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是说学人还没有进入内门修学六度之前,得要藉由在外门修学布施等五度的福德,作为从六住位进入七住位的一个资粮。换句话说,悟后修又是不一样的情况,而修学前五度的一一度,每一度的福业,都有它的不同差别,所以才说在五度之中都要修学。现在就简单来说一说,修学这五度所得的福业的差异;布施法中有财施、法施两种,财施所得的果报,仍旧是世间的财物,某甲过去世行于财施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一集我们就要跟大家介绍七种不用减损财物的布施,却仍然可以获得广大的果报!一般的学佛人都知道布施可以获得富裕的果报,例如《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中说:【为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但是布施一定都需要有财物吗?其实佛陀有教导我们很多布施的方法,甚至有不用减损财物的布施,仍然可以获得大果报的。例如《杂宝藏经》中的七种施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在归命三宝、供养三宝之后,接下来应该要广结善缘,修三福净业,并且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行十善业道、行三种布施以及菩萨六度等等。佛世尊在经典当中,常常开示我们要孝养父母的重要性。譬如在《杂宝藏经》卷一云:【诸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又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的〈报恩 三摩地

2018-07-22

〗讲记:菩萨如果具足福庄严和慧庄严,在一切布施时都不会产生忧悔,当他看见种种恶事时也能堪忍,不会因为众生恶劣而后悔以前所做的种种布施。菩萨根本不计较众生会不会对他有所回报,因为在利乐众生时,菩萨自己的道业就成长了,所以他从来不计较众生有无回报。菩萨不作此想:我帮你开悟,你得要恭敬我、回报我。也没有起过一个念头:我帮你断了三缚结,证得声闻初果了,这是 三摩地

2018-07-22

当菩萨摩诃萨具足了福德与智慧的庄严之后,所以可以在一切的布施行之中都不产生忧悔,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说,菩萨已经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的缘故。也就是说,他在久远劫修学的过程之中,不但能得此殊胜的世间法,也能够证得出世间法;而此处又说菩萨摩诃萨,所以其最低的层次,至少应当是证得自心如来的七住位菩萨。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 三摩地

2018-07-22

布施」二字从梵文Dāna转译而来;「檀那」为Dāna之音译,意译为布施。隋慧远撰《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辍己惠人,目之为施。」布施可分为三:财施、无畏施及法施。布施就其积极面而言,以己之所宝爱惠舍施予所需之众生,是名布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一言:与净妙物广修财施,拔除恐怖修无畏施,劝修善业而行法施。显见积极 三摩地

2018-07-22

此段明示布施需具足十种条件──财、法、无畏三施具足,并以清净、怜悯、不轻心、尊重、恭敬承事之态度布施,对于佛法僧之供养,乃至对于一切受施者须能尊重及承事恭敬,且于布施之功德秉持不望报、不求有之心态──其义分述如下:(一)法施具足:云何名菩萨法施具足无希望心?自受持法为人演说,不求利养不为名誉,为除一切众生遇恶不为于利,心无高下平等说法,若为王、若王 三摩地

2018-07-22

另外當我們福報很好的時候一定也要努力積極地行布施和持戒,因為如果不趁早累積福德,也許有一天風水輪流轉,換我們受苦了。所以不管修到什麼階層,福報好不好,就像佛陀說的:「修福是不嫌多的。」繼續努力行菩薩道廣度眾生就對了。(2011.8.30舊版)電視弘法第十九集講到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出生下來就非常的苦命,都沒有吃過一餐飽飯,後來也出家了,即使他後來證了阿羅漢也是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第十二菩萨起心动念想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六度的。所以菩萨一念欲施之时具足十二因缘,也具足六度。菩萨一念心起想要布施,在这一念施心中就已经把悭心布施出去了,布施到解脱的彼岸,这布施度已经成就了。能起这个心念去布施,是奉持佛所开示、传授的菩萨戒来利乐有情,所以在这一念之中就 三摩地

2018-07-22

在这一世修学佛法,不断布施种福田,死时就不必哭哭啼啼,因为死后就是开始收割福田的果实了,就以此世所种的福田为依,当然可以快快乐乐的离开此世;所以念施、行施的缘故,使人舍报时心无罣碍,绝对不耽心堕落二恶道中,也是将要去到下一世收取此世财施、法施、无畏施的果实了。念施的人可以有此善报来成就世世的道粮,当然要念施。为什么要念天呢?人之所以生天,必有大福德 三摩地

2018-07-22

他们虽然说的只是表相,但是符合佛法中讲的布施、偷窃的因果。一切人在世间的福报都和过去世的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有关联,有些人在过去世不曾布施,这一世虽然很有脑筋、很会做生意、也很会求神,看哪里庙很兴盛就去求,也很有方便善巧,每次求神都能得到,但总是守不住,钱财很快又失去了!因为求来的钱财本来就不是他该得的,现在那个财物主人还没有来到,有威德的正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第十二菩萨起心动念想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六度的。所以菩萨一念欲施之时具足十二因缘,也具足六度。菩萨一念心起想要布施,在这一念施心中就已经把悭心布施出去了,布施到解脱的彼岸,这布施度已经成就了。能起这个心念去布施,是奉持佛所开示、传授的菩萨戒来利乐有情,所以在这一念之中就 三摩地

2018-07-22

如是之人,有何等相?佛言:善男子!若能不惜一切财物,常于他人作利益事;念于布施,乐行布施;随有随施,不问多少;当行施时,于身财物不生轻想;净施不择持戒、毁戒;赞叹布施,见行布施欢喜不妒;见有求者,心则悦乐,起迎礼拜施床命坐;前人谘问,若不谘问,辄为赞叹布施之果;见恐怖者,能为救护;处饥馑世,乐施饮食;虽作是施,不为果报,不求恩报施,不诳众生。能赞三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有作与无作在两个因缘中弃舍:第一、布施是造善业,布施是有作善,因为必须有身口来作布施的行为,但是他的财物已经布施完了,所施物尽的缘故,善业的有作业就舍了,只剩下善性的无作业。第二种情形也会舍,譬如本来要去布施,但中途翻悔不再作了,心舍善作;所以他善业的有作业、无作业就全部都舍了,因为他没有完成善作;没有作已就没有根本、方便、成已的有作善与无作善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讲记这一段还是在讲布施的微细因果,对一切菩萨而言,都是非常切身的事项,大家都得特别注意用心听闻与思惟。如果身为菩萨道的教授师,而不为人解说在家菩萨行施的重要,他就是在耽误随学者的菩萨道修行。因为菩萨道的成就,要以福德为基础,不管是三贤位外门或内门的六度万行,或初地至十地的十度万行,都是以布施为首。乃至出家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六波罗蜜品)第十八善男子!什么叫做到彼岸呢?这就是说,布施到彼岸的意思,应当让佛弟子们了解如何是布施而到彼岸,因为大乘法的到彼岸和二乘法的到彼岸大不相同。二乘人说他们到了解脱生死的彼岸,其实是方便说,他们哪有到彼岸?因为真正的到彼岸是你十八界还没有灭,就已经亲证涅槃的实际,那才叫作到彼岸。换句话说,在五阴的你、十八界的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讲记佛又说布施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以佛法布施,第二、以无畏布施,第三、以财物布施。若以佛法布施,第一种譬如教令别人去受在家戒、出家戒、菩萨戒,或者教他出家修道,要白四羯磨。白就是说明,为什么叫四羯磨?因为羯磨有三,三羯磨都要三次,但是三羯磨之前先要禀白,所以叫作一白三羯磨,简称为白四羯磨;也就是教导他受戒 三摩地

2018-07-22

云何名为一切施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名一切施;恒以净心施于受者,名一切施;少物能施,名一切施;所爱之物破悭能舍,名一切施;施不求报,名一切施;施时不观田以非田,名一切施;怨亲等施,名一切施。菩萨施财凡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非众生。于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吝惜,名一切施。菩萨布施由怜愍心,名一切施;欲施、施时、施已不悔,名一切施。〗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讲记佛开示说:善男子啊!有智慧的人修行布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心中很清楚知道财宝及种种物品都是无常的缘故,因为只有一生能使用它,无法带去未来世。为了使众生出生欢喜心的缘故,为了怜愍众生的缘故,为了坏除自己悭心的缘故,为了不求索后世果报的缘故,也是为了想要庄严菩提的缘故而布施。所以菩萨一切财 三摩地

2018-07-22

一、布施之定义及种类「布施」二字从梵文Dāna转译而来;「檀那」为Dāna之音译,意译为布施。隋慧远撰《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辍己惠人,目之为施。」布施可分为三:财施、无畏施及法施。布施就其积极面而言,以己之所宝爱惠舍施予所需之众生,是名布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一言:与净妙物广修财施,拔除恐怖修无畏施,劝修善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