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际兹末法,多诸佛子及与外道,错将欲界定、未到地定心中无语言妄想之定境,误认为无想定,便道已过四禅境界,笼罩他人,自堕妄语业中,名为可怜悯者。有诸佛子及诸外道,闻佛说言无余涅槃之中无心无觉,无有能知及与所知,便于四禅之中灭却觉知,以为涅槃,此则入于无想定中,不能入涅槃也。何以故?以彼等未证三乘菩提故。若证三乘菩提之一,了了分辨四禅四空定中之微细了知心 | admin 2020-06-08 |
|
际兹末法,多诸佛子及与外道,错将欲界定、未到地定心中无语言妄想之定境,误认为无想定,便道已过四禅境界,笼罩他人,自堕妄语业中,名为可怜悯者。有诸佛子及诸外道,闻佛说言无余涅槃之中无心无觉,无有能知及与所知,便于四禅之中灭却觉知,以为涅槃,此则入于无想定中,不能入涅槃也。何以故?以彼等未证三乘菩提故。若证三乘菩提之一,了了分辨四禅四空定中之微细了知心 | admin 2020-06-08 |
|
不定心所法包括了悔、眠、寻和伺等四个法,由于这四个法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恶,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所以叫作不定。《成唯识论》卷七云: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成唯识论》卷七)论文的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法,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谁;它不同于触等遍行心所,一定是遍行于八 | admin 2020-06-08 |
|
菩萨得心定已,观此定心住心亦妨涅槃,故于能观而具慧之心亦知应自舍弃,不着不贪自心,住于不知不见之无住境,是名舍觉支。此名菩萨观二乘七觉支空。佛子欲入佛法,当以七觉支而自检验。菩提分者谓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佛子初学佛法,当依三十七品次第而入。然大乘三十七道品诸菩提分所证,有别声闻所证;谓菩萨依法界实相而修 | admin 2020-06-08 |
|
持咒不是教你修习定心的。每一首咒都是一个总持——但护法神的感应咒语除外——一个咒里面,每一句拆成两字一组或者一个字一组,或者三个字一组不等;每一组就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就是代表一部经。所以你把咒文整个诵出来以后写下来,其中第一句可能就有三部经,你就把第一部经诵出来,诵完再诵第二部,再诵第三部;第一句诵完,再依同样的方式诵第二句的 | admin 2020-06-08 |
|
持咒不是教你修习定心的。每一首咒都是一个总持——但护法神的感应咒语除外——一个咒里面,每一句拆成两字一组或者一个字一组,或者三个字一组不等;每一组就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就是代表一部经。所以你把咒文整个诵出来以后写下来,其中第一句可能就有三部经,你就把第一部经诵出来,诵完再诵第二部,再诵第三部;第一句诵完,再依同样的方式诵第二句的 | admin 2020-06-08 |
|
际兹末法,多诸佛子及与外道,错将欲界定、未到地定心中无语言妄想之定境,误认为无想定,便道已过四禅境界,笼罩他人,自堕妄语业中,名为可怜悯者。有诸佛子及诸外道,闻佛说言无余涅槃之中无心无觉,无有能知及与所知,便于四禅之中灭却觉知,以为涅槃,此则入于无想定中,不能入涅槃也。何以故?以彼等未证三乘菩提故。若证三乘菩提之一,了了分辨四禅四空定中之微细了知心 | admin 2020-06-08 |
|
菩提道依一切种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心、戒心、愿心。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着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十回向心: | admin 2020-06-08 |
|
若能在这段减少出门的期间,多加锻炼,增长定心,又何尝不是因祸得福呢,所以这边以忆念佛来略说九种心住,也是修定的过程。同修们听了之后,可以检视自己的定力层次到哪里以及应如何转进?在《瑜伽师地论》卷30说: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这些名相我们不用记,就只要把它分成三个阶段来看,就容易理解了。 | 三摩地 2020-04-12 |
|
剎那间遍身发者,于修伏性障(未见道者修伏五盖)或修除性障(已见道者修除五盖)后,保持一心不乱之际,色界天身忽然现于欲界身中,心眼见身唯余透明薄膜,遍身毛孔内外相通,一一毛孔受于乐触;彼时初禅天之心眼唯见身中如云如雾,不见五脏六腑,空荡轻安,无诸粗重;彼时虽与他人言语,而不妨碍初禅天之境界安住;以此初禅境界之定心能与五尘境界相应,觉观无碍,故名有觉有 | admin 2020-03-12 |
|
我们再稍微回顾一下刚才所引《华严经》中的开示,其中短短一句话,就有出现五欲是“无常”、“须臾变异”、“虚妄颠倒”、“如逆风执火”等几种描述,这可以显示佛菩萨的慈悲之处,因为这可以提供我们对于五欲六尘的几种不同之观察角度,可以令执著深重的众生,心中也能生起决定心想要远离五欲六尘之执著。因为如果只知道五欲是 | admin 2020-02-21 |
|
我们再稍微回顾一下刚才所引《华严经》中的开示,其中短短一句话,就有出现五欲是“无常”、“须臾变异”、“虚妄颠倒”、“如逆风执火”等几种描述,这可以显示佛菩萨的慈悲之处,因为这可以提供我们对于五欲六尘的几种不同之观察角度,可以令执着深重的众生,心中也能生起决定心想要远离五欲六尘之执着。因为如果只知道五欲是 | admin 2020-02-21 |
|
在千变万化之中,就要靠我们自己坚定心志,想办法去把这习惯改变过来。当一个人改过迁善之后,下定决心远离一切恶缘;改名换姓,到很远的地方去了,谁也不认识他,过新的生活。但是要过新生活之前,自己的习惯要改,习惯如果不改,这个业还是在。习惯改了,业就从定业成为不定业,从共业转成不共业。这个时候我们说,他的业消除了或减轻了。念佛人也是一样,要想让信和愿能够不 | admin 2020-02-21 |
|
但是你今天要影响到一个有真见道的人,任凭你有多大的力量,都不可能去扇动一个真见道的对法的一个决定心,你可以迷惑众生的肉眼,但是你没有办法迷惑众生的法眼。这个肉眼其实它是无常微劣的,这个肉眼并没有办法真实地辨别真实或者是虚伪;就像我没有办法看你是真的佛陀还是假的佛陀,但是得到法眼的人,他就真正地看到了牟尼尊。(这个牟尼尊,我们等一下会稍微解释一下)。 | admin 2020-02-21 |
|
这样子的拜佛、忆佛当中的一个正确的决定,一个决定心、一个安忍力生起以后,虽然不是所谓的禅定,可是一样是一分定力、一分定心,这样的定心、定力让你慢慢逐渐的无相忆佛念能够净念相继的;当然以后要看话头、要参话头、要参禅、要明心就不会有问题!而这样定力的成就的话,当然你慢慢的,我们之前有讲过的四种修:要修学知见----断我见的知见、明心的知见、参禅的知见,要修 | admin 2020-02-21 |
|
(《成唯识论》卷6)简单地说:掉举,是意识虽缘于同一个境界,但同时生起思惟理解的心、心所却不断地转变,也就是说,一心多解、心不得定的意思;而散乱,则是说心识不断更易所攀缘的境界相,也就是一心缘多境,不得定心的意思。因此,散乱是心驰散流荡,容易因为邪知、邪见、邪思惟的恶慧而造作恶业;掉举则是心不寂静,令心识不易止息,而障碍定心生起,二者确实是有着明显 | admin 2020-02-21 |
|
”世俗人说我们学习一样,譬如说开车、譬如说煮菜,你熟能生巧!因为依于五蕴的运作,依于意识能够相应这样子一个定心所,你慢慢地学会了,一开始开车顿顿挫挫,可是最终终于就能够养成习性。这一世的习性带到未来世,又有无作果,乃至有报果、有余果,乃至于有所谓的作果,最后终究也有解脱果,而能够到达佛地的究竟解脱。时间的关系,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把污戒、净戒的部 | admin 2020-02-20 |
|
一般人尚未见道前持戒,也是属于是戒非波罗蜜所含摄,虽然属于是戒非波罗蜜,但是能够持戒,代表他已经能够信受三宝与戒法,也已经生起决定心想要真正修学佛法,乃至发愿行菩萨道利乐众生,因此都是值得随喜赞叹的。譬如在《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卷1中的开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佛垂般 | admin 2020-02-20 |
|
所以只要能够安住定心修学,首先要能够无悔,要心中能够没有悔恼的事,那么就是得知守分际;知守分际最好的方法,就是学戒。在此,我们可以对初学的学人,讲一个依着无着菩萨所教示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善护诸根等,四净因应知。”(《六门教授习定论》)也就是守持住最基本的生活作息来研习。世亲菩萨的解释说:“修定的住资粮者,谓戒即是无边功德所依止处 | admin 2020-02-20 |
|
禅定的次第就如同我们刚刚讲的,从散乱心、以法定心、一念不生……这样的一直修来,修到四禅八定具足,四禅八定具足以后,如果没有断我见,仍然是外道。因此,我们从这里就可以了解,般若禅跟禅定是不一样的。所以,般若禅一定不是禅定:禅定不是般若禅,般若禅不是禅定。各位听完以后可以详细比对经典,看看我们所说的有没有道理。如果能够虚心接受,您就可以改为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