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叫六度,就是六种到彼岸的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经过布施除贪,持戒而心不躁动,忍辱而能够精进,加上修学禅定的法门,而产生禅定的功夫。一.世间人最重的就是面子!可是佛教却让人忍辱,这其中的道理在哪里呢?世间人重面子——大丈夫可杀不可辱!可是佛教恰恰相反,《四十二章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瞋胜过瞋恚;善行胜过不善;布施胜过慳贪;诚实胜过妄语。圣贤者不会动瞋心,也不会有害人的念头,但恶人执著於瞋恨,却像山那样难以鬆动。瞋恚的心,像匹狂奔的马;狂奔的马,要靠韁绳控制,但那控制狂奔马儿的韁绳,远比不上能控制内心的调伏力!所以我说世界上最好的调御师,不是那手持韁绳控制马儿的人。」按语: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相应部第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六度就是把戒、定、慧再细分,变成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因为菩萨是想要在人间成就佛道,所以他更需要广大的福德,所以在戒之前他要先布施。......六度是一个很完整的修法,整个大乘佛法,这个六度是一一次第来修习的。但是也可以说,这个六度里面都有互摄,其中大乘佛法最尊贵的就是般若慧。般若慧里面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就是解脱道,一个就是佛菩提道;既然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人也许会先自己作一下思惟,但是多半都无法完全了解,所以就应该亲近真正教授菩萨六度的菩萨法师,从布施度开始熏习修学。也许你会问:这是受戒,为什么要从布施度开始熏习修学?因为这是菩萨养成教育的第一步,一定要经由布施度中,一方面体认真正的菩萨情怀,一方面也应该思惟:「我行布施行以后,来世将会有可爱的福报,我会不会仗着福报、福业去欺压众生呢?假如有可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只教导弟子们布施行善,求生天界或人间的人天善法,当然也不能说是在教导佛法。至于教导广行邪淫贪欲男女双修法的假藏传佛教密宗,就是教导连保住人身最基本的五戒都要毁破,未来世当然就会下堕三恶道受诸苦报,是道道地地的畜生乘、饿鬼乘、地狱乘,根本是与释迦牟尼佛的法教完全背离,是十足的外道却以佛法自居,甚至自诩为比大乘显教更高的金刚乘,这真是千年大骗局!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遇到有个人来求布施,你知道此人拿了钱一定是花天酒地。今天要跟你借二千、三千元,你借不借他?有人摇头、有人点头。因为不悭嘛!所以要借他。不对!《瑜伽师地论》里面,弥勒菩萨说不借、也不布施;因为布施了,你是害他。有人跟你借了钱是要去买刀子杀人,你借不借?不给他、也不借他,这与不悭不同。如果他没钱吃饭你布施五十元给他买几碗卤肉饭,就可以了。如果他说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你就布施两万元去救一条命回来。有时真是一文钱逼死英雄汉,英雄人物绝对不做抢劫的事,可是没有那一文钱买食物,他就过不了这一天,连一个馒头也买不起,何况是还债?这时你如果方便:我明天帮他还钱,请你不要杀他。这就是施无畏,这既是无畏施、同时也是财施;二万块钱就救回一条人命,这褔德可真大。如果你是这样慈悲的心态,戒法想要不清净,也是很难的,证果也就容易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如果有人想要布施时,或者在供养三宝时,或者坐禅时、修行种种善法时、读经时、供养父母时,都应该先对自己建立一个要约:‘这一些戒法上的善事,如果我不遵守实行,就一定要处罚自己。’处罚自己的事情,诸位从小到现在都做过,往往有人说:我如果没有好好做某件事,就处罚自己一顿饭不可以吃。或者处罚打自己几个巴掌,或者说狠狠地骂自己几句话。这个诸位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84佛开示说:「若诸菩萨修行布施受持净戒,回向声闻或独觉地执取净戒,是诸菩萨失菩萨戒,应知名为犯戒菩萨。」所以修学大乘法而归依声闻僧、声闻戒,不以菩萨戒为主,这是违犯大乘戒的。四、关于菩萨戒的受持,应依善知识的教导,千万不要依文解义而自作聪明。《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7有云:「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之外,尚须持戒。分别受持各种不同的戒,因个人的因缘而有不同。如环境不许可,可先持受五戒之少分戒或多分戒;待因缘成熟时,再持满分戒。五戒具足受后,可再受菩萨戒。但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取得父母与配偶之同意,才能避免受戒后产生「重戒不犯,轻戒不断」的情况。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非常清净,才勉强守得住。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这个梵网戒的十重四十八轻,它的内容也没有像你们看到的这么浅,它很深,它可以让你从三贤位一直到十地、依止学习到成佛,它的内容从布施,可以说,你现在的布施只有牵涉到钱财与你的身财(身力与时间),甚至最后成就的布施,这个内容直到最后等觉位的百劫修相好的布施,都是依止这个菩萨戒,并不是说只有我们现在需要学这个菩萨戒,所以菩萨戒是可以依止到让你成佛,也叫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中对于戒律的精神与持戒的要领,导师在理上、在事上都有非常详细的开示,更有细说布施的功德与得福的因果原理,甚至有开示三乘菩提与第一义谛的胜妙义理,欢迎您向出版社请阅。对于受戒、持戒的问题,我们是鼓励学佛人能够受戒、学戒、持戒,因为受戒、持戒乃是菩萨六度波罗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三无漏学中的重要一分。佛弟子若有受戒的机会,应当要把握去受,早受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有作与无作在两个因缘中弃舍:第一、布施是造善业,布施是有作善,因为必须有身口来作布施的行为,但是他的财物已经布施完了,所施物尽的缘故,善业的有作业就舍了,只剩下善性的无作业。第二种情形也会舍,譬如本来要去布施,但中途翻悔不再作了,心舍善作;所以他善业的有作业、无作业就全部都舍了,因为他没有完成善作;没有作已就没有根本、方便、成已的有作善与无作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世法上而言,若受者不能拒绝施者之布施或供养,别人发心给什么都不能拒绝,那岂不天下大乱?因此这段在适用上是否有何条件,敬请说明。答:古代的法律没有现代那么发达,往往不区分刑事与民事责任。您所问的,施者发心送别人两件衣服,受者只接受了其中一件,而拒绝了另外一件,这个时候施者便将被拒绝的衣服取回,不布施了,说:「是得偷罪」。此时所谓的「偷罪」,很显然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自己的身口意行能够远离杀业的功能,不仅自己不作杀生杀业的行为;同时也要劝止他人,也不作杀生杀业的行为;乃至要赞叹不杀的善净行为;若是偶尔看到有人有杀业的事情发生,自己的心中乃是不生欢喜之心;如果遇到有人将被他人杀害,自己能够方便去救护,免于、离开被杀难的机会,并且能够帮助去赦免对方杀害的行为;如果遇到对于死亡有恐怖的人,自己能够安慰对方的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有因缘作法布施时,除了对法义的通达与否很重要之外,态度也是不可忽略的,即使说的是如实语的正知正见,也要能善观因缘并注意说话的口气技巧以及态度,不可以强势先否定对方;即使有理也要以爱语来摄受对方,这是身为菩萨的人所应该身体力行的一课。所以平实导师也常常教导我们,爱语是度众生非常重要的方便善巧,《瑜伽师地论》卷46〈菩萨功德品第18〉说:「爱语摄事,于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须菩提因嗔恚习气故,摄受的众生就相对有限;摄受众生要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而诸摄事法中又以爱语为第一,以爱语行布施,以爱语利行,以爱语行同事行等。故今特举须菩提之恶习性因缘为借镜,作为菩萨戒子们的警惕,欲求无上正等正觉,当普摄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并远离嗔恚,方堪称慈悲,才能速得广利众生而早日成佛,成佛的过程中才能少受许多无意义的辛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不妨也是发菩提心啊!这样一来,某甲要达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乃至于说,有把握舍报之后是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事业,他就不只要唸佛;他还要随分要知道三福净业的内涵,随分还要去履行其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等前五度的福业;然后也要去熏习第六度智慧上的知见,包括因果上的知见。这就已经不是说什么都不需要知道,只要一句佛号唸到底,打死都不要放下的这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请问应如何布施饿鬼?如何为其咒愿等?方是如法和圆满?使饿鬼道众生能真正得益并使吾人得到布施之功德。答:佛教不以度化鬼神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人为主要对象;因为鬼神的福德大多不足以证道,人类之中则部份人可以具足见道的福德因缘。至于对鬼神的布施,其实并不需特别的方法,只需依照佛的指示出食,就足够了。至于为受施的鬼神咒愿……等,请依照施食佛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此慢慢地,你就退两步:一步代表你了解你的贪欲之火焰开始消退;另外一步是将这些法,布施给比你更需要的众生,这样真真实实地做到,如此慢慢的你退到最后的一个顺位上去。所以说,不是要你全部舍离世间法。而是说你对于想要取的、有好处的,你要尽量给别人,尽量为众生来考虑,不是和众生来争夺,这样可以让你的愚痴和贪染也随之渐次消灭。因此,如果你心里面产生了一个很细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