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既然摄律仪戒中的这些复杂的规定细微难防,加上摄善法戒中的种种要求,能实行的也很少,更何况修持饶益有情戒呢!再说世间如梦幻泡影,身命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呢?]于是,他便放弃了经论、戒律等义学方面的学习,想投身于水,以肉体布施于水中的鳞甲之类。主意已定,他便来到河边,准备投河。就在这时,他偶然碰到两位禅者。通过交谈,两位禅者知道了他的苦恼,便指点他说:&ldq 三摩地

2018-07-20

正觉禅师住持天童以来,“受(接受供养)无贪而施(布施给别人)无厌”,坚持日中一食。遇上饥荒之年,正觉禅师总是带领全寺僧众,竭尽已力,周济饥民。在正觉禅师的帮助下,活下来的达数万人之多。建炎年间,金人人侵。浙江境内大部分寺院都不敢收留云游僧。唯正觉禅师来者不拒。有人劝他这样做不妥。正觉禅师说道:“明日寇至,寺将一空,即今幸其尚为我有, 三摩地

2018-07-20

因此他很难过,于是便每天晚上跪在佛像前,礼拜忏悔,并发愿云:“倘有省发,愿尽形寿,以法为檀(“檀那”的简称,布施),世世力弘。”一日,惟清禅师读玄沙语录,困倦不已,遂靠着墙壁休息,过了一会儿又起身经行,因为脚步太快,把鞋子弄掉了,于是他便弯腰拾取。就在这个时候,他豁然大悟。于是他便把自己之所悟告诉了祖心禅师。祖心禅师道:“ 三摩地

2018-07-20

计氏夫人法真,自丈夫去世、寡居以来,便开始学佛,屏去纷华,常年蔬食,修习布施等有为法。她的儿子魏公亦游心祖道,并从大慧宗杲禅师参学。一日,大慧宗杲禅师派道谦禅师前来问候她的儿子魏公。魏公便挽留道谦禅师小住数日,为他的母亲说法。道谦禅师于是向法真开示参禅之道。法真请问道谦禅师:“径山和尚寻常如何为人?”道谦禅师道:“和尚只教人看狗子无 三摩地

2018-07-20

后来元兵首领伯颜特地上山礼谒妙高禅师,并布施寺院一百头牛,斋粮五百石。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380),妙高禅师又移住径山。当时径山道场刚遭火劫。妙高禅师到后,遂率众戮力兴建,不久即恢复旧观。可是刚修好不久,第二年春天,寺院再一次在火劫中化为灰烬。一时全寺僧众无不惊骇。妙高禅师喟然长叹道:“吾宿生负此山,吾偿之,勿忧。忧诸人不解狗子无佛性耳。”妙 三摩地

2018-07-20

时有乞者,来化国城妻子,头目手足,内外布施。王作念言:“我今若不施与,向后百年,一旦空废,全无少益,反招悭吝过失,不若施与,空我所有,益我功德’”——这一段时,恍然如大梦初醒,慨然叹曰:“千古犹今,同一幻梦。富贵功名,纵得奚益?”于是,德宝禅师便决志离俗,投广慧院大寂能禅师座下落发。当时,德宝禅师刚好二十二岁。第 三摩地

2018-07-20

当时,有人要布施给他田地。祖灯禅师辞谢道:先佛以乞食为事,吾焉用此为?祖灯禅师天性仁孝。其母年事已高,无人照顾,祖灯禅师于是将她接到庵中供养,一直到母亲九十四岁而终。后有人因此而责备他,说他违背了沙门行,祖灯禅师道:世尊尚升忉利天,为母说经,我何人,斯敢忘所自哉!大明洪武己酉年(1369)春,祖灯禅师临终示微疾。二月初八日夜将半,祖灯禅师忽问左右云:天 三摩地

2018-07-20

有的人在学佛的过程里面,布施、起造佛寺、供养三宝、救济、劝募,做各种的福业,一直都很顺利。当他有一天开始修禅的时候,种种的逆境就出现了,家庭、事业、人际关系,都出现问题。这就表示这个人修学第一义的福报还不够,必须还要再去修各种福业,然后才可以来修禅。一个人如果接触到真正的禅法,也能够学会参禅的功夫,在这些过程里面,并没有什么障碍,那就表示这个人有修 三摩地

2018-07-20

也能够明白理解局版书的作用乃是为护持正法所用,有大功德之故 心高我慢之人,惯于索取,而不懂得付出,连布施这一关都过不了,更别谈什么大乘菩萨根性呢? 所以,大家若要广作正法结缘,还是以免费的结缘书籍为主。若连免费的结缘书籍都读不懂,又何谈局版书呢? 甚深法义,需恭敬以求,愿意恭敬来求的人,才是真正直心学法之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承担如 三摩地

2018-07-20

你心里面有没有慈悲忍耐的力量?你心里面有没有般若智慧?所谓“六般若蜜、四无量心”,你心里面具备了这许多慈悲喜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自然会形之于外。在纸上谈人我、辩是非,是没有用的,语言文字也只是表达的一种方式,它不是道,不是禅。过去有一个国王……(故事,略之)。所以这种只有语言文字的空欢喜,不是心里的功夫,笔影蘸干 三摩地

2018-07-20

”君不见维摩诘大士之家眷成群耶?而不妨碍其为等觉大士也!达摩大士亦云:“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又言:“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 三摩地

2018-07-20

当知未来世时,彼等布施于尔星云及座下众法师之居士等人,或者因是布施而谨言慎行,不造谤法之大恶业,可能来世生于欲界天中,受诸福报;尔星云及座下出家二众,却须忍受更甚于无果禅师几乎亲受之果报;未来多世之后,恐将犹如阿含诸经中所说者:彼等居士天福享尽之后下堕人间为人,尔等将如佛所说,身任牛马之职,酬偿彼等居士之信施。此是经中佛语亲说者,尔星云法师岂能不知 三摩地

2018-07-20

‘金刚经’云:“所谓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之功德,不及四句偈。”为什么?因为财宝的布施是有数、有形、有限的,法宝的布施是无边、无量、无限的。“若人须臾顷,胜造恒沙七宝塔”,的境界,即使只有那么一会儿,但功德比发心建造恒河沙那么多的七宝塔的功德还要大!……“宝塔毕竟化为尘”,宝塔虽巍峨,毕竟是砖砌木造 三摩地

2018-07-20

”妙行无住分第四“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 admin

2018-07-19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 admin

2018-07-19

布施调意自损戒忍精进一心智慧。善权已下得无所著不起法忍阿惟越致。法轮已转。随众人相为现慧德。在诸众为正导。以无畏而不动。已成福祐慧之分部。已得相好能自严饰。色像第一舍世间财。志行高妙名称普至。有金刚志得佛圣性。以法感人为雨甘露。晓众言音所说如流。其声清净入微妙法。见生死本众厄已断。度诸恐畏为师子吼。不以多言。其讲说法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以道宝之 admin

2018-07-19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 admin

2018-07-19

不免布施大众。良久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便下座。师云。山僧即不然。我在老师会中得个末后句。不免举似大众。便下座洞山宝禅师。嗣五祖戒和尚。庐州人。为人廉谨。尝在五祖主事。戒病令行者往库司取生姜煎药。宝叱之。行者白戒。戒令将钱回买。宝方取姜付之。后筠州洞山阙人。郡守以书托戒。举所知者主之。戒曰。卖生姜汉住得。遂出世 admin

2018-07-19

”婆云:“我有一问,尔若答得,布施油糍作点心;若答不得,别处买去。”德山云:“但问。”婆云:“《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上座欲‘点’那个‘心’?”山无语,婆遂指令去参龙潭。才跨门便问:“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龙潭和尚,于屏风后,引身云:&ldq 三摩地

2018-07-19

问:何因缘故名为檀度?答:檀者,名为布施。问:布施何物?答:布施却二性。问:云何是二性?答:布施知善恶性,布施却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即得二性空。若得二性空时,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罗蜜,名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 admin

2018-07-19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