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无量寿经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遂。大集经法悟比丘,二万年中,常修念佛,无有睡眠。不生贪嗔等,不念亲属衣食资身之具。弥陀经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净土忏愿仪若坐若行,皆勿散乱。不得弹指顷念世五欲,及接对外人,语论戏笑。亦不得托言延缓,放逸睡眠。当于瞬息俯仰,系念不断。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 admin

2018-07-23

达彼佛国,师从戒贤,寿德俱高,相期久焉。遂学瑜伽,一十四年,法义既精,能破诸难。名满天竺,不期而然,君民共护,法幢高悬。无遮大会,一众塞言,般若鞠多,三请不现。乘彼香象,璎珞庄严,宇内咸尊,第一义天。道成西域,还思东土,群迷陷溺,众生多苦。不受诸请,遂返故都,又历艰难,得见唐主。太宗唐王,欲以为相,师复固辞,志非安邦。但得僧房,翻译经藏,夙愿所在, 三摩地

2018-07-23

此刻,什么接受不接受,什么懂与不懂,只希望那几只悲壮舍寿的鱼儿能有个好去处。将来早些具足法缘,跟我结为同修道友,才是当下最最要紧的事儿。回过神来,看着妈妈,亦如是至心发愿。或许真的没有人能懂得水瓶座的世界,或许日后仍要对外屏蔽自我疗伤。可是那又怎样?总会有一个有缘的生命悄悄打破你的屏障,提醒你无量劫以来的初心,让你满血复活,继续上路。叹路途遥远,但 三摩地

2018-07-23

二乘决定不回心的无学圣人,舍寿则必永住无余涅槃,永不受生于三界中。诸佛则是灭尽三界分段生死无明已,进断藏识中一切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并断尽所知障之一切无明随眠,故其第八识中种子流注变易已灭,永不变易,名为已断变易生死;如是已证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而不住无余涅槃境界中,复已断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依入初地时所发十无尽愿度化有情而永无休止,不入涅槃亦不住 三摩地

2018-07-23

天上寿尽失欲忧苦。地狱之中。火烧汤煮。斧锯刀戟。灰河剑树。一日之中丧身难计。痛彻心髓不可具陈。饿鬼之中。百毒钻躯。畜生中苦。身供众口。负重食草。苦亦难数。空荷众苦。唐失身命。未曾善心为于法也。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为色香味触因缘故。从昔无数无量劫来常受苦恼。一一众生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所饮乳汁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多四海水。父母兄弟妻子眷 三摩地

2018-07-23

世间法之中,若是父母、师长看到自己的子女、学生在生活上都能够渐渐的自足安乐,或者是学有所成,都会感到非常的高兴!菩萨更是过于此,因为看到被利乐的有情渐渐能够离开被五欲的束缚,也慢慢生起了智慧,能够于此世、来世都得安乐乃至无上正等菩提,当然心中的快乐更是不可言喻的!你或许会问:那这个时候还有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的!这个时候菩萨虽然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往世爱乐杀生造短命业的人,这一世就不可能享长寿;往世乐于救护众生造长命业的人,这一世将享长寿之果报。甚至于异熟果以外的依报,也是由如来藏的七种性自性而现行,让有情随业受其可爱或不可爱之依报。因此,法界中绝对不会有因果错乱或因果倒置的现象发生,一切有情都是自作自受、自受自作啊!以上所说,不管是异熟果报之正报,或是依报之随业受报,都是由个人之如来藏,依其所执持 三摩地

2018-07-23

除非是为了维护个人错误的开悟身分,转而毁谤真正开悟的人,或者毁谤如来藏了义正法,那就难以善了啰!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公开的忏悔谤法、谤贤圣的过失,并且尽形寿护持正法。公开宣示:尽未来际都要努力护持正法,永不再造毁谤正法以及贤圣的业。才有可能消除地狱重罪,同时必须每天在佛前殷重忏悔,努力护持正法。如是日日忏悔而见好相时,才能灭罪 三摩地

2018-07-23

如是尽力行已,然后始能无愧于心,然后始能舍寿时坦然面对世尊,岂以贪生畏死之心而可自居菩萨位?岂以乡愿之行而可自言菩萨行?岂以和稀泥之不直心而可谓为菩萨心?岂以坐视无辜众生被表相大师误导而故作人情者可以将来坦然面圣?无是理也!是知彼诸和稀泥、作人情者,以及要求余停止破邪显正之法师与居士等人,皆非真正之菩萨。今时诸方师悉皆不从法义而作辨正,皆由世俗之法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发菩提心品第二>善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增长寿命,二者增长财物。复有二事: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姓,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作诸善业,二者作已不失。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 三摩地

2018-07-23

其次在《观无量寿佛经》中,有一段释迦世尊开示的说,观想阿弥陀佛身相光明成就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从这一段可知,所谓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并不是看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而是说明心眼开明,就是开悟的人所亲证的境界。这个观想修成的时候,必能一念相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求医病而得到痊癒的,或所求如意的,那是顺度;求寿反而夭折,或所求不顺遂的,那么是属于逆度;感得佛菩萨为你现身说法或者救拔的,是显度;因为祈求而感得人事聚合、机缘相助的,则是叫作隐度。这是为了要以各种的摄受方便,逐渐安置众生于佛法当中,乃至令其善根逐渐成熟,最后能够得到究竟解脱,所以会有这许多的不同。或许有人会怀疑:佛菩萨为什么要用逆境来度人呢?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3说:“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这就是邪淫的果报。(2)您所谓的口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当他来人间受生的时候,一定表现出非常的慈悲、非常的慈祥、非常的清廉、非常的有威仪、又有长寿相;然后再加上持戒非常的清净,你想要跟他巴结,他却不让你巴结,让你觉得他很清净、很清高的。但是在弘法上面,他却一定要跟你讲错,让你走错路头。你如果走错了路头,那你就永远在欲界天魔所掌控的欲界范围之内,这就是他的目的。所以魔所示现出来的模样,都是随和的、委婉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因为有情众生的根本,都同样是不生灭性的如来藏,除非是已经能够实证无余涅槃的阿罗汉,才能够在死后不再出生;至于其他的有情众生,则都无法在今生舍寿的时候,就完全结束,都还是会继续不断地在三界六道当中出生。当然造善业重的,就会往生到人天善道之中;而造恶业重的,就会往生到三恶道去受苦果。而如来藏的异熟性,会依着福田、施心,以及财物的差别不同,而使得果报 三摩地

2018-07-23

那些长寿而没有疾病,身体强壮的人,是因为持戒律之故。长得端正白净,容光焕发,身手柔软,吐气芬芳,人见人爱,令人观看不厌的人,是修忍辱的结果。喜欢精进修行,不懈怠,乐于培植福德的人,是从精进中来的。个性安详不急躁,言语行为都很审慎的人,是修禅定的结果。有人有才干,明白事理,通达了解幽深之法,能够把微妙的义理讲得很顺畅,让愚笨或者初学的人都能听得懂;别 三摩地

2018-07-23

再者,因为古大德观察因缘,用某一个法门来摄受众生,而学人看到大德的证量是这么样深广,因而建立宗派;可是当大德舍寿之后,往往后继乏人,所以法便式微,很少有能够像古德一样证量这么深的人,譬如说法相唯识宗。再者,古德也可能认为说某一个法门是很殊胜的,所以他一直努力去修学,可是往往自己却不知道说修学的标的为何,可是因此宗派却也建立下来。有善知识说,应当依照 三摩地

2018-07-23

成爲鬼神眷属以后要干什么呢?那只有两条路:在还没有捨寿前,第一条路就是当乩童;第二条路就是奉鬼神之命,而爲衆生办事,干预因果。这样的人他也会坐在法座上,不过他却不是佛教道场的法座,而是神道教、鬼神教的这些道场的法座,然后爲衆生办事,干预因果。如果大家想要学好、学好佛法的话,其实是不应该祈求跟鬼神魔亲近的;有鬼神魔接近的时候,也应该要远离。也不要心里 三摩地

2018-07-23

纵使天寿十分的长久,也终究是有享受完的一天,而将会再次下堕欲界来受苦,没有远离三界轮迴的大患。因此,只有能得到出离三界的法要,才是最为尊上的目标。如果这位众生的善根深厚,心性很柔和、洁净,听了这些清净而远离杂染的法道都能够欢喜接受的话,佛陀就会说,这个人的心性很清净,就好像是一匹白布一般,可以很容易就染上美丽的颜色。佛陀在这个时候,才会接着为他说明 三摩地

2018-07-23

何等为十?所谓:以音声作佛事,为成熟众生故;以色形作佛事,为调伏众生故;以忆念作佛事,为清净众生故;以震动世界作佛事,为令众生离恶趣故;以方便觉悟作佛事,为令众生不失念故;以梦中现相作佛事,为令众生恒正念故;以放大光明作佛事,为普摄取诸众生故;以修菩萨行作佛事,为令众生住胜愿故;以成正等觉作佛事,为令众生知幻法故;以转妙作佛事,为众说法不失时故;以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