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再者,我们在诵经的时候,也会有有缘的鬼神在旁边听经,因此诵经也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式,也是属于法布施,对于我们在修行上,有很大的利益。因为除了让鬼神有机会藉由我们诵经而听闻经典之外,我们也应该会想到,鬼神他们是会知道我们的行为。因此如果我们认真精进修行,鬼神看了之后,对于经典就会非常信受,鬼神就会确信:依据佛法修行是可以真实成就,等于我们也在验证经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修种种的布施行,也有人在持各种戒法,可是修这些布施行或是修某些戒法,他是不是能够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业呢?那就要从他所修的是不是有兼得菩提定来论断、来判定。因为如果说他广行布施,结果他对于第八识如来藏他是不相信的,乃至他是毁谤的,那这样子他所修得的布施的果报虽然也很殊胜,可能在未来世他能够成就殊胜的相貌,乃至有很好的世间的福报,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一个人他不能保得他的人身,那他如何能够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修行呢?所以显然要能够修三十二大人相的业,一定是要能满足十信位;满足了十信位之后,这个时候他开始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乃至智慧等等菩萨万行,他才能够逐渐地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业行。所以三十二大人相的业,事实上就是在成就菩萨的身力。所以菩萨的身力什么时候成就呢?佛陀就说是初修三十二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今世成为有钱人,乃是往世勤于布施的缘故;今世贫穷乃是过去悭吝,不布施所造成。如果今世贫穷再不布施,未来世不是更加贫穷吗?所以有智慧的人,如果他有钱的话就会勤作布施;如果他没有钱,乃至下一顿饭在哪里都不知道,有机会碰到大福田的话,他也会想尽办法去种福田。譬如在《贤愚经》曾记载贫穷女难陀,看见很多人供油点灯来供养世尊,自己却没有钱供养;以多日行乞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菩萨供养时,不是为了要胜过别人而供养;如果布施时有这样的想法,表示你并不是以至诚心、精勤心供养,而是用烦恼在供养;虽然有布施供养的功德,可是这样的功德就会减少,所以菩萨不应该以争胜心来供养。又菩萨供养后,不应该心生后悔,也不应该忧愁烦恼,应该合掌赞叹、恭敬、尊重。为什么?因为在作布施时,所有布施的种子都含藏在自心如来里,不会有所遗失,于未来因缘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你布施给初果人,不论是二乘初果人或者大乘初果人,佛在经中都已经很清楚开示,它的果报都是无量无边。而这些布施的种子都含藏在个人的自心如来里,未来有因缘时,就会显现美好的果实,让你享受。既然是自己在享受美好的果实,又有谁能够抢走呢? (原标题:供养三宝的三种福田:报恩田、功德田、贫穷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2)换句话说,菩萨应该修集布施…等六波罗蜜,才能初步福德与智慧的庄严。而其中的布施、持戒、精进度,是属于福德庄严;忍辱、禅定、智慧度,是属于智慧庄严的范围。譬如说:布施法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大类。若是单说一般的财施与无畏施,这是属于人天善法,所得的果报是在欲界世间的五欲果报,含摄世间的善业之中;而一般的人天善法的法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悭吝这个部分通常与贪嫉的烦恼是相关联的,缺少布施多生贫穷的有情啊,他不仅会有贪嫉的烦恼,通常对于自己所拥有的财物都舍不得拿出来布施,由于福报缺乏,所以不离贫穷的果报。毁戒的部分与瞋恼关系比较密切,因为受了佛戒的出家僧众或者在家菩萨,如果容易在八风的境界中瞋恼,造作恶口、两舌、打骂,甚至于毁谤贤圣、毁谤正法的犯戒行为,犯了戒罪,如果没有彻底忏悔灭除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智慧的人,应该是破衣照穿、烂东西照用,坏了就自己修理舍不得丢;但是布施时,肯把一大笔钱捧出去,出钱的目的并不是在于自己或家人的享受,而在于未来世的菩萨可爱异熟果。你可以示现广有钱财,但是生活却得要节俭。有的人号称节俭,这个也舍不得用、那个也舍不得用;但是到处都有他拥有的山庄,只要是风景好的地方、地势好的地方都有;这是借着自己的官场势力来享受,却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字面上的意思看来,在家的菩萨要修集福智庄严,是要比出家的菩萨更来得困难,佛世的时候不妨也是这样;因为出家的菩萨能够作胜妙的法布施,那么样来修集福智庄严是很快速的;反观现在的状况,一般的在家菩萨一旦想要学法、修法的时候,就有可能家中的家亲眷属会给予种种的阻碍,所以才说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故。可是,这里世尊所说的对象是在家、出家菩萨,是不是跟我们一般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定性的声闻人,即使是最懈怠的初果人,也会在七返人天之后得阿罗汉而出三界的;再加上定性的声闻人是随时想要离开三界,当然也就不需要广作布施来累积福德,所以就不会有此处的一切施时。所以定性的声闻人,就不是这一段中所说的对象,只有菩萨在证得二乘的三三昧之后,再进一步亲证大乘的三三昧,不违背如来藏本来空、无相、无愿,却同时因为悲悯众生的缘故,发了种种利益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菩萨从十信位满足之后,依然是从布施等六度继续修学,因为还没有跨进亲证如来藏这个门坎,此时仍然称为外门六度万行。此时,对于人天善法等也是应该要修学的,而其中有通于外道法的部分。但此时的清净三归依却是不共外道,虽然只是在外相上世间的住持三宝上来归依,却是在这样的趣向过程中,使得菩萨分证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因缘一分一分地成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说的是:菩萨起心动念正在进行布施事业之时,是同时具足六波罗蜜的;换句话说,就是六度互相含摄的。简单地说明:菩萨正在行于布施之时,看到众生因为获得所施而除去了怖畏,心中生起了欢喜,进一步发心再作布施,而这样的过程,不妨也是精进所摄;当众生或者对其布施的事相有所误解而产生了纷争的时候,菩萨秉持的不去侵扰众生的摄律仪戒而有了忍辱,不去与众生作计较;一次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各位就可以了解:布施等六度之法,虽然有的看起来属于福庄严,有的看起来属于智庄严,但是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的开示:福德庄严即智庄严,智慧庄严即福庄严。所以六度等法都是兼有福德与智慧庄严的。也可以说,福德与智慧两者是互有依凭或者是含摄的。何以见得?我们接下来就看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之中的一段:【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忍辱之中的福庄严是什么呢?忍辱的外相,可以从布施等法上看出来。譬如说,某甲正在布施饮食、物资给一些受灾的人民,本来某甲是客客气气地奉上饮食等等,无奈对方却对所施的饮食不满意!假如你就是某甲的话,你要怎么办?相信你一定会以智慧来思惟:我之所以到这个地方布施饮食的缘故,是为了要与众生结善缘,而不是要与众生结恶缘;众生因为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所以会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布施为什么会有智庄严?也许有一些一般人听到善知识在开示布施法的种种相貌的时候,可能就会生起一些念头:哼!不就是想要从我这边弄到钱吗?我才没有那么笨!钱不留下来给自己用,还往别人的口袋里面送。所以他就不由自主地又把自己的口袋按得更紧了一些。当然,世道之中的确会有一些假名善知识他是看准佛门的乐善好施,所以说法的时候是刻意强调布施法的重要,因此也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念施,除了要系念布施法的利益之外,还有一分要能够念着时时能够布施利乐有情的意思,这也正是四正勤之中的未生善,当令生的一部分道理。念施会有福庄严的道理,对一般人而言,就比较能够了解与接受。而因为相信因果的缘故,因为念施的缘故,有缘的时候就作财布施乃至是法布施;因为自己知道能够于未来世领受这些果报,所以舍报之时就又少了一分忧愁与罣碍,这何尝也不是福!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鬼王言毕,合掌而退。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佛告文殊师利:时鬼王无毒者,当今财首菩萨是。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分身集会品第二尔时百千万亿不可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