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大家以后不用问,我放生了怎么夫妻还是老吵架、我都布施了怎么还得病、我已经不邪淫了怎么老是发不了财?这就和国王向管卧具的仆人要饮食一样。业力各有各的果报。3、一业多果,多业一果在佛法中讲述的因果业报都提到过,一种因会得到不同的果报。但这些果报都是与此业因属于同类的。比如不邪淫的果报,经中讲:邪淫有十恶事。何等十。常为其夫伺捕楚毒。室家不和善法消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迦叶布施获金光。若问后世因和果。善星谤法地狱因。若是因果无报应。目莲救母是何因。若人深信因果文。同生西方极乐人。三世因果说不尽。龙天不亏善心人。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喜舍万文收。与君寄在坚牢库。世世生生福不休。若问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问后世事。今生做者是。 (原标题:三世因果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人而且是大富豪,其财富是无限量,这是从布施中来的。那些长寿而没有疾病,身体强壮的人,是因为持戒律而来。长得端正白净,容光焕发,身手柔软,吐气芬芳,人见人爱,令人观看不厌的人,是修忍辱的结果。欢喜精进修行,乐于培植福德的人,是从精进中来的。个性安详不急躁,言语行为都很审慎的人,是修禅定的结果。有人有才干,明白事理,通达了解幽深之法,能够把微妙的义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修行人要懂得避免这样子的过失,在因地布施的时候,这个布施就应该要具足一切净施,而不是不净之施。所以世尊接下来就继续教导我们:【善男子!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者破戒、二者疑网、三者邪见、四者悭悋。复有五法: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者施时不说善恶、三者施时不择种姓、四者施时不轻求者、五者施时不恶口骂。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一个人偷窃东西,然后再布施给别人,这是两重因果,他必须承受偷窃的因果,同样,他布施的因果也成立(虽然未来世所得福德不能自在使用)。这两者不相违背,就是因为这样才是公平无缺。至于梁武帝的典故乃是两个部分,皇后造作了恶业得下堕三涂,然而却因为少有善缘福德之帮助,其丈夫梁武帝因恭请真正的僧宝法师主持法会回向给她,并向其开示因果正理,梁皇后自己也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今世成为有钱人,乃是过去无量世不断布施钱财的关系,使得过去世所造的善业种子含藏在个人的如来藏里,祂从过去世来到今世,于今世因缘成熟成为有钱人,得以享受有钱人的果报;同样的道理,今世努力作钱财布施,如来藏将今世所造布施钱财的善业种子带到未来世,使得未来世可以成为有钱人,得以享受有钱人果报。反之,如果今世是贫穷人,知道过去世并没有作钱财布施,导致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人而且是大富豪,其财富是无限量,这是从布施中来的。那些长寿而没有疾病,身体强壮的人,是因为持戒律之故。长得端正白净,容光焕发,身手柔软,吐气芬芳,人见人爱,令人观看不厌的人,是修忍辱的结果。喜欢精进修行,不懈怠,乐于培植福德的人,是从精进中来的。个性安详不急躁,言语行为都很审慎的人,是修禅定的结果。有人有才干,明白事理,通达了解幽深之法,能够把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换句话说,我们经常说三界相应于贪瞋痴,又特别讲说四空定相应于痴,这样子的没有意识清楚地与外界的沟通,当然他的智慧没办法增长,他也没有办法布施,他也没有持戒可言。他的修行因为不相应三乘菩提,因为不以断身见、我见为根本,所以他的修行,这一世就是现前当下,他在非想非非想天;可是很不幸地,当在非想非非想天这一个十万大劫过去之后,他终究要堕落到人间,而成为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恶业的罪报如此,布施的福报也一样在来生,要等因缘成熟才受报。像《毘耶娑问经》中世尊开示:如是施报不离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尽,不得施报。譬如树王尼拘陀子,其子微细,种之在地则不可见,至树生时方乃可见。施主施福亦复如是,和合熟时乃得果报。(《毘耶娑问经》卷1)必须等到尼拘陀树种子消失,新树才显现出来。布施的福报也是一样,必须今生舍报——五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可以知道既然这个恶鬼道的众生,他的福报都比人类少,表示他的智慧也是比人类差的,所以如果这些鬼神来教导我们的任何事情,都不应该相信,因为他们是没有福德、没有智慧的,我们只要布施饮食给他就好。我们继续往上来看,譬如说到了色界天,就是所谓的初禅,祂就要修禅定的业,如果往上再进升的时候,就要修把色身灭除的业。那修色界天禅定业时,祂要把欲界里面的爱断除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经上说光布施给畜牲就可得百倍报,何况是供养父母?父母是恩德田,所以孝顺能增加我们的福报。但不布施得财因,也不怎么孝顺父母,却在枝微末节处用功,结果发财了没有?我想就算发财,也是借发财金的庙宇及卖风水用品的人发财。或许有人会说,有人真的有效,但我想那应该是:本来他赚钱的因缘刚好就到。因为我不相信,无因会有果。举例来讲,有人捶了石头一百下,才把石头捶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兹将摘录于下:有人非常富有,财物无限,这是由前世布施中得来的。有人长寿,没有疾病,身体强壮,这是由前世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中得来的。有人相貌端正,颜色妙好,身体柔软,口气香洁,人们见到他︵她︶的姿容没有不欢喜的,对他百看不厌,这是由前世的忍辱中得来的。有人修行做事从不懈怠,也喜欢从事有福德的事情,这是由精进心中修来的。有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发愿]的人会说:由于我往昔的贪婪、吝啬、偷盗等等非法的原因,造成现在财富不的现状,我发愿忏悔往昔的种种过错,发愿广行布施,远离贪吝,终不舍弃这个愿望。如果我的愿望是真实不虚的,那么请您帮助、加持我使得财富。[发愿]的真实不虚很重要,一定是思考过的,信念坚定的愿望,而不是委曲求全的糊弄。这里又牵扯到一个常常挂在嘴上的词——心诚。心诚的定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初住位的菩萨应该如何发心呢?初住位菩萨应该以财布施为最主要,并且也应该随缘随分为初机学人说法而作法布施;一方面接引有缘的众生进入中,而自己也能发心而安住于佛菩提道中,这就叫作发心住。如果十信位没有修习,菩萨性还没有发起,当然就不能叫作发心住。譬如他既不肯发心财施护持正法,也不肯发心法施拯救众生于邪见之中,虽然有时也能住于菩萨行当中,但这仍然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布施不一定需要财物,法施、无畏施都是布施;若无法可施,布施无畏也是很殊胜的布施。令人不生恐怖畏惧就是无畏施,布施慈悲柔软语即是无畏施,于众生不生嫌恶之心亦是无畏施。多看他人的优点,任何人都可以轻易赚到随喜赞叹的福德,又不用花本钱,何乐而不为。众生都喜乐被别人称赞,当有人修福时,我们见了也能随喜赞叹,对方听了欢喜;也显示自己没有嫉妒心,增加了心性上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如果过去生多布施声闻,今天就容易得到声闻之法,无法和菩萨法相应;听到菩萨要广度众生,他就皱眉头;听到菩萨要用三大阿僧祇劫来修行,他就畏惧;听到念佛法门就不相应;听到佛说菩萨不住涅槃,却从未离开涅槃,他只好搔搔后脑勺,这是怎么回事啊?反过来说,过去如果在大乘法中多结善缘、广行布施,今生听到念佛法门就心生欢喜,听到要参禅证真如就欢喜信受。这就是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诸佛度众的次第就是先讲布施、持戒和生天之论。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卷14中说:【又有三种为诸乐欲增上生者所说真实增上生道:一者、布施得大财富,二者、持戒得往善趣,三者修定远离苦受,得生一向无有恼害乐世界中。】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卷13〈1序品〉中也说:【佛言三事必得报果不虚:布施得大富,持戒生好处,修定得解脱。】由此可知布施、持戒、生天之论是很重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例如:我们要检讨刚刚我这样布施,有没有什么地方作得不好,或讲得不好?该怎么改进?这就是加行净的思惟。再来我们要检讨自己的动机有没有清净,是否为了希求世间法上的利益或是想要得到对方的好感呢?这就是根本净的思惟;如果是有想要展现自己很厉害的念头,有这个争胜的作意存在,那就是根本不清净了!而后起净就是我们作了这个善业之后,有没有生起在自己世间利益上的贪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静虑)和智慧(般若)这六度波罗蜜,乃至入地后也有十度。在菩萨道中就是不停地利乐众生、摄受众生迈向佛道,而在利乐众生的同时自己顺便得到解脱,因此解脱道在菩萨道中也是副产品,可以顺便得到的!所以学佛当菩萨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快乐、解脱自在,福德也会越来越好!在行菩萨道中累积福德最关键的方法就是布施、持戒,和十善、修定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是说学人还没有进入内门修学六度之前,得要藉由在外门修学布施等五度的福德,作为从六住位进入七住位的一个资粮。换句话说,悟后修又是不一样的情况,而修学前五度的一一度,每一度的福业,都有它的不同差别,所以才说在五度之中都要修学。现在就简单来说一说,修学这五度所得的福业的差异;布施法中有财施、法施两种,财施所得的果报,仍旧是世间的财物,某甲过去世行于财施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