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由于二乘定性无学只能以解脱道度化众生,而且唯于舍寿前随缘度众,舍寿时必入无余涅槃,十八界俱灭故,穷未来际不再受生,故不能尽未来际度化众生成就佛道;而且其化度之众生能出三界者数量亦极有限,以法小及所度众生少故,因此说为小乘菩提而不名大乘菩提。大乘菩萨若得证悟,不论悟后是否已证有余涅槃,皆必依于大悲心而发起世世受生之大愿,永不入无余涅槃,不惟世世自度, | admin 2020-02-18 |
|
故说有智者若欲究竟离苦,就应当舍离一切受;而想要舍离一切受者,就应当舍离六想身——离见闻觉知性;要舍离见闻觉知性,则必须灭除六识身;想要永灭六识身者,则必须要灭尽意识、意根的我见与我执;唯有灭尽意根处处作主的心性,我执方能断尽,我执断尽之后,才能于舍寿后不再受生于三界,意根因此永远不再现起而入无余涅槃;所以无余涅槃中绝对没有五阴十八界等任 | admin 2020-02-18 |
|
解脱道所证涅槃有二,所谓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要能灭尽对五阴十八界之执著,方能证得有余依涅槃,方能于舍寿时灭尽五阴十八界而入无余依涅槃;若有一阴一界未能灭尽者,即不得入无余依涅槃。若执取五阴十八界中任何一法为常住不坏者,皆是未断我见之人,皆是未见道之凡夫,尚且不是断三缚结的初果人,何况能是证得有余依涅槃的阿罗汉?何况能灭尽五阴十八界而进入无余依涅 | admin 2020-02-18 |
|
了解了这个道理并且加以实际观察思惟之后,就能确实了知识阴六识都是依他而起的虚妄法,是会间断、会坏灭的无常之法,只要能确认这个事实,并且对于根、尘、识诸法虚妄的真相能心得决定而安住,我见就断除了;我见若断,疑见及戒禁取见随之即断,这时三缚结俱断,您就是解脱道中的初果人了!如果您具有想要救度众生的悲心,不想断尽我执而于舍寿时入无余涅槃,愿意生生世世在人 | admin 2020-02-18 |
|
而阿含中由于寿、暖与识三法的存在,使得众生性命得以存在,这个识当然是指第八识如来藏自心如来。因为当这个识在无病而正常的情况下离开时,寿命就终了,暖触也跟著灭失,识阴六识就全部灭除了。必须等到不属于识阴所摄的这个第八识出生了中阴身以后,才会再有识阴六识在中阴身生起,所以这个本识当然不是指识阴中的意识。这部经中所说的如来,也不是指称以五阴示现的如来,而 | admin 2020-02-18 |
|
我们来说无漏的有为法,无漏的有为法有哪些呢?譬如说,声闻法当中的阿罗汉,在他们还没有舍寿入灭之前,他们的五阴十八界在人间种种的行为,有为法,这些都是无漏的有为法。又例如地上菩萨在人间行菩萨道,一样是显现出这些无漏的有为法。而佛地也有无漏的有为法,譬如说,佛为了众生的缘熟而感应示现成佛,投胎到人间来示现成佛,应化在人间的时候,既有五蕴十八界出现在人间 | admin 2020-02-18 |
|
」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不少亦不过于八识(除残障人士),然前六识为生灭而不能常住之缘起性空法,第七识则为诸阿罗汉舍寿时所必灭除之意根,皆是可灭之法;唯独第八识如来藏心体是常住法,亦是出生五色根、意根、六尘、六识之心体,再借六根、六尘、六识辗转出生了万法;推寻五阴与万法之根源,实即第八识如来藏,故说第八识才是法界万法之实相心体。《华严经》又说:证得 | admin 2020-02-18 |
|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若否定如来藏,以六识论外道见,则完全无法解释涅槃和禅定境界之四禅八定丶无想定丶非想非非想定丶灭尽定之 | admin 2020-02-18 |
|
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远不再在三界中出现。由此 | admin 2020-02-18 |
|
因为这样的缘故,声闻透过佛语开示,以及缘觉观察蕴处界之外真实有一个本际存在——也就是佛所说的真心,所以二乘人知道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因而断除三缚结成为初果乃至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而菩萨则透过参禅的方式,于一念相应慧亲证一切 | admin 2020-02-18 |
|
然而要将种种苦聚集的原因消灭,一定要有方法才能成就,所以声闻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也就不见了,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像这样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种种苦聚集消灭方法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道圣谛。从这里可以了知:一者、声闻是透过佛语开示,去观察蕴处界虚妄,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 | admin 2020-02-18 |
|
也就是菩萨有初禅遍身发的定力,成为最顶级的三果人,使得自己的性障永伏如阿罗汉;这时,菩萨于舍寿时可以取证无余涅槃,未舍寿前可以证有余涅槃,这也是菩萨所证的第二种、第三种涅槃。也就是说,最利根的菩萨于十回向位快满心的时候,可以成就慧解脱阿罗汉的证境,于舍寿后可以取证无余涅槃,未舍寿前可以取证有余涅槃,分别亲证菩萨四种涅槃当中第二种及第三种涅槃;可是菩 | admin 2020-02-18 |
|
如果只是把我所(财、色、名、食、睡、权力、健康、长寿......)的烦恼断了,都不贪著了,也只是外道法中的圣人,如同外教的德蕾沙修女一般,只是断我所烦恼而已,我见烦恼还是没有断,不但证不了初果,尚且不是二乘菩提道中的凡夫,只是一般的无明烦恼外道众生,仍然要在三界中不停地轮转生死。如果是单把我所烦恼、我见、我执烦恼断了,但是不能明心,就如阿罗汉一样,还是不 | admin 2020-02-18 |
|
解脱道修行人把自己的我见、我执断除掉而说已证得这个涅槃叫作有余依涅槃,这是因为四果阿罗汉在活着还没有舍寿之前,都还有余苦----也就是他自己色身的冷热、痛痒、疾病、饥饿等痛苦,作为此世所余下来的依报,所以就称为有余依涅槃。在阿罗汉舍寿的时候,如果他是定性声闻人,他就会把自己的第六识意识和第七识意根灭掉,永远不再出现任何的我;这样他完全灭掉了前七转识,剩 | admin 2020-02-18 |
|
当有情众生舍寿的时候,就会促使阿赖耶识产生一个中阴身出来,所以上一世的肉身死了,意识不再能借着上一世的身体而现起的时候,意根和意识就会借着阿赖耶识移转到中阴身上。中阴身的意识不像这一个有情上一世的意识那么灵光,因为中阴身是一些微细的物质;中阴身的大脑,不如有情上一世的大脑是由粗重而完整的物质所构成,因此藉由中阴身所现起的意识,功能就不如有情上一世的 | admin 2020-02-18 |
|
首先建立正确的观念寿暖识三,说为命根,再进一步由寿、暖、识三法中之识,说这个识就是如来藏本识,这样修习阿含解脱道时,才不会唐捐其功。什么叫作寿、暖与识呢?《中阿含经》卷58说:【复问曰:贤圣!有几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法乐比丘尼答曰:有三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无情。云何为三?一者寿,二者暖,三者识;是谓三法,生身死已,身弃冢间,如木 | admin 2020-02-18 |
|
当有情众生舍寿的时候,就会促使阿赖耶识产生一个中阴身出来,所以上一世的肉身死了,意识不再能借著上一世的身体而现起的时候,意根和意识就会借著阿赖耶识移转到中阴身上。中阴身的意识不像这一个有情上一世的意识那么灵光,因为中阴身是一些微细的物质;中阴身的大脑,不如有情上一世的大脑是由粗重而完整的物质所构成,因此藉由中阴身所现起的意识,功能就不如有情上一世的 | admin 2020-02-18 |
|
也许有人要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观想念佛,是观想成佛吗?不是!《观经》所讲的观想念佛,只是一个工具,并不是以所观想的影像作为真实佛身,而是以亲证自性弥陀,也就是以实证第八识如来藏为目标。《观经》十六观中,前十三观所说,目的是要导向明心见性;后三观是讲三辈九品,目的是要帮助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听阿弥陀佛宣说正法。也就是说,《观经》的观想 | admin 2020-02-18 |
|
因为相信佛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因此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因而成就三法印当中的涅槃寂静的道理;由于灭除五蕴的缘故,永远不再有五阴炽盛苦出现。缘觉则透过十因缘、十二因缘观察,证得初果乃至证得四果的阿罗汉。由于是自己智慧观察的结果,知道无余涅槃还有本际存在,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 | admin 2020-02-18 |
|
什么叫作异阴相续呢?异阴相续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五阴身、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当你这一世寿命尽的时候,你五阴一定会灭掉的。所以你五阴灭了以后,但是为什么你会再出生未来世的一个五阴身?这个未来世的五阴身就是依着你的业种受生的业种未断,那受生的业种未断是储存在什么地方?是储存在如来藏里面。那你如来藏还有你这些业种,都是无形无相的,乃至于你的意根触动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