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一段佛陀继续这样开示:有智慧的人布施的时候,看见有人来乞求,心里非常欢喜,为什么呢?祂说:就好像家里失火了,财物就要被火烧掉了,可是能够从失火的住宅里面,把财物救出来一样那么欢喜。为何要这样譬喻呢?因为在三界中生死,所受用的财物,它是随着一期生死而消耗殆尽;这个三界的生死就好像火宅一样,这些财物随着生死而消耗殆尽,就没有办法再继续受用。可是为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先来看这一段:佛陀说有智慧的人进行布施,他是为了自己与他人的利益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他人的利益是有哪些呢?下面就告诉我们了。有智慧的人他能够知道,这一切的财物宝物都是无常,都不是坚固不坏的,都不能带到未来世去,随着一世的果报的受用,在生死中就消耗殆尽了,所以他对这个财物,不会因为这个无常的东西而生起悭吝想,因为菩萨所依止的不是无常的法,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智慧者他是不求果报而布施的,这是因为他对于三宝有清净的信力。因为三宝所教导的法,都是要最后成就佛菩提道的法,在佛菩提道的修证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证自心如来。因为有自心如来,所以才能成就三世因果,才能成就一切法;可是自心如来本身,祂是不观察自我,不观察自我存在的,在这种真如无我的情况之下,却仍然在这个三界中,一世一世地出生有情的五蕴身心,而去成就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品施主他就是有智慧的布施者,有智慧的人布施行善,一向是拿自己如法所得的财物来布施。为了破除悭吝的烦恼,他将所喜爱的财物布施出去,有智慧的来通过布施,让受施者得到利益;同时也破除了自己的悭贪,不再被悭与贪所系缚,而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关于这个部分,我们要来为大家略说一下:菩萨是如何在思惟着这些事情,他布施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来让自己得到解脱的功德受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观察世间万法都是生灭迁流无常的,一切荣华富贵以及寿命都难以久保,于是穷尽所有的资财用以布施济众。天帝释看到菩萨这样慷慨布施、慈心济度众生,如此功德勋业崇高伟大,威德厚重而震动十方法界;天帝释害怕这位菩萨将会夺走自己的天主宝座,因此他幻化了一个地狱相,出现在菩萨的面前,并对菩萨说:“行布施济度众生的人,命终之后将堕入太山地狱,经历火汤烧煮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者他就是施主,施主可略分为三品人,佛陀这样告诉我们这三品人的内容是什么,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陀说:【善男子!施主有三,谓下、中、上。不信业果,深着悭悋,恐财有尽;见来求者,生瞋碍想,是名为下。虽信业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心,是名为中。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悋。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致物而用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一种中品施主他是怎样呢?为了消除自己所造作的恶业而布施,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也是属于中品施主的心态。另外中品施主他会选择他布施的对象,是跟他自己的身分地位相等的,所以他要布施给他。另外这个中品施主,他如果身上有很多财物,可是当有人乞求他的时候,他会说他只有一点点东西,他能布施的东西不多;当他身上没有财物的时候,看到有人来乞求,他会马上说:我身上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又为我们开示了一些与布施法有关的知见:【善男子!有人说言:施于塔像,不得寿命、色力、安辩,无受者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信心故,施主信心而行布施,是故应得如是五报。善男子!譬如比丘修集慈心,如是慈心实无受者,而亦获得无量果报。施塔像等,亦应如是得五果报。善男子!如人种谷终不生萝,施于塔像亦复如是,以福田故得种种果。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时世尊为我们开示:布施法之中所施物与未来世相对的果报受用。这里的好色,不可以念作好色,色指的是物质,意思是说殊胜或美好的物品。譬如说,布施给众生上妙的饮食,或者是殊特的工具以及物料等等,未来世感得自己的色身庄严,或者是感得所受用的器世间的殊胜。往昔若有种种差别不同的布施,今世就在正报与依报上,分别感得差别不同的受用。若是往昔以香来布施给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举例而言:假如过去世布施,所得的财物不是如法所得,这个包括说要布施所得的财物,可能是偷盗物、圣遮物、众共物、三宝物,施一人回与多人,施多人回与一人,乃至恼他人而得、诳他人而得、欺他人而得的种种状况;今世得财已,当为王贼水火所侵。何以见得我们今世所受用的财物,有一分或者是多分为王所有?譬如说:自古以来百姓都要向王纳粮或者是缴税,这一点肯定是大家都知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里世尊将布施法分为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有时候布施法又可分为三类,多出一类叫作无畏施,但其实是可以含摄于财施、法施之中的;这个部分等到后面的之中,再来作进一步的说明。布施法的第一种既然叫作法施,当然指的是布施法,世间法的布施部分,包括人天善法,这是使人可以再生而为人、天的法,还有一种是可以使人得以营生的种种世间的工艺技巧等等;进一步说,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无畏施就是施与众生无畏,例如不侵犯众生、不杀害众生,不让众生对我们产生畏惧之心;无畏施能得未来世健康长寿果报,而且众生乐于亲近,因为能够布施无畏给众生的人,心必定是慈悲不起瞋的,等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如弟,故能施无畏。《优婆塞戒经》卷2〈自他庄严品第11〉: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本节主要从放生的观点来谈无畏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中开示:《金刚经》大家都会背,如果有人以一个四句偈为人解说,另外一个人是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珠宝来布施,结果是用四句偈做法布施的人,福德远胜过无量财宝布施的人。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说,遍布一个银河系所有星球的珍宝来布施。谁能准备那么多的金银珠宝?可是这样无量珍宝的布施,还不如四句偈的法布施,想想:法施的功德有多大呢?所以佛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说,布施除了财布施外,还有法布施。财布施唯得财宝报,但佛法的布施,后世却可以得到财物及佛法上的两种回报。菩萨修这二种布施的目的,一是为了要帮助众生远离贪瞋痴所带来的痛苦与烦恼,二是为了让众生因闻而能够调伏心性,将来于佛法上有所实证。法施还可以教导众生如何受戒、出家、修学法道,为破坏众生的邪知邪见而为众生演说,说明真实法与非真实的差异所在,宣说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舍利弗布施给佛一钵饭,而佛陀把这一钵饭布施给狗,请问这两个人谁得的福德比较多呢?答案是:佛陀布施给狗的福德比较大。虽然狗是贫穷田,但是因为佛陀是最上的功德田,所以施主的殊胜会让果报更加殊胜,这就是大福从心生的道理。如《大智度论》卷32〈序品第1〉中云:菩萨摩诃萨知诸法实相无取无舍、无所破坏,行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以大悲心还修福行;福行初门,先行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究竟布施供养一位持戒比丘一碗饭,这功德有多大呢?是不是真的胜过得到四天下那么多的金银财宝呢?请继续看《杂宝藏经》这个阿那律尊者的本生事迹——接续著刚刚的佛典故事,佛陀十大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以自己为证,用宿命通回忆起:九十一劫以前,有一位长者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利咤,次子名为阿利咤,他时常告诫儿子们:高处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往下堕,而拥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老妇人洗澡清净后,尊者又告诉她:你应该要布施。老妇人回答说:尊者!我那么贫穷,身无分文、乃至些许丝毫的完物都没有,即使手中有这个瓶子,也是大长者的,我该怎么布施呢?尊者这时就把自己的钵拿给老妇人,并且说:你拿这个钵去取一些清净的水。于是老妇人就如尊者所教,取了清净的一钵水供养了迦旃延尊者。尊者很慈悲地接受,并且为她祝愿,接著教导她要持斋吃素,最后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未来世得到大富的故事,《杂譬喻经》中的一个故事:在过去居住在王舍城中的人民,大多过著富裕的生活。王舍城里的人,依家产多寡分为九品,这九品各别居住于不同的乡里,彼此是不相互矫错杂居的。其中有个安乐富足的乡里名为一亿里,居住此里的人都拥有一亿以上的家产。当时有一位居士,很向往能住进一亿里内,为了达成目标,他总是拼命工作、勤俭持家,用各种方法存钱。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布施就像在投资一样,是为了修集未来世的福德;布施也像种田播种一样,果报收割是在未来世。现在多布施,未来世就能远离贫穷;就像现在勤俭存钱作有利的投资,晚年就有比较多退休金可用,这是一样的道理。布施的功德无量,是圣士和智者之所行的。而世间就如同失火的屋宅之家,有智慧的人,明白认识到这样的形势状况,在火还没有烧到此处时,就急著把财物搬出去;后来屋宅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故我先说有布施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是布施;有亦布施亦波罗蜜、有非布施非波罗蜜。】(《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施主如果能像前面所说的有智慧的人这样来观察,像佛陀所说的这样来布施,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位施主能够具足修行布施波罗蜜。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讲这一段经义之前,曾经在《优婆塞戒经》卷2当中,讲过四种波罗蜜的差别:第一种是有布施而没有波罗蜜,第二种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