴地接受你的布施,未来世如果有机会再碰到他,他一定对你言听计从,不会违逆。此外佛在戒律也 admin

2020-02-21

你会想:得怎么样让它每一世都出现来获得?可是获得之后,你布施众生,来获得未来世的资财,而且来行菩萨道,来获得永远常存的法。永远常存的法确实你可以获得啊!所以,在修行佛法之后,有时候不一定能够万事如意。可是当我们不能万事如意的时候,碰到逆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那个是众生来跟我们要布施,我们就应该勤苦的去布施。所以,修学佛法之后,有时候会面临到种种 admin

2020-02-21

饿鬼为什么会肚大如鼓、饿火中烧而又咽细如针?因为往世从来不布施,此世很有钱还是不布施,贪火烧燃,所以死后当饿鬼。毒蛇为何要用毒去毒害众生,然后只能用吞的?诸位有没有思惟过?当它吞食一只老鼠,那喉咙的感觉如何?它的口腔是很柔软的,可是老鼠长满了粗硬的毛,又有鼠爪,它却得用吞的;那个过程诸位试着领会看看,真难过欸!它为什么会有这种果报?是因为往世以恶毒 admin

2020-02-21

另外呢,菩萨道本来就是要在和众生的互动中成就,所以一旦有这种避世的心态出现,就要反观自己的菩萨性是否具足?[2]若不足,要寻求、依止正觉的善知识,多多熏闻正法、如理思惟,并广行布施,培植福德,提升眼界与心量,就可能改善自他的关系,而在正法因缘下互敬互助,从孤僻自闭的情境中走出来,与亲眷朋友乃至一切有缘众生过着智慧而幸福的生活!工作会有很多不如法甚至有 admin

2020-02-21

《杂譬喻经》中有一个布施未来世得到大富的故事:在过去居住在王舍城中的人民,大多过着富裕的生活。王舍城里的人,依家产多寡分为九品,这九品各别居住于不同的乡里,彼此是不相互矫错杂居的。其中有个安乐富足的乡里名为一亿里,居住此里的人都拥有一亿以上的家产。当时有一位居士,很向往能住进一亿里内,为了达成目标,他总是拼命工作、勤俭持家,用各种方法存钱。就这样过 admin

2020-02-21

这时舍利弗用天眼看见这只狗,因为受伤以及饥饿的缘故,将要死亡了;舍利弗尊者因为慈心怜愍它的缘故,便到城中托钵,并将托钵得来的食物布施给这条濒临死亡的狗,这只狗也因为吃了舍利弗尊者所布施的食物,身体就有了一些气力了,心中也生起了欢喜心。虽然这只狗最后还是受伤过重而死亡,但在它临命终前,因为接受了舍利弗尊者的布施,并听闻到舍利弗尊者为它所说的微妙佛法而 admin

2020-02-21

有学人问:如果在没有佛堂或是没有佛像的地方,诵经、持咒、念佛或是无相拜佛以后,回向给自己或自家眷属,这样是否如法呢?做完布施及放结缘书等事项后,是否也必须在佛堂或是佛像前回向才如法呢?其实回向不是一定要在佛前才能进行。譬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 admin

2020-02-21

虽然所供养的物品只是微劣的物品来行布施这个善根、这个善行,但是,功德、福德却可以透过回向的加持力,而使得它更为增广、更为广大。我们来看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也就是现在在兜率陀天的弥勒内院的弥勒菩萨,他在根本论中的开示说:如是善根,物、田虽下,由回向力感无量果。(《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也就是说,自己所供养的物品虽然不好,所供养的田也不是大福田,虽然是作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