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夫婿以那时遮阻妻子修行布施的缘故,恒常贫穷;由于后来还是听妻子劝告的缘故,今世要依靠这位妻子,才能得享大富贵;当他若是没有了这位妻子时,以后还得遭受贫贱的果报。善恶业种子追随一切人,从来未曾违背或错乱过!」国王听完佛陀的解说以后,深深通达身口意行的业报可畏,不敢再骄矜待人、自我夸大,由衷的深信佛语,对于因果报应有所了悟,欢喜的离去!注一:八难谓见佛 admin

2018-08-13

无畏施就是施与众生无畏,例如不侵犯众生、不杀害众生,不让众生对我们产生畏惧之心;无畏施能得未来世健康长寿果报,而且众生乐于亲近,因为能够布施无畏给众生的人,心必定是慈悲不起瞋的,等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如弟,故能施无畏。《优婆塞戒经》卷2〈自他庄严品第11〉: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本节主要从放生的 admin

2018-08-13

除了前面提到的“随喜赞叹”与“不损财物得大果报”的布施,还有一种布施也是不损财物,更可以获得“财”与“法”二种广大的异熟果报,那就是法布施。《优婆塞戒经》卷2〈自他庄严品第11〉:【无量世中常乐说法,以是因缘多饶财宝。】《优婆塞戒经》卷4〈杂品第19〉中云: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 admin

2018-08-13

上一节我们说到布施的对象,也就是“福田殊胜”果报就殊胜的道理;而这一节我们要从“施主的殊胜”来说大福从心生。也就是说,菩萨因为开悟明心证得法界实相后不落两边而行于中道,并且以大悲心来修福布施;菩萨作这样的布施,虽然所布施的物品与他人相同,但是福德却会随著菩萨心的优劣而不同。譬如,舍利弗布施给佛一钵饭,而佛陀把这一钵饭布施给狗,请 admin

2018-08-13

也就是,自己的身口意行能够远离杀业的功能,不仅自己不作杀生杀业的行为;同时也要劝止他人,也不作杀生杀业的行为;乃至要赞叹不杀的善净行为;若是偶尔看到有人有杀业的事情发生,自己的心中乃是不生欢喜之心;如果遇到有人将被他人杀害,自己能够方便去救护,免于、离开被杀难的机会,并且能够帮助去赦免对方杀害的行为;如果遇到对于死亡有恐怖的人,自己能够安慰对方的心 admin

2018-08-10

但大多数人所学的只是世间的善法,虽然努力布施护持,为道场付出心力、时间来当义工,还去救济贫苦、关怀弱势的慈济大众的事,但这一些只能说还是世间善法。比较进一步接近真正学佛的情况,则是有人会参加定期念佛,或者禅坐共修。但绝大多数的人从未思惟,也从来不会提出疑问来:“为什么要念佛?为什么要打坐?这些与学佛有何相干?要一直念佛到什么时候啊?”甚至大多数的人 三摩地

2018-08-10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执着行善和功德,也是一种贪欲;不执着不等于不做,因为菩萨随心而为,凡夫随欲而行。七、放下与大德法师结缘的“资本”。大德的智慧和成就,并不代表你自己的境界。光环是老师的,就算你借光沾了老师的名,如果自己不认真修行,仍是自欺欺人;有善知识说明你少走了弯路,学正法说明你因缘成熟,但这不是鄙视众生厌恶他人的资本,跟佛菩 三摩地

2018-08-09

”这是说学人还没有进入内门修学六度之前,得要藉由在外门修学布施等五度的福德,作为从六住位进入七住位的一个资粮。换句话说,悟后修又是不一样的情况,而修学前五度的一一度,每一度的福业,都有它的不同差别,所以才说在五度之中都要修学。现在就简单来说一说,修学这五度所得的福业的差异;布施法中有财施、法施两种,财施所得的果报,仍旧是世间的财物,某甲过去世 admin

2018-08-09

布施不一定需要财物,法施、无畏施都是布施;若无法可施,布施无畏也是很殊胜的布施。令人不生恐怖畏惧就是无畏施,布施慈悲柔软语即是无畏施,于众生不生嫌恶之心亦是无畏施。多看他人的优点,任何人都可以轻易赚到随喜赞叹的福德,又不用花本钱,何乐而不为。众生都喜乐被别人称赞,当有人修福时,我们见了也能随喜赞叹,对方听了欢喜;也显示自己没有嫉妒心,增加了心性上面 admin

2018-08-09

佛门中常常有这样的在家弟子:克扣父母的供养而去外面布施,这是假名布施,后面佛会说到。真修布施的人,应当克扣自己的享受来布施,对父母的供养绝对不该减少。学佛之后,对父母应当更懂得恭敬礼拜、赞叹尊重;可是有些人学佛十几年了,我看是没有学进去:因为父母来了,他并不恭敬;公公、婆婆来了,也不恭敬奉侍;泰山、丈母娘来了,也不恭敬探问,全都不看在眼里,当然更不 admin

2018-08-09

”〗讲记《优婆塞戒经》主要为在家菩萨说的,所以在布施的因果、原理与方法上有很多说明,很注重布施的原理与果报。既然细谈布施的因与果,就一定会谈到法供养;这在供养三宝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供佛与念佛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接下来说供养法。什么叫作供养法?佛开示说:供养十二部经就是供养法。供养十二部经又是什么意思呢?有两种供养:有愚人的供养法及智者的供 admin

2018-08-09

永不退转应该具足四法:第一、受大苦时始终不舍离如法之行;第二、得大自在时,还能常修忍辱之法;第三、虽身处贫穷时,还能常乐于布施;第四、盛壮之年常乐于出家。-------佛法中所说的“不退转”,当然指的是佛菩提道的不退转;那么,这是有着哪一些的层次呢?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有着不同的心性差别:有的有情反复熏习了邪知邪见,主张无有佛法僧三宝等,所以想要靠 admin

2018-08-08

而在一切的布施当中无畏施是最为第一的,因此持守了五戒,也就称为是五大施。而且持五戒的人,可以不再入三恶道受长劫的恶报;另外,每受一戒又有五位善神来守护,所以说持五戒的功德非常的大。我们前面提到,菩萨之前在修学人天善法的时候,就已经修学了五戒十善。那么,为什么归依三宝之后还要再受五戒呢?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有解释说:归依三宝之后再受五戒的话,因为是 admin

2018-08-07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当六住位的菩萨,在前五住位已经修学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波罗蜜之后,进入到六住位,主修般若波罗蜜,再加上蕴处界的观行之后,当因缘成熟忽然之间一念相应,找到自心如来第八识真如实相,所以正观现在前;再加上诸佛菩萨以及善知识的护念加持之下,能够如实地转依真实心,这时就能够升进到第七住位;因为是亲 admin

2018-08-07

当愿心能够成就之后,就自然能够发起菩提心,成为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并且进入初住位,开始乐于行布施等菩萨行。例如,世尊在《菩萨善戒经》中说:“初发菩提心时,名发心发愿;为利众生生人天故,名有发愿;为众生故修无量心,名行发愿;修集一切菩萨善法,名善发愿;不惜身命护持正法,名大发愿……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大发愿 admin

2018-08-07

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候,熏习般若中观以及断我见的加行;七住位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如来藏;八住位要在一切法上现观般若中道,渐渐消除性障;十住位要眼见佛性,成就世界如幻观。初行位到十行位,要在内门广行六度万行,并且成就蕴处界犹如阳焰的现观。初回向位到十回向位,要熏习道种智、修除性障,并且要成就菩萨道 admin

2018-08-07

佛法内容是什么?一般人的了解就是:打坐、参禅、念佛、法会诵经、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断烦恼或只是布施……等等。但是佛法就只有这些吗?为什么我们学了一世就只知道这些?为什么我们参禅十几年还是读不懂公案、读不懂经典?二乘声闻、缘觉都已断了见、思惑烦恼,证得了二乘菩提,成为二乘圣人了,为什么还不是大乘法中的开悟圣者?虽不是凡夫了,为何还 admin

2018-08-07

所以,世尊方便施设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是为了逐步引导众生来乐于布施,培植基本的福德,去除贫困、增长资财;并且学习与众生结善缘,种下菩萨悲心的种子。并且要持守五戒十善,去除恶业的障碍,累积修学佛道的资粮。因为无论是想要解脱,证得声闻果或缘觉果,还是菩萨的佛果,都是要修十善业的,所以说十善业道也是修学三乘佛法的基础。例如,佛陀在《十善业道经》中说:&l admin

2018-08-07

 ************三归依的好处? 三归依的福德是无量的,佛陀在经典上说:布施无量无数珍宝的福德,不如受持三归依的福德,也就是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的福德是无量无边不可计算的。5注5《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为阿那邠邸长者说:‘过去久远,有梵志名毗罗摩,饶财多宝。若布施时,用八万四千金鉢盛满碎银,八万四千银鉢盛满碎金,复以八万四 admin

2018-08-06

常听到佛门中人说:“布施给出家人就是在培植福德,去做就对了。”像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今天刚好借着这个机会来说明。到底什么样的布施才是正确的布施?这个主题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布施的定义是什么?第二个部分:所布施的对象为何?第三个部分:布施有何果报?首先谈第一个部分:布施的定义是什么?所谓的布施,就是将自己所拥有的施与他人,让他人可以 admin

2018-08-05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