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一提到因缘果报,很多人的概念就是前世曾经布施什么东西,现今有了什么回报。以前救了什么人、动物,现在有了什么果报。也对、也不对。这个是因果不假,有因果关系。可因果的运行,却被忽略了。这个因怎么就成为结果了呢?除了因还需要种种缘的配合,没有其他的条件。因也不一定就可以变成某种果报。缘不同,因果形成的时间也不一样,现世中的一切事情也遵循这个道理。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只有舍才有得,福不去添加,终有享尽的时候,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意指纵有万贯家财,如果不去添福,财富不会超过三代,荣氏家族是个例外,但这个家族是个大布施之家,所以他们的幸福是在情理之中。学佛的人,会因心情快乐而富有;也会因财富不期而至快乐,有时难免峰回路转,但要坚信柳暗花明,风雨之后,必见彩虹!还是以宣化上人的话与您共勉但求播种,莫问前程。&nbs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如,你赞美别人,给别人一张阳光明媚的笑脸,给贫穷的乞丐一元硬币,看到别人做功德内心喜悦,这些都是布施,而且跟你布施了几千万的功德没有分别啊。第三、你在路上遇到一个行人,每次遇到一个,你都在心里为他念一句佛号,希望他安宁、富足、自在并且能够发愿往生。这样做说起来容易,实际上非常难,每天从早到晚,见过的路人至少有几百个,如果去体育场看球,HOHO,那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现在她就是念佛、学佛、放生、修持、布施。佛不是不要财,随缘是一种心态,生活足够了也是一种心态。如果一方面又要发财又要修持解脱道,谁能脚踩两只船?两手抓苍蝇,还不如一手抓靠得住。若按比例来说,富翁中也不乏佛的。再说有很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比如我学佛后,一家人不生病,否则医药费光女儿一个人每年都是一千五百到三千多。现在不花这笔钱了,这不等于是赚了这笔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布施的时候,人们常常在布施后而生起了悔心,有哪些原因会让我们生起了后悔心,而减损了布施的福德呢?我们又该如何生起智慧,能够欢喜的布施,而得到大福德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开示说:【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谘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复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责、二者畏财尽受苦、三者见他施已受诸衰恼。】这意思是说:布施了以后,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当中所显示出来的道理是什么呢?是什么道理呢?其实就是因果的存在!比如说,过去生常常慈心不杀,会护念众生,那么这一世就可以健康长寿,可以得到众生的爱敬!过去生常常广结善缘,那么这一世就常得贵人相助!过去生乐于布施,那么这一世就广有资财!过去生讲话都是如实语、不打妄语,那么这一世讲话时别人就会相信等等,这些因果都存在。存在哪里呢?存在如来藏里面!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法里面确实佛讲很多因果,否则祂为什么要讲六度?如果说没有因果存在,那你布施的功德要怎么存到未来世呢?我们为什么要去布施呢?因为在学佛的过程中,要走三大阿僧祇劫,如果你布施没有因果,你未来的道粮要怎么来?所以,布施并不是只有利益众生,其实布施是自利利他的行为,因为你布施以后的这个功德,会到未来世去;所以当你努力布施的时候,你在未来世要走三大阿僧祇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也就是佛刚开始就开示:不能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如果你住于色声香味触法,你就不能见如来,也就是你就不能证如来藏。证如来藏才是真正的见道,如果你不是证如来藏,然后在色声香味触法上面用心,那你就是不是走在正道,而是走在邪道上面;因为你永远都没办法成佛,你永远都不可能见到法身,所以不可能见到法身,你一直走,当然就是走邪道。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举例来讲:布施行善,忍辱持戒行善,杀人放火造恶。那无妨就以杀人或是说布施来作一个举例好了。我今天布施一个众生了,布施这个行为成就一个果报,果报不会马上兑现,它必定是要缘成熟了才能够成为果报。它可能隔个五年、十年今生受报──现世报,它也可能隔了五世、十世,乃至一劫、两劫,因缘成熟才受报。譬如经典里面有讲到了,一个砍柴的樵夫无量劫前,他因为无量劫前这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人间微火出现时,你尚且如此做;当地狱火出现的时候,痛苦更胜于世间火百千万倍不可胜数,你又如何自保呢?当世尊作了这样微细的开示,并且也开示说:如果能够布施、持戒、忍辱,未来世不生三恶道,在人天享福,乃至可以入涅槃。妇人听了觉得很惭愧,也深自悔责,对世间的恩爱不再眷念,接着思惟五阴世间真的很苦;因为这样的缘故,得以厌离五阴苦,得法眼净,成了声闻初果的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布施、持戒,修集道时其心不动,是故先得足下平相。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足下轮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供养父母、师长、善友,如法拥护一切众生,是故次得手足轮相。得是相已,次第获得纤长指相;何以故?为菩萨时,至心受持第一、第四优婆塞戒,是故次得纤长指相、足跟长相。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身臃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善受师长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虽有微信、心不坚固,为五欲乐造种种恶;倚色命财,生大骄慢,所作颠倒不能利益;为生死乐而行布施,为生天乐受持禁戒;虽修禅定,为命增长,是名假名菩萨。实义菩萨者:能听深义,乐近善友;乐供养师、父母、善友,乐听如来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思义。为法因缘,不惜身命、妻、子、财物,其心坚固;怜愍一切,口言柔软,先语实语,无有恶语及两舌语;于自身所不生轻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是之人,有何等相?佛言:善男子!若能不惜一切财物,常于他人作利益事;念于布施,乐行布施;随有随施,不问多少;当行施时,于身财物不生轻想;净施不择持戒、毁戒;赞叹布施,见行布施欢喜不妒;见有求者,心则悦乐,起迎礼拜施床命坐;前人咨问,若不咨问,辄为赞叹布施之果;见恐怖者,能为救护;处饥馑世,乐施饮食;虽作是施,不为果报,不求恩报施,不诳众生。能赞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善男子!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者破戒、二者疑网、三者邪见、四者悭吝。复离五法: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者施时不说善恶、三者施时不择种姓、四者施时不轻求者、五者施时不恶口骂。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者择选恶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善男子!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三者施已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人能观欲界无常,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无常,以是因缘,不求三恶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观已,见三不坚;以不坚身易于坚身,礼拜供养,来迎去送,自手施与,亲执福事,是名以不坚身易于坚身;以不坚财易于坚财,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给病瘦行路之人,供养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下贱,是名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以不坚命易于坚命,修于六念、慈悲喜舍,证四真谛;善能观察生老病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檀波罗蜜、尸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非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缘觉持戒布施。善男子!若欲修忍,是人应当破骄慢、嗔心、痴心,不观及我所相、种姓常相。若人能作如是等观,当知是人能修忍辱,如是修已心得欢喜。有智之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是骂詈字不一时生,初字出时后字未生,后字生已初字复灭;若不一时,云何是骂?直是风声,我云何嗔?我今此身五阴和合,四阴不现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有诸白衣往诣其所,如此恶人而为说法,以利养故称赞于佛及法与僧,但求活命,为财奴仆,贪重衣食,赞己所乐:‘若行布施得生天上。’于佛法中,施为下法,赞以为最,而作是言:‘大施因缘得生天上。’不知语言,不解义趣,但知初入浅近下法,贪著我人,舍第一义。“舍利弗,如是说法,或时有人生信出家,与诸恶人而共和合,不能勤求第一深义。有所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是比丘,无有戒品、定品、慧品、解脱品、解脱知见品,但有具足破净戒品;不能出大微妙音声、戒声、定声、慧声、解脱声、解脱知见声,但出毁戒弊恶音声,与诸同恶俱出恶声;但论衣服、饮食、床卧,受取布施树木华果,为贵人使,及论国土吉凶安危、戏笑众事、诸不善语,常于日夜伺求尘染。比丘如是身业不净、口业不净、意业不净,当堕地狱。舍利弗,是破戒比丘,乐于闇冥如彼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何以故?舍利弗,净戒比丘无法不乐,若说布施、若说持戒、若说忍辱、若说精进、若说禅定、若说智慧、若说如是厌畏经法,心皆喜乐。“舍利弗,有三种人,闻说是经,心则忧恼。何等为三?一者、破戒比丘,二者、增上慢人,三者、不净说法。复有三种人,闻如是经,心则忧恼。何等为三?一者、人见,二者、命见,三者、我见。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如好善知识,以慈愍心为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舍利弗,破戒比丘,法应不乐持戒律仪,愚痴之人不喜智慧,悭人不欲闻说布施。增上慢者不欲闻此无憍慢法,若闻惊畏如堕深坑。好世利者贪著美味,闻诃訾食,心则忧恼。若人好读外经书者,则于其中生坚实想。贪著语者乐说散乱,乐严饰辞巧美说者,于佛第一义则无净心,又于此法不敬不信。舍利弗,譬如不男之人无男子用,至男子中生不男想,而作是念:‘是诸人等如我无异。&rs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