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三、不淫(在家人不邪淫)乃至非人。四、不妄语,乃至非人。五、不说出家、在家菩萨罪过。六、不酤酒。七、不自赞毁他。八、不悭。九、不瞋,乃至非人。十、不谤三宝。若破十戒不可悔过,入波罗夷。十劫中,一日受罪八万四千,灭八万四千生故不可破。是故佛子初发心住,乃至二住、三贤、十地,一切皆失。是故此戒是一切佛、一切菩萨行之根本。若一切佛、一切菩萨不由此十戒法门 三摩地

2018-07-23

上面这一段明白跟我们说明:已经受过菩萨戒的夫妇、六亲可以互为师授;不论已经证悟或没有证悟,也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可以传菩萨戒,不一定要现出家相才能传菩萨戒。《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弥勒菩萨开示云: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利;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先礼双足,如是请言:‘我今欲于善男子所,或长老所,或大德所,祈受 三摩地

2018-07-23

这位童女既非比丘尼,也非丘,却是出家而示现在家人的身相,佛陀住世时就已率领五百比丘人间弘法度众,智慧当然是相当高的;若不是菩萨,是不可能具备这种智慧的。她因为已证本识如来藏故,所以能对治断见外道对阿含解脱道的质疑及问难,也因此而成为五百比丘的上师,一生追随她学法及弘法而于人间;由此可见这五百比丘,当然也是以菩萨戒为正戒而以声闻戒为别解脱戒,所以他们 三摩地

2018-07-23

依照大乘出家人所受声闻戒及菩萨戒的规定,是五年学戒,所以满五年以后就不必半月、半月诵戒了;只有未满五年的新学菩萨,才需要每半月聚集共同诵一次戒。这是在受戒以后,尚未习惯戒律约束的人,才需要每半月诵一次戒,长期提醒自己不要犯了戒。久学菩萨是不需要这样半月半月诵戒的。已经证悟的人,应该算是久学菩萨了。但是真悟者是否可以算是久学菩萨而不必半月诵戒?同修会 三摩地

2018-07-23

俱足众戒: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五戒及菩萨戒。五戒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切戒之基础,所谓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后一种称为遮戒。性戒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之重戒。五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五常相关,五常是人间的根本,所谓仁、义、礼、智、信 三摩地

2018-07-23

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但解法师语,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嗔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黎。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否?’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授戒。若有犯十重戒者,教忏悔:在佛 三摩地

2018-07-23

上面这一段明白跟我们说明:已经受过菩萨戒的夫妇、六亲可以互为师授;不论已经证悟或没有证悟,也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可以传菩萨戒,不一定要现出家相才能传菩萨戒。《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弥勒菩萨开示云: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利;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先礼双足,如是请言:‘我今欲于善男子所,或长老所,或大德所,祈受 三摩地

2018-07-23

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但解法師語,有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菩薩法師以惡心、嗔心而不即與授一切眾生戒者,犯輕垢罪。」41、不解經律,為名聞利養,詐現已解(攝屬重戒4)為名利故,不解經律,詐現已解,自欺欺人,犯輕垢罪「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時,菩薩與他人作教誡法師者,見欲受戒人,應教請二師:和尚、阿闍梨。二師應問言:『汝有 三摩地

2018-07-23

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但解法師語,有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菩薩法師以惡心、嗔心而不即與授一切眾生戒者,犯輕垢罪。」41、不解經律,為名聞利養,詐現已解(攝屬重戒4)為名利故,不解經律,詐現已解,自欺欺人,犯輕垢罪「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時,菩薩與他人作教誡法師者,見欲受戒人,應教請二師:和尚、阿闍梨。二師應問言:『汝有 三摩地

2018-07-23

出家戒以求取解脱果为主,又因其已厕身三宝之列,不礼不依在家人。在家出家佛子若有菩萨根性者,不欲独善其身而取涅槃,能发菩萨清净大愿,尽未来际自度度他,乃至成佛亦不舍大愿者,佛为建立别解脱戒:菩萨戒。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菩萨戒者,是则名为出家菩萨。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 三摩地

2018-07-23

这位童女既非比丘尼,也非丘,却是出家而示现在家人的身相,佛陀住世时就已率领五百比丘人间弘法度众,智慧当然是相当高的;若不是菩萨,是不可能具备这种智慧的。她因为已证本识如来藏故,所以能对治断见外道对阿含解脱道的质疑及问难,也因此而成为五百比丘的上师,一生追随她学法及弘法而于人间;由此可见这五百比丘,当然也是以菩萨戒为正戒而以声闻戒为别解脱戒,所以他们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这优婆塞戒所讲的戒律都是在家人的事,和我们出家人无关。’这个说法也不对,因为我如果一样受持优婆塞戒的戒法,一样可以使我清净口业,为什么我不受持呢?能清净口业,解脱道就容易修,佛菩提道也容易修,所以出家人虽然不必正受优婆塞戒法,但又何妨同时受持呢?(原标题:善戒一定要有五种方便)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别解脱戒,当然不是宗喀巴讲的别解脱戒;宗喀巴另外施设,把别解脱戒的名称套上他们的无上瑜伽双身法,说他们的双身法金刚戒叫作别解脱戒•;那都是胡扯,我们暂时不辨正它•所谓的别解脱戒,是依出家人的声闻法为中心,而说正统的出家戒之外另有能得解脱的戒法,名为别解脱戒,也就是菩萨戒。依出家声闻人为中心而言,正统的解脱戒只有人间的出家人才有,菩萨戒不 三摩地

2018-07-23

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但解法师语,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嗔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黎。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否?』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若有犯十重戒者,教忏悔:在佛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俱足众戒: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五戒及菩萨戒。五戒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切戒之基础,所谓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后一种称为遮戒。性戒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之重戒。五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五常相关,五常是人间的根本,所谓仁、义、礼、 三摩地

2018-07-23

又例如有人以佛法破坏佛法,以外道法取代佛法,这些都是严重破法的行为;不论作这行为的人是僧宝或是在家人(现在家相的胜义菩萨僧与现出家相的胜义菩萨僧,都同样是入地的真正佛子,绝不会有这种事。不回心大乘的声闻阿罗汉仍非真正的佛子,未证无生法忍的缘故),都是严重犯戒的破法人,不但不应覆藏他们的过失,而且还要在他们一直都不肯改正的时候,起而公开举证破斥;这样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当下应允,并说:来得好啊!比丘!须菩提当下粗重烦恼落谢,法衣着身,成为修学解脱道的出家人;须菩提又继续精进不懈地修习,终于证得阿罗汉果,并具三明六通及成就八解脱的俱解脱大阿罗汉,解脱道成办,已能出离三界的系缚,并为诸天世人皆应恭敬供养的无学圣人。这时众比丘们看见了须菩提来求道的过程是如此殊胜奇异,又看见他很容易生气的情形,均感到不解和疑惑,就禀 三摩地

2018-07-23

小乘法不能称为佛法有些人就会认为说,佛教,事实上它的弘传是以出家人为主的,结果现在有很多在家人来弘传,那就有一点所谓的,僧俗颠倒的问题。颠倒僧俗的问题,他认为说在家人就是俗人,出家人就是僧宝,如果这样子,俗人跟僧宝颠倒了、混淆了,那这样传统的佛教能够维持下去吗?乃至会说现在很多白衣说法,很多居士在说法,这样子不是颠倒吗?其实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观念, 三摩地

2018-07-23

不说世俗人,说出家人好了:有的人出家后不必去外面托钵,道粮无缺,要什么就有什么;可是有的人要很辛苦去托钵,一天下来可能大概就只够三、四天的道粮;三、四天过了,他又要来托钵了!这就是往世所修的福德不够。有的人在世间法上的福德很足够,但是当他想要修学了义究竟正法时,种种障碍就出现了。他在正法当中也不能净命而活,得要想出很多种办法,才能够继续安住下来;所 admin

2018-07-23

 譬如佛陀会开示《分别善恶报应经》,是有这么一个因缘:有一天,佛陀到舍卫城去托钵的时候,走到一位名叫作输迦的长者的家里,那时候输迦长者刚好有事出去了,他家里养了一只狗,输迦长者对它像是家人一样地宠爱,每天都供给它非常美味的食物。佛陀到他家门口的时候,狗儿正在门口吃着食物,当它看到佛陀走过来,就对着佛陀大声地狂吠,佛陀怜悯地对狗儿说道:“狗 admin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