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可是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并不是完全的赞成,因为我们所说的佛法,它是在研究法界(中本来无生)的实相,既然它是研究法界的实相,法界的实相不应该是由不同的部派,然后说不同的佛法;不可以由不同的部派,说不同的声闻菩提。所以整个声闻菩提,事实上它是有一个总相的;所以在研究声闻菩提的时候,不可以说这个部派用什么,那个部派用什么,然后每个地方说法不一致,这样是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可是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并不是完全的赞成,因为我们所说的佛法,它是在研究法界(中本来无生)的实相,既然它是研究法界的实相,法界的实相不应该是由不同的部派,然后说不同的佛法;不可以由不同的部派,说不同的声闻菩提。所以整个声闻菩提,事实上它是有一个总相的;所以在研究声闻菩提的时候,不可以说这个部派用什么,那个部派用什么,然后每个地方说法不一致,这样是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为了从痛苦中解脱,自古以来人们寻求各种解脱之道,却都无功而返,直到佛陀出现于世,人类从此才有了解脱痛苦的正确答案,但是有许多人对佛法产生误会,以为积德行善就是学佛,以为不停的打坐、修学禅定,使妄想杂念不再出生就能取证涅磐,以为保持无念就可以出离三界,就能解脱生死,实际上佛法分为三乘菩提,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解脱道”,另一部分是佛菩提道; | 三摩地 2018-07-21 |
|
可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三界中的法,都是三界现象界中现前存在的法,诸位若有智慧时,都可以观察得到;但是阿罗汉所观察到的这些现象界中的法,全都是三界中法,不属于实相法界。实相法界,是我们五阴十八界的根源。五阴十八界从哪里来的?于此不知或无法了知,就是所知障──修证佛法而非罗汉法的人所应知道的实相。努力在佛法中修行以后,对实相法界仍然不能了知 | 三摩地 2018-07-21 |
|
有人言:从得无生法忍来,得诸法实相故,一切烦恼及习尽。有人言:佛从初发意来有烦恼,至坐道场,于后夜时,断一切烦恼及习。问曰:如是种种说,何者为实?答曰:皆是佛口所说故,无有不实。声闻法中,佛以方便力故,现受人法,有生、老、病,寒、热、饥、渴等;无人生而无烦恼者;是故佛亦应随人法有烦恼。于树王下,外先破魔军,内灭结使贼;破外内贼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 三摩地 2018-07-21 |
|
首先呢有两种有情:第一种有情,他希望能够在解脱的过程中,能够了解这世间所有的智慧,知道这法界真实的实相、奥秘到底是什么。他不希望一切的道理他最后都不清不楚,然后得到解脱。第二种有情他不太一样,他只关心自己的问题,他对于这世间到底发生什么,这世间应该怎么去解决这些什么,他没有兴趣,他只希望如果我来生不用再受到痛苦,那这个道、这个理是我要追寻的。因此最 | 三摩地 2018-07-21 |
|
必须再转入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观行,才能断尽我见,才入初果;而仍不明中道实相。但菩萨初果,明心悟得真,不是解悟,不是以“一念不生的灵明觉了”为我,悟得真如的时候,不但断身见,同时也断我见。因为真如离见闻觉知而不作主,虽然真实存在,但祂真实是无我空性。从真如来比对,便知常寂常照而能知能觉的心是妄。能知能觉常寂常照的心,仍在受、想、行、识之 | 三摩地 2018-07-21 |
|
又如今时证悟之菩萨,有时也会取用智者大师的著作,来宣讲佛法;此如平实早年也曾宣讲智者大师的童蒙止观,未来也可能宣讲他的《释禅波罗蜜》和重讲《童蒙止观》;但是智者大师其实并没有悟得如来藏,所以没有实相般若的智慧,只有相似般若的智慧,所以是五品位的贤人;但是已经证悟的菩萨,却也可以拿智者大师所造的禅定方面的著作来宣讲,藉智者大师的著作,而将般若的真正智 | 三摩地 2018-07-21 |
|
什么叫作佛菩提道呢?佛菩提就是每个众生在证知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当时及后续所出生的智慧,而法界实相就是各个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证知法界实相而生起法界实相智慧的方法,就是佛菩提道。有许多人认为,修证解脱道就是修证佛法,而事实上,佛法是成佛之法,不是唯能令人成阿罗汉之法;单修阿含解脱道之实证,只能使人成阿罗汉,并不能使人成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佛菩提道修学的方向:证如来藏而观察如来藏心的种种功能与清净自性,方能发起般若实相智慧;进证如来藏含藏的一切种子,成就一切种智,方能成佛。勿作佛学研究而堕于文字、依文解义。2.依八识论为前提而修行者,若能如实了知蕴处界的内容,则声闻解脱道的修习,此世至少可证初果。依八识论为前提,大乘佛菩提道的修习,此世多能开悟明心;二道皆可实证。3.依六识论为前提而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大乘佛菩提道的基本修行方法则是实修六度,累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以求证诸法实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种智为目的。大乘佛菩提道的见道、修道、成道,皆需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作为基础,若缺少资粮便无法进修。二乘无须积累很多的福德资粮即可成道,是以有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之说。相对佛菩提道来说,解脱道易修易证。只要有善知识指导,每一个人都可以藉意识深入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六 | 三摩地 2018-07-21 |
|
有一天,当他起了一个念头佛在经典所说的生命实相到底是甚么?祂究竟在哪里?我是不是应该去亲证祂?等等。这表示他在六住位的智慧、福德已经了,应该转入七住位去参究般若。这时,他就会依照善知识所说的参禅正知见,兴起了一个话头,随时随地去参究。当因缘成熟以及诸佛菩萨加持,于一念间亲证一切有情的生命实相,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成为七住满心的菩萨摩诃萨。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所谓的四圣谛,并非只有二乘菩提中才有,其实四圣谛是贯通三乘菩提的;只是大乘依实相法的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实相般若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并且进一步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道;二乘则是只依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来说四圣谛,纯依世俗法的蕴处界来观察蕴处界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中,因为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第以末法时代求实相之大心念佛人甚多,每患不得入处,故以《念佛三昧修学次第》为书名,用招大心念佛人之注目,庶能贡献一己微薄之浅见,藉收抛砖引璞成玉之目的;乃不顾毁誉,以萧平实为笔名,藉诸同修之福德与辛劳,将念佛三昧修学次第之讲述录音整理成文,编定篇章节目,付梓出版,赠与有缘。用报四恩三有,是为本书之缘起。战祸连年之后,承平四十余年,民众胼手胝足、筚路 | 三摩地 2018-07-20 |
|
这一次讲的范围就扩大了一些,要从最基本的、有相的持名念佛开始,然后讲到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系念思惟念佛,因地无相念佛、体究念佛,果地无相念佛,还要谈到实相念佛及后续的修行。然后有一些针对学佛人或者念佛人的一些错误的观念知见,提出说明。此外,有些念佛人在念佛过程中,或者转折升进的过程里面所产生的许多种的疑问,也要加以说明。因此,预计要讲二十个钟头才能 | 三摩地 2018-07-20 |
|
一喝、一棒、一戳,乃至丢个东西给他,他就会实相念佛了。所以不管你是那一种根性都可以学念佛。只要你肯学,念佛法门里面,都有东西满足你的需要。此外,念佛这个法门,声闻人也可以学,声闻跟在应身佛身边转来转去,离不开佛,所以常有念佛心,他也可以学。将来,他终究有一天要和缘觉一样回小向大,还是要学念佛法门,终究要修菩萨行,所以他也可以念佛。菩萨根性的人更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0 |
|
也知道念佛法门不只是持名念佛,尚有观想、观像、系念思维、无相、体究、实相等念佛方法。并确信这种法门能帮助众生到达解脱的境界,这就是“解信”。进入解信阶段后,就会老实的一步一步修行上来,有一天到达果地无相念佛境界,知道什么是自性弥陀,并且亲证和感觉到祂的存在,接著又看到了佛性,此时称之为“证信”。佛法的修行过程,如果没有“信& | 三摩地 2018-07-20 |
|
2、大愿:菩萨行者所发的愿,均属大愿,如“愿今生得遇真善知识,能助我进入实相念佛的境界”,因求明心见性是菩萨行者的事行,既已明心见性,就能生生世世不离三界而自度度他,故称为大愿;或有人求愿今生念佛,能上品上生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以后能很快就得到三明六通,早早回来娑婆世界,来帮助一切众生同样可以得到解脱,这也是大愿。不只为自己去极乐世 | 三摩地 2018-07-20 |
|
瞋恨之后还有一个称之为无明---不明白实相。无明有很多层次,浅深不同,约略而言,有三种,一般多指见惑、思惑。至于尘沙惑要到佛地才断尽。这里讲的无明叫愚痴,“要得善果,应当行善”、“要得解脱,应当修行”、“要想开悟,应当参禅”、“要想入实相念佛,应当体究念佛”。也就是说,在世出世间法上多种修行方法,如何去辨别他,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