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布施以后应当常常观察烦恼有什么罪过?烦恼的定义要先弄清楚,这不是世间人讲的烦恼,因为那都是我所的烦恼。我们佛教中讲的烦恼主要是我见、我执,以及无始无明的上烦恼。要是能常常观察这些烦恼的罪过,就不会对布施生起讨厌心;接着再深入观察涅槃的功德、涅槃的微妙。涅槃有什么功德呢?因为涅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若为自利、他利及自他利,则具五阴;如是布施,即能庄严菩提之道;——《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如果有人说:布施其实都是意在做,意在决定。为什么呢?因为布施的行为是由意决定的,所以意就是布施的根源(意识与意根是布施的根)。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正确,因为布施都是要具足五阴的,并不是只有意识、意根就能完成布施的行为。因为布施时要具足身口意:不但 三摩地

2018-07-23

若以具足色香味触施于彼者,是名净施:若能如法得财施者,是名净施;观财无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净施;为破烦恼故行布施,是名净施;为净自心因缘故施,是名净施。若观谁施、谁是受者?施何等物、何缘故施?是施因缘得何等果?如是布施即十二人,受者施主因缘果报皆十二人’,能如是观、行于施者,是名净施。——《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净施者在未来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啊!有智慧的人常常做这样的思惟:‘如果想要让这些财物追随着我去到未来世,最好的方法不会优先于布施。’因为你布施了以后,来世得到布施的极多倍果报,而你是施主——布施之主——当然只有你能得到这件布施的果报,所以想要让这一世的财物转移到未来世的自己身上去,最好就是布施。而且还要深入观察‘贫穷是多么痛苦,豪贵是多么 三摩地

2018-07-23

一、在家菩萨修学佛法为什么以布施为第一要务?因为在家菩萨修证佛菩提道,必须先修集见道、修道、入地、成佛所必须具备之福德。福德不具足,则没有可能进入大乘见道位中,欲求修道实证及成佛即无可能。所以菩萨以修施为首,次及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然后才能证悟而发起般若智慧,进入大乘见道位中。而且,不是仅仅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说了很多布施的因果,但是常常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不但是现在,古时候就有,所以世尊还得要做这些开示。就好像我们讲般若,以第八识如来藏空性来说般若;但是那些凡夫位的大师们误会了,他们认为:般若就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缘起性空就是般若。所以印顺法师会把般若定位作性空唯名,说一切法的体性都是空,就只有名相;换句话说,依他的定义,般若就是戏论。因此他从一切法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一切的水与草,哪个人会没有呢?以饮水布施也是施,身口意具足的解除别人的口渴,所以舀一碗水布施也是布施。有位老婆婆很贫穷,都没办法布施,有位大阿罗汉怜愍她,希望她来世有钱财,故意去找她布施。老婆婆说:我没有钱财可以布施,也没有饭可以供养你。阿罗汉说:没关系!你去河狸舀一碗清水来布施给我。阿罗汉就在那边等她。阿罗汉有脚不自己去舀,故意要让老婆婆去舀 三摩地

2018-07-23

〗讲记接下来还有(杂品之余),从布施来说种种法。佛说:如果有人对于自己的色身、生命、财产有悭惜之心,吝啬而不肯布施,这就叫做悭。护惜悭——一直照顾悭心——增长不肯布施的悭心,他就不会产生怜愍心,他总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我要把财物留着,等待最好的福田出现。他以这个理由而等待最好的福田出现,若不是最好的福田,他就不肯布施。可是等到有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辩疑1、接受布施者若以所得到的财物来做恶事,他所做的罪会殃及施主。佛说这种说法不正确。〖或有人说:‘受者作恶,罪及施主。’是义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时,为破彼苦,非为作罪,是故施主应得善果;受者作恶,罪自锺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恶,云何说言施主得罪?施主施已,欢喜不悔,亲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人布施以后心中产生了后悔的心情,或有人去劫夺别人的财物来布施,这两种人未来世虽然可以得到布施应该有的福报,但是常常会耗散而没办法守得住,所以应该如法求财来布施。有人想要布施时,是向别人借钱不还,用来布施,这人未来世所得财物也是常耗不集的。特别是布施以后绝对不要后悔,否则来世得福时也会常耗不集的;所以不管以前你们在哪里布施过,现在已经知道不是了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人布施以后心中产生了后悔的心情,或有人去劫夺别人的财物来布施,这两种人未来世虽然可以得到布施应该有的福报,但是常常会耗散而没办法守得住,所以应该如法求财来布施。有人想要布施时,是向别人借钱不还,用来布施,这人未来世所得财物也是常耗不集的。特别是布施以后绝对不要后悔,否则来世得福时也会常耗不集的;所以不管以前你们在哪里布施过,现在已经知道不是了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人布施以后心中产生了后悔的心情,或有人去劫夺别人的财物来布施,这两种人未来世虽然可以得到布施应该有的福报,但是常常会耗散而没办法守得住,所以应该如法求财来布施。有人想要布施时,是向别人借钱不还,用来布施,这人未来世所得财物也是常耗不集的。特别是布施以后绝对不要后悔,否则来世得福时也会常耗不集的;所以不管以前你们在哪里布施过,现在已经知道不是了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人布施以后心中产生了后悔的心情,或有人去劫夺别人的财物来布施,这两种人未来世虽然可以得到布施应该有的福报,但是常常会耗散而没办法守得住,所以应该如法求财来布施。有人想要布施时,是向别人借钱不还,用来布施,这人未来世所得财物也是常耗不集的。特别是布施以后绝对不要后悔,否则来世得福时也会常耗不集的;所以不管以前你们在哪里布施过,现在已经知道不是了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的因果原理有智慧的人为了四件事情而乐于施惠于众生,乐行布施如果有人乐于布施,这个人可以坏除五种不好的法:现在世可以得到四种果报:〖善男子!有智之人,为四事故乐行惠施:一者因施能破烦恼、二者因施发种种愿、三者因施得受安乐、四者因施多饶财宝。善男子!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贪?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贪。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 三摩地

2018-07-23

云何名为一切施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名一切施;恒以净心施于受者,名一切施;少物能施,名一切施;所爱之物破悭能舍,名一切施;施不求报,名一切施;施时不观田以非田,名一切施;怨亲等施,名一切施。菩萨施财凡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非众生。于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吝惜,名一切施。菩萨布施由怜愍心,名一切施;欲施、施时、施已不悔,名一切施。或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若欲乐施,当破五事:一者瞋心、二者悭心、三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乐布施。乐施之人,获得五事:一者终不远离一切圣人、二者一切众生乐见乐闻、三者入大众时不生怖畏、四者得好名称、五者庄严菩提。”〗讲记佛接着说:“善男子啊!有四个法会拖累你的布施修行。第一、因为悭贪的心没有破除掉,所以就会拖累你。”每次想要布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会这样讲呢?因为先讲深的法,你们才会发起欢喜信乐之心:佛法真的是这么深妙!接下来就告诉你应该要如何实行了!为什么先说妙理、再说修行呢?这个行又是什么呢?就是知难行易的行嘛!你要懂得佛菩提的妙理真的是很难啊!但是当你能够知道佛菩提的妙理以后,实行起来就容易啦!可是虽说知难行易,但是这个行易却又是难行——说时容易做时难!首先告诉你要修布 三摩地

2018-07-23

一、等我有了钱再布施一个修行者听了因果布施的道理,对禅师说:等我有钱以后,一定广修供养,做一些济世救人的事业。禅师:等你有钱以后再行布施,那你永远不会有钱,也不会布施。修行者:为什么呢,师傅?禅师:因为富有从布施中来呀!修行者:我很贫穷,连饭都吃不饱,该怎么办呢,师傅?禅师:饿了,等有了在吃。行嘛?修行者:不行,那还不饿死啊?禅师:真明白布施的道理了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因为佛陀有大神通力,能够观察并且了知一切众生的善恶果报。佛陀教导我们:1、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2、远离了穷困,才能避免一生都只能为生存来奔忙,无暇修行或自助助人。3、贫穷导致众生相互之间的侵夺、杀害,造下沦堕三恶道的因。4、在《佛说罪福报应经》当中 三摩地

2018-07-23

等张傻子空手回来时,万财主觉得奇怪,上前问道:"干啥去了,给你的那瓶油呢?"张傻子平静的回答:"我把它送到庙里做了‘大布施'。"只见那万财主咧嘴大笑道:"臭美!每年我往庙里送一车油,才是个‘小布施'呢,你一瓶油会是‘大布施'?骗人吧,你!"万财主把脑摇得像拨啷鼓一样,根本不相信。张傻子一本正经地说:"真的,我刚到庙门口,就听里面喊,送‘大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