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换句话说,其实财富是要从布施中得。可是这个对一般人而言,可能会很难接受,因为他所要求的是得财富,而现在却是要叫他施财富,这两件事情,明明看起来是相违背的啊!但其实不然,因为这是从因与果相对的关系而说;也就是说,得要有过去世施的因,今世求了,才会有得的这个果。这段简单地说明:至心施说的是,应该怀着至诚的心态来布施,而没有夹杂其他不清净的目的。自手施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果律中提到把钱财布施出去可为自己种下福田,将现有的福报转化为更大的福报。但若是将财产分给子孙,算不算布施种福田?另外,若被政府扣了一半遗产税,那些税金算不算种福田?因为自己并未享用福报,而是给别人拿去用了,故来世能得更大福报?答:子孙算是我所的一种,将财产分给子孙,是我所执。将来虽亦会得果报,但只是从我所执而产生继续轮回生死的果报;子孙也不属于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关于布施的种种法相与因果,佛说:有智慧的人行施时都具足五种布施。也就是布施时大家都要注意这五点,在每一次布施时都应具足五法,不管你布施的财物或者法品是大是小,都应该有这五法,因为五法的具足或不具足,所得的果报大不相同。第一、要以至诚心来布施。第二、要自己亲自行施,不要假手于别人。第三、要信心施。第四要时节施。第五、要如法财施。先说至心施:不要像某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毕定品〉当中,世尊有为我们开示说:应当要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此,你们应当努力精勤地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一集我们就要跟大家介绍七种不用减损财物的布施,却仍然可以获得广大的果报!一般的学佛人都知道布施可以获得富裕的果报,例如《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中说:【为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但是布施一定都需要有财物吗?其实佛陀有教导我们很多布施的方法,甚至有不用减损财物的布施,仍然可以获得大果报的。例如《杂宝藏经》中的七种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菩萨摩诃萨具足了福德与智慧的庄严之后,所以可以在一切的布施行之中都不产生忧悔,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说,菩萨已经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的缘故。也就是说,他在久远劫修学的过程之中,不但能得此殊胜的世间法,也能够证得出世间法;而此处又说菩萨摩诃萨,所以其最低的层次,至少应当是证得自心如来的七住位菩萨。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布施之意义及功德布施二字从梵文Dāna转译而来;檀那为Dāna之音译,意译为布施。隋慧远撰《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辍己惠人,目之为施。平实导师亦于《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念佛法门之殊胜与前方便〉当中有如下开示:六度诠旨是菩萨法门。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能。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是缘故,欲藉此经中佛所宣演三乘菩提异同所在之智慧力,令诸学人悉得了知真实福田与假名福田——毒田——之差异所在,由是而令修学菩萨行者所作布施,悉皆正得广大福德。今此戒经之中,对于三乘菩提之差异所在,有极为详尽之剖析;学人读已,即能深入了知同异所在,以后修学佛道之时,庶几有眼能判、功不唐捐。善男子!若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即得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网络上有一段「巴西儿童恳求不要吃肉」的影片,妈妈因感受到小朋友实在太慈悲而掉下泪来,这段影片是一段非常赞的「法布施」,因为这不是事先排演,小孩能讲出这些话也是过去生熏习而来。看了这段影片,若有人开始戒杀、茹素的话,这位小菩萨及信受而去实践戒杀、茹素的人,他们的未来就开始一点一点慢慢转变了!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身上都有一个「如来藏」,纪录着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有七种的布施是不必损失财物,却可以获得广大的异熟果报。第一种布施是眼施:常常以柔和恭敬底好眼光来观视父母、师长,以及出家、在家的修行人,而不是以轻慢鄙视底恶眼来观视他们,这样的布施就名为眼施。舍寿后再受身时,会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即得天眼与佛眼,是名第一种布施的果报。第二种布施是和颜悦色施:对于父母、师长、出家修行人与在家修行人,不是皱眉嫌恶的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段明示布施需具足十种条件──财、法、无畏三施具足,并以清净、怜悯、不轻心、尊重、恭敬承事之态度布施,对于佛法僧之供养,乃至对于一切受施者须能尊重及承事恭敬,且于布施之功德秉持不望报、不求有之心态──其义分述如下:(一)法施具足:云何名菩萨法施具足无希望心?自受持法为人演说,不求利养不为名誉,为除一切众生遇恶不为于利,心无高下平等说法,若为王、若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为四事布施持善意与之。其得福与佛等无有异。(佛欲入涅槃,诸比丘问佛:佛是无上福田,天人导师,佛灭度后,从谁得福?佛说:我虽灭度,经法还在,另有四因缘,可从之得福:一是看到畜生没有吃的,就施予食物救其性命;二是见人生病没人照看,给与供养令得安隐;三是保护和照顾贫穷者和孤独者;四是看到修行人独自一人禅修学道,无衣无食,就供养衣食。如能以善意行此四种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善男子!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贪?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贪。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行惠施,破悭贪、嫉妒、瞋恚、愚痴。云何因施发种种愿?因是施已,能发种种善恶等愿,因善恶愿得善恶果;何以故?誓愿力故。云何因施得受安乐?因是施故,受人天乐至无上乐。云何因施多饶财宝?因是施故,所求金银乃至畜生,如意即得。善男子!若人乐施,是人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如果有人真心乐于布施,一切怨家、仇家都会对他生起亲爱之想。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现在知道他是大善人,很乐于布施:即使我这个怨家、仇家去找他,他也愿意布施,这个人实在太好了。他就不自觉的赞叹你,所以怨仇悉生亲想。以前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你都不计较,照样帮助他,所以他见了你会觉得不自在,老是觉得对不起你,他这时就知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六度集经》卷1[1]:昔者菩萨,其心通真;睹[2]世无常,荣命难保,尽财布施。天帝释睹菩萨慈育群生,布施济众,功勋巍巍,德动[3]十方;惧夺己位[4],因化为地狱,现于其前曰:「布施济众,命终魂灵入于太山地狱,烧煮万毒为施受害也。尔惠为乎?」菩萨报曰:「岂有施德而入太山地狱者乎?」释曰:「尔其不信,可问辜[5]者。」菩萨问曰:「尔以何缘处地狱乎?」罪人曰:「吾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便告诉波斯匿王关于摩诃男的因果,因为他在过去世,遇到一位辟支佛,布施了一顿饭,但不是用恭敬心来布施的,而且也不是亲手布施的,布施以后而且还后悔了,说:这顿饭本来可以给我的佣人吃,却拿去给那个出家人吃了。就因为这顿饭,他七次生到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又七次生到这舍卫国的大户人家,但是由于他在布施辟支佛的时候没有净信心、恭敬心,没有亲手布施和施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欲求来世富裕、远离穷困者,今生当奉养父母,供养三宝,布施有情,莫侵占三宝物。一切有情之有财富,皆非无因;皆以先时先世之因,而得今时今世之果;绝非无因无缘而得财富,亦非无因无缘而求索不得;施之果报,多属异熟,少有现世报者,其中因果错综复杂,非诸有情神鬼所能尽知。据《菩萨优婆塞戒经》所示: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广修布施以后,心中没有侮恨钱财被布施出去了,这个人如果是因为在客尘上,特别是指我所烦恼,也就是贪瞋痴的烦恼(是从客尘上发生的我所烦恼,以及把虚妄的自我误认为真实不坏法而毁谤正法,都是从客尘而生的烦恼。客尘在《楞严经》有定义过了,所以客尘就是指相对于真实心以外的我所烦恼,都属于客尘。如果是因我见没有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善男子!有智之人,为二事故能行布施:一者调伏自心,二者坏怨瞋心,如来因是名无上尊。善男子!智者施已,不求受者爱念之心;不求名称,免于布畏;不求善人来见亲附,亦不求望天人果报。观于二事:一者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二者终不随顺悭吝之心。何以故?‘如是财物,我若终没,不随我去,是故应当自手施与;我今不应随施生恼,应当随施生于欢喜。’善男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先讲下品施主:假使施主不信业果,不信布施善业在未来世会有善法果报,所以深心中悭吝贪着,恐怕财物会因为布施而无余存,所以看见有人来求时就起瞋心;虽然他不一定会在脸上表现出来,心中却认为:“你这个人障碍我累积钱财。”生起瞋恚及障碍之想,这就是下品施主。另一种人虽然相信布施有因果,可是对于财物太悭贪,恐怕布施财物会布施完了,自己没得用,所以看见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