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以世法上而言,若受者不能拒绝施者之布施或供养,别人发心给什么都不能拒绝,那岂不天下大乱?因此这段经文在适用上是否有何条件,敬请说明。答:古代的法律没有现代那么发达,往往不区分刑事与民事责任。您所问的经文,施者发心送别人两件衣服,受者只接受了其中一件,而拒绝了另外一件,这个时候施者便将被拒绝的衣服取回,不布施了,经文说:「是得偷罪」。此时所谓的「偷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他们虽然说的只是表相,但是符合佛法中讲的布施、偷窃的因果。一切人在世间的福报都和过去世的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有关联,有些人在过去世不曾布施,这一世虽然很有脑筋、很会做生意、也很会求神,看哪里庙很兴盛就去求,也很有方便善巧,每次求神都能得到,但总是守不住,钱财很快又失去了!因为求来的钱财本来就不是他该得的,现在那个财物主人还没有来到,有威德的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乃至我们应该要接受:人家有广大的财富,是有人家过去世布施的道理。即使说他有不法,我们也要知道那是他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不法有了钱财,我们也同样做不法去侵夺他,那也是我们不对。如果他有不法,我们应该举发他,我们应该透过公权力来处理,而不是我们去偷盗。所以有智慧想求解脱的人,都不会去偷盗。接下来是不邪淫。不邪淫是我们在家所说,就是不跟婚姻以外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者贤良,不盗他物,布施无贪,济诸穷乏。三者贞洁,不犯外色男女,护戒奉斋精进。四者诚信,不欺于人,护口四过,无得贪欺。五者不饮酒,不过口行。此五乃得生天”。《最胜无比经》说:“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皈依佛竞、皈依法竞、皈依僧竞,乃至复能尽形寿,受持五戒,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一日一夜八戒福慧,比尽形寿五戒神德,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布施之外,尚须持戒。分别受持各种不同的戒,因个人的因缘而有不同。如环境不许可,可先持受五戒之少分戒或多分戒;待因缘成熟时,再持满分戒。五戒具足受后,可再受菩萨戒。但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取得父母与配偶之同意,才能避免受戒后产生「重戒不犯,轻戒不断」的情况。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非常清净,才勉强守得住。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他们虽然说的只是表相,但是符合佛法中讲的布施、偷窃的因果。一切人在世间的福报都和过去世的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有关联,有些人在过去世不曾布施,这一世虽然很有脑筋、很会做生意、也很会求神,看哪里庙很兴盛就去求,也很有方便善巧,每次求神都能得到,但总是守不住,钱财很快又失去了!因为求来的钱财本来就不是他该得的,现在那个财物主人还没有来到,有威德的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六)我们来先看这一段,这段佛说,一切的布施里面,无畏施是第一;因此佛说,这个五种最大的布施就是五戒。这五戒指的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那这五戒持了这五戒,能令众生远离五种怖畏,所以这五戒就是五种无畏施。离哪五种怖畏呢?第一个、如果是持不杀戒的话,就能够让众生远离命根毁损、命根损坏的怖畏。因为像众生—&mdas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思念布施。当欢喜与。自手与。洁淨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与。如清淨戒。以一心习。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淨戒。以一心习。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淨戒。以一心习。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酒。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去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除五逆罪。皆悉消灭。是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涅槃也)。大论问曰。五戒。一日戒。何者为胜。答曰。有因缘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终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戒多。若无大心。虽复终身持。不如有大心。一日戒也。譬如輭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卒无功名。若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勳。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经云:‘佛告波斯匿王言,斋之福佑,明誉广远,譬如天下十六国,满中珍宝,持用布施,不如末利夫人,一日一夜,持佛斋法。如比其福,须弥与豆矣!’六、成就迅速如有年高体弱,自恐不久于世,或身系囹圄[língyǔ],性命朝夕难保。欲于极短期内成就殊胜之行者,不可不持。八关斋之持法,只以一日一夜为期。时间甚短,而功德极为殊胜。经云:优陀羡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八日斋日,四天王遣诸辅臣,观察世间,谁有作善恶者?何等众生有慈孝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颇有众生好喜布施、修戒、忍辱、精进、三昧、演散经义、持八关斋者?具分别之。设无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是时辅臣白四天王:‘今此世间无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道士,行四等心,慈愍众生。’时,四天王闻已,便怀愁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常好布施,心乐放舍,欢喜无吝,不望其报。不以盗覆心,能自制己。彼于不与取,净除其心,我亦尽形寿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心乐放舍,欢喜无吝,不望其报。不以盗覆心,能自制己。我于不与取,净除其心。我以此支,于阿罗诃等同无异。是故说斋。“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诃真人尽形寿离非梵行、断非梵行。修行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喜与自手与。洁淨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意。如清淨戒以一心习。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淨戒以一心习。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淨戒以一心习。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酒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淨戒以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上色淫女人布施为福乃如是。恐来夺我座。则化作婆罗门持宝枝澡豆瓶。着金锡杖行乞丐至此淫女家言。乞我分卫。其女人便以金钵盛饭出与婆罗门。婆罗门即却行不肯受。上色女问道人。何为却行不肯受食。报言。我不用食。我闻汝布施乳为审尔不乎。报言。实如是。婆罗门以偈问之曰。汝为索何愿云何释为梵为求多宝王所愿难如是上色女。以偈报之言。婆罗门无为者无生老及病死无愁忧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常好布施。心乐放舍。欢喜无吝。不望其报。不以盗覆心。能自制己。彼于不与取净除其心。我亦尽形寿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心乐放舍。欢喜无吝。不望其报。不以盗覆心。能自制己。我于不与取净除其心。我以此支于阿罗诃等同无异。是故说斋。复次。居士妇。多闻圣弟子若持斋时。作是思惟。阿罗诃真人尽形寿离非梵行.断非梵行。修行梵行。至诚心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喜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酒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在一切的布施当中无畏施是最为第一的,因此持守了五戒,也就称为是五大施。而且持五戒的人,可以不再入三恶道受长劫的恶报;另外,每受一戒又有五位善神来守护,所以说持五戒的功德非常的大。我们前面提到,菩萨之前在修学人天善法的时候,就已经修学了五戒十善。那么,为什么归依三宝之后还要再受五戒呢?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有解释说:归依三宝之后再受五戒的话,因为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在布施给有苦众生时,为什么要先接引众生来受持三皈呢?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这些有苦众生,能够破除世间种种的痛苦和烦恼,享受无上寂灭的法乐。所谓破除诸苦,无非就是三苦和八苦,而八苦是佛弟子们所耳熟能详的,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但三苦则比较少人知道。三苦就是苦苦、坏苦和行苦。苦苦的意思是说,譬如我们不小心撞到了身体,感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在一切的布施当中无畏施是最为第一的,因此持守了五戒,也就称为是五大施。而且持五戒的人,可以不再入三恶道受长劫的恶报;另外,每受一戒又有五位善神来守护,所以说持五戒的功德非常的大。我们前面提到,菩萨之前在修学人天善法的时候,就已经修学了五戒十善。那么,为什么归依三宝之后还要再受五戒呢?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有解释说:归依三宝之后再受五戒的话,因为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中对于戒律的精神与持戒的要领,导师在理上、在事上都有非常详细的开示,更有细说布施的功德与得福的因果原理,甚至有开示三乘菩提与第一义谛的胜妙义理,欢迎您向出版社请阅。对于受戒、持戒的问题,我们是鼓励学佛人能够受戒、学戒、持戒,因为受戒、持戒乃是菩萨六度波罗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三无漏学中的重要一分。佛弟子若有受戒的机会,应当要把握去受,早受戒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