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一天来到一长者门前,这时长者女,手持饮食布施予辟支佛圣者,她见到辟支佛身体粗恶,于是说道:‘此人丑恶,形如鱼皮,发如马尾!’那时候的长者女,就是今天的公主‘赖提’;由于施食的因缘,感生于深宫;由于毁骂批评辟支佛的缘故,感生身体丑恶;由于心生惭愧,以恳恻心念佛的缘故,而得以见我;由于见佛时心生欢喜的缘故,身体才得以变好。这时所有参与此会的大众,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摩诃蜜一听,犹如晴天霹雳,焦急地问:佛陀!全国上下凡是见过他们的人,没有不称叹的,为什么只有佛陀说他们丑?摩诃蜜又问佛陀:那么世间上的人美好的标准是什么呢?佛陀回答:我认为目不贪色,耳不听恶声,鼻不嗅香,口不贪味,身不贪细滑,意不念恶,手不偷盗,口不出恶言,不贡高绮语,待人谦虚,懂得布施,信仰佛、法、僧三宝,这才是世间上真正的美。外表的好不能称为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一次,当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教化众生的时候,胜鬘夫人来到佛前顶礼佛陀之后,很恭敬地向佛陀提出几个问题:世尊!为什么有些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而且穷苦卑贱?为什么有些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但是大富大贵?为什么有些女人长的美丽出众,却很贫苦,出身卑贱?为什么有些女人长的美丽端庄,清秀可敬,有财有福,身世高贵?佛陀慈悲地逐一开示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如说不但要不杀生,还要进一步去放生、护生,要由不偷盗转为布施行,要由不邪淫转为清净梵行;要由不妄语转为说如实语,要由不两舌转为和乐相处清净同行,要由不恶口转为柔和软语,要由不绮语转为端正义语;要由不贪欲转为清净心,要由不瞋恨转为慈柔心,要由不邪见转为正信正见等等。这十善业不单是学佛人应该要作,世间人行十善,也会被社会大众所尊敬;而造十恶业的人,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人们在履践德行、也就是在造作善的业行----比如说布施等的时候,就好像是农夫把种子播种在田地上;将来因缘成熟,种子必然就会发芽成长,会开花、会结果。能受用福业的果报,就以福田来作譬喻,而造作善的业行就称为种福田。说修养品德、众善奉行,将来必定会获得大大的福德;就好像农夫拥有肥沃的良田,翻土耕田,调和土壤,使得适合耕种,然后在适当的时节播种,顺应节气而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后要改变,对过去、今后所做的布施,都要是方便上、根本上、成已上,得到最好的结果,这样成佛的福德累积就快。有三个法始终围绕着十种业道,就是无贪瞋痴或者有贪瞋痴。有贪瞋痴围着十业、十道,就变成十恶业道;无贪瞋痴围绕着,就成为十善业道。如前面佛所开示,绘画出我们未来世果报的心,就是如来藏,但如来藏将要绘画的内容,都是由意识、意根造业作为前导;所以从今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例如我们要想说刚刚我这样布施有没有什么地方做不好或讲不好的?该怎么改进呢?这就是加行净的思惟。再来我们要检讨自己的动机有没有清净,是否为了世间利益或是想要得到对方的好感呢?这就是根本净的思惟。如果是因为想要展现自己很厉害那就是根本不清净了!而「后起净」就是我们之后为对方所做的事情,有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世间利益,还是完全是为了对方。「非寻所害」就是说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例如我们要想说刚刚我这样布施有没有什么地方做不好或讲不好的?该怎么改进呢?这就是加行净的思惟。再来我们要检讨自己的动机有没有清净,是否为了世间利益或是想要得到对方的好感呢?这就是根本净的思惟。如果是因为想要展现自己很厉害那就是根本不清净了!而「后起净」就是我们之后为对方所做的事情,有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世间利益,还是完全是为了对方。「非寻所害」就是说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外缘很重要,从佛的这-段开示可以看得出来:如果有人遭遇到福田,譬如遇到辟支佛、阿罗汉、证悟菩萨,因为起一念善心而丰盛的供养他一斋,这就是遭遇大福田,因布施而得大福德,以前曾造的大恶业比起这个大福德来,相形之下就变小了;由于这个布施的福德比原来所造的恶业更大,所以一定会先往生欲界天享福;若他发愿不生天,回向在人间修学佛法,未来世在人间的福报将会很大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因此,此生的恶业不必成为精神枷锁!当要放下包袱,踏踏实实修行、念佛,不仅仅是在有形的福德积累——诸如布施他人书籍、财物等等上面,更重要的是在念佛和智慧的增长上面。这是根本消除恶业的方法。因此,除了继续护持正法,传播正法以外,要渐渐转入念佛、增长智慧方面。同时希望佛菩萨的加持!忏悔业障。效果才会日渐明显。既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未曾布施。遇善知识。暂行一施。值良福田。以田胜故。资生具足。先不习故。虽富而悭。(3)复有业富而能施。若有众生。值善知识。多修施业。遇良福田。以是因缘。巨富饶财。而能行施。复有业贫而悭贪。若有众生。离善知识。无人劝导。不能行施。以是因缘。生在贫穷。而复悭贪。(4)复有业能令众生得身乐。而心不乐。如有福凡夫。复有业能令众生得心乐而身不乐。如无福罗汉。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诸佛都具足了这三学的增上修,这三个增上学则是要由十善业道来作基础才有办法完成,所以十善业道法门要一直修行,一直到等觉位时都还在修十善业道;所以等觉菩萨们才会在十方世界随处受生,随处布施内外财,原因就在这里。接着佛又作了一个譬喻,譬如除毒药,世间只有三种:第一是阿伽陀药,第二是神咒,第三是真宝。阿伽陀药翻译过来就是不死药,世间传说有不死药,吃了就永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所以对于有情众生中,若要能得到大威仪、得敬重,必须要于诸众生心无嫉妒;看见他人得利益时,心生欢喜;看见他人失利,起了怜愍心;对于他人有好名誉时,心生欣悦;见其失名誉时,助怀忧恼;因为如此调柔心性,继而于修学道业,发菩提心,造佛形像,敬奉布施宝盖;对于自己父母亲敬奉侍,对于贤圣善知识的善教导恭敬奉迎;常劝人弃舍少威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经过那外道婆罗门修行人的处所的时候,那婆罗门看到佛弟子们受盘头王供养香美的饮食,心中生起了嫉妒的意念,就说:“世间人真是迷糊,弃舍了甘美的食物,来布施给这些人干什么呢?这些秃头道士们应该只能让他们吃马麦,不应该让他们吃这么香美的佳肴美食。”婆罗门的五百弟子们听了,也都同声赞同,个个说:“没错!没错!”释迦牟尼佛说了这个故事,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什么是物净?佛开示了几种:第一、你所布施的财物,不是偷来的,不是抢劫得来的。若是像廖添丁偷了人家的钱财来救济贫穷,就是施物不净。身为菩萨,布施时应该要以清净的财物来行施,所以第一件事是偷盗所得之物不可以用来布施,必须是净物才可以用来布施。第二要件是所施之物不是圣所遮物,若是佛诸圣所遮止而不可以用来供养别人的财物或饮食,都是圣所遮物。这个范围比较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有,既然饿鬼道的众生,他们的福德、智慧比人类差,那么,鬼神让我们做的事情,要用智慧来判别是否能行,但可以布施饮食与之结缘。色界天,就是所谓的禅定天,是要修禅定的业。想升进色界天,要把欲界爱断除掉,最明显的就是对饮食的贪着,还要把男女欲断除掉,就会发起初禅,乃至二禅以上的定力。想要继续往上进升到无色界天,就要修把色身灭除的业,进入无色界。由上所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人而且是大富豪,其财富是无限量,这是从布施中来的。那些长寿而没有疾病,身体强壮的人,是因为持戒律而来。长得端正白净,容光焕发,身手柔软,吐气芬芳,人见人爱,令人观看不厌的人,是修忍辱的结果。欢喜精进修行,乐于培植福德的人,是从精进中来的。个性安详不急躁,言语行为都很审慎的人,是修禅定的结果。有人有才干,明白事理,通达了解幽深之法,能够把微妙的义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您如果遇到一个阿罗汉呢,虽然说他只是慧解脱的圣者,看起来跟凡夫似乎没有两样;不过您心里面想:我今天的午饭煮了很多,我就布施一些供养他吧!您可就因此而会在未来世中得到大福报了,可就衣食住行都无忧虑了。想想看!有人因为圣人住世而得大福报,有人却因为心存轻藐而恣意轻嫌,就得到沦落恶道的果报,所以眞的是圣人在世,对众生有好处、也有坏处。对心性好的人来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摩纳听到了这句话以后更加的生气,更想要诬赖世尊、毁谤世尊、伤害世尊,就问世尊说:我爸爸都提,他生前大行布施、大作斋供,他身坏命终之后,应该要生到梵天去享福的啊!怎么会生为这种下贱的狗呢?世尊就告诉他说:因为你的父亲生前有此增上慢,也就是未证言证、未悟言悟,所以他这一生就出生在下贱的狗当中;如果你不信的话,你的父亲曾经将许多的财宝埋在地底下,现在他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生在布施的时候,是哪一个识决定要布施啊?是我们的意,也就是第六识与第七识;指挥哪一个识去执行呢?前五识;那如来藏在旁边纳凉没事干吗?不是喔!因为这一些东西都是由祂所亲生的,所以儿子在的时候,父亲就一定在。今生的意识去造业,下一辈子的意识会是今生的意识吗?意识能带到下一辈子吗?不行嘛!所以造业的意识与受报的意识,不是同一个,这就叫作异作异受。那造业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