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在布施的时候,有哪些原因会让我们生起了后悔心,而减损了布施的福德呢?我们又该如何生起智慧,能够欢喜的布施,而得到大福德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开示说:【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谘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复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责、二者畏财尽受苦、三者见他施已受诸衰恼。】(《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布施了以后,之所以会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当中开示说:【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本:施于贫穷,以怜愍故;施于怨家,不求报故;施福德人,心喜敬故。】(《优婆塞戒经》卷五)意思是说,一切布施可分为三种根本类别,所有的布施都不离这三种根本类别。这三根本,共有三种对象:就是贫穷者、怨家以及有福德的人。因为对象的不同,也就产生了在布施时三种不同的善念:第一种之所以会布施给贫穷人,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前面几集当中,余正伟老师为大家说明了菩萨在行布施行当中,许许多多因缘果报的道理。接下来,我们今天要说明:法施的内涵、法施的殊胜、以及法施的果报。来让诸位菩萨了解,法施之所以胜于财施的道理。而且法布施的范围很广,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作得到的;所以希望诸位菩萨在财施之余,也都能够随缘随分的去作法布施。关于菩萨应该要行财施、无畏施以及法施等三种布施的道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字面上的意思看来,在家的菩萨要修集福智庄严,是要比出家的菩萨更来得困难,佛世的时候不妨也是这样;因为出家的菩萨能够作胜妙的法布施,那么样来修集福智庄严是很快速的;反观现在的状况,一般的在家菩萨一旦想要学法、修法的时候,就有可能家中的家亲眷属会给予种种的阻碍,所以才说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故。可是,这里世尊所说的对象是在家、出家菩萨,是不是跟我们一般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和大家来谈谈菩萨为什么应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知道菩萨有了福德与智慧庄严的妙用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样的人不能作布施?什么样的人是大施主?佛陀为我们开示说:【若人无慈,不知恩义,不贪圣人所有功德,惜财身命,贪着心重,如是之人不能布施。智者深观一切众生,求财物时不惜身命,既得财物能舍施人,当知是人能舍身命。若人悭悋不能舍财,当知是人亦惜身命;若舍身命求得财物以布施者,当知是人是大施主。】(《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在这里,是教导我们观察:如果有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一小段为我们说明,世尊已经为我们开示了不同的布施因果,所以我们应该尽量简择,以能够得到最好果报的方式以及心态去布施,但是在心中却不需要去贪求果报。因为有智慧的人已经了解,福德果报是如影随形的紧跟着施主,绝对不会无缘无故消失掉,那么又何必在心中牵挂福德果报呢?心中分别计较,就会失去了至诚心,反而使得施心变得更低下,而使得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接着又依布施时,财物、施心以及福田大小,这三种状况的差别不同,分为五种情形来为我们说明未来世产生果报的差别不同。佛陀开示说:【若人共施财物,福田、施心俱等,是二得果无有差别。有财、心俱等,福田胜者得果报胜。有田、心俱下,财物胜者得果则胜。有田、财俱下,施心胜者得果亦胜。有田、财俱胜,施心下者得果不如。】(《优婆塞戒经》卷五)这第一种情形是: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所有的财物太少了,或者觉得想要布施出去的财物不够好,因此心中就感到羞愧,怕人家笑话而不肯拿出来布施。佛陀说:像这样的人,就会增长自己未来世的贫苦。如果说,这种错误的心态一直不改正,那么就会导致自己,未来一世比一世更贫苦,更拿不出钱财来布施,而陷入到恶性循环下去。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有这种不正确的心态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我们要布施以及供养的时候,别忘了多劝一些人来共同成就喔! (原标题:自己布施不如劝人共和合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当中开示说:【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本:施于贫穷,以怜愍故;施于怨家,不求报故;施福德人,心喜敬故。】(《优婆塞戒经》卷五)意思是说,一切布施可分为三种根本类别,所有的布施都不离这三种根本类别。这三根本,共有三种对象:就是贫穷者、怨家以及有福德的人。因为对象的不同,也就产生了在布施时三种不同的善念:第一种之所以会布施给贫穷人,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为什么作法布施,可以得到这么好而又长远的善报呢?世尊接着就作了很详细的说明。世尊说:【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已,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断诸放逸,以是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我们从世尊这一段的开示,就可以了解到:原来世尊祂并不认为,法布施是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专有的权利;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男女居士,只要是证悟了,而且有能力弘传,能够教导其他人对佛法具足信心,教导持戒、布施、多闻,甚至能够使他出生菩提智慧的话,一样都可以作法布施的。这是因为大乘菩萨的法道,和着重出家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和大家来谈谈菩萨为什么应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知道菩萨有了福德与智慧庄严的妙用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现在是在略说布施得福的因果原理。有外道认为:这个种子里面已经先有芽,所以浇水、施肥这些了因,让这个芽长出来。可是佛陀告诉外道:这个芽增长,是因为有这个水、粪,所以说是本无今有的。这个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水、粪的话,这个芽是不会生长的;另外一个道理是说,如果我们在三界中,没有对我们的自我贪爱,以及对于器世间的这些我所贪爱,也没有无明,不会去造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这种情况之下,所以外道不免要怀疑:一切都是无常,那到底有没有布施者、受施者、受果报者呢?所以在经典中,就有这样的一个佛陀与外道的对话过程,佛陀怎样来教导外道?外道又怎么样来质疑这个布施的果报呢?我们来看《优婆塞戒经》这一段:【善男子!若有说言:施主、受者及受乐者,皆是五阴,如是五阴即是无常。舍、施五阴,谁于彼受?虽无受者,善果不灭,是故无有施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五我们先看这一段:就有看见很有钱的人,他对于自己的钱财很爱惜,舍不得拿出来用,舍不得布施给别人;也看到很贫穷的人,可是他却能够布施。那这个人就心里面起这样的疑心说:假如说真正有这种布施能够得这个福报的话,这一位这么贪悭的人,不应该富有;因为这个贪悭的人,他每一世每一世都在熏习这种贪悭的法,这么久以来,他不可能布施;他没有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到这里我们要来略说一下布施得福之因果原理。菩萨修行菩萨道,最重要的是要成就佛道;成就佛道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证般若;实证般若的基础,就是一定要开悟,找到自己的自心如来;找到自己的自心如来以后,才能够生起般若智慧。生起般若智慧,以自己所证的般若智慧,来看待施主、受施者乃至未来世受快乐的果报者,都是无常、缘起性空的五阴。而能够出生五阴的第八识实相心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难道菩萨在世间行布施,应该要求世间乐吗?佛陀这样子告诉我们:【智者当观生死无边,受乐亦尔。是故应为断生死施,不求受乐。复作是观:虽复富有四天下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告诉菩萨们说:不应该求在生死中,来受用这些布施的福。布施的福在生死中受乐会用尽的,因为生死无边;生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这个阿罗汉,虽然他是证得解脱果了,可是他有时可能就是很难得到房舍来安单,很难得到衣服、饮食、卧具、病药;这种因缘都是因为这位这一世修得阿罗汉果的人,在过去世没有修布施的因缘;因为没有修布施,所以在这一世要得到的福就很缺乏;因此会有这种阿罗汉托空钵的情形出现,也不是没有原由的。虽然说阿罗汉已经是四事人天应供了,可是他自己过去世没有修布施,所以会有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