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譬如在人世间想要离欲而修学四禅八定的外道人,只要他们能够远离淫欲,而且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再加上把五盖性障都降伏了,就可以出生到色界的初禅天去,远离欲界的一切苦恼。出生到色界天的天人,全都是中性身而没有男女根,所以表示他们已经完全离开了欲界男女欲的境界了。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男女欲并不是所有的有情都一定要有的境界,而是可以超脱的。而在色界天,天寿虽然 admin

2018-08-07

对喔!如果说的同样是佛法,那么两个人说出来的应该是一样的法、一致性的法才对,为什么他们各说各话完全连结不起来?末学这才开始省思:连孩子都看出来了,为什么我竟会执迷到如此地步?一向以为只要是大师说的都对,从来不曾怀疑,对大师所讲解的“禅门公案”更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总以为看不懂是因为自己浅学而程度不够啊!直到儿子的这一句话才终于醒觉,开始 admin

2018-08-06

近代人参禅之所以不能得力,多因定力不足所致,尤以动中工夫之缺乏为甚。且举话头禅为例:依虚云和尚开示录所载:“什么叫做话头?头,就是未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末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迥光返照这不生不 admin

2018-08-06

因此许多菩萨也更加积极于无相拜佛定力的修学,就有菩萨问:“能不能用九住心,来作无相拜佛的入手处呢?”其实是可以的!因为每一个人在修定的时候,会依于他的习气、会依于他的心念,而有不同相应的法则。我们今天就以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九住心来看:如何依著这个九住心,来调我们无相拜佛的忆念的这一个心念?修止观,一定要有定的功夫,才能够作如实的观行,这是一 admin

2018-08-06

因为阅读或听闻来的只是佛法知识,不同于亲证,而佛法是要体验与亲证,才能产生证转的功德受用;也就是说,听闻之后必须以相应的定力作为基石,加以思惟整理,现前观察以及证实,才能产生智慧而加以运用。换句话说,所谓观行,就是在现象界中,将所闻熏的正知见实地去作观察,经过实地观察之后,确认了,因此而产生智慧,就叫作观行。但是观行之前,必须先闻熏正知见才能如法观 admin

2018-08-04

 依于这样的认识修学佛法的菩萨,特别是在正觉讲堂当中,您四种修──您有正知见,有修学知见,您有修习无相念佛的定力,您有修集福德,您又依于这样子的福德、定力、慧力而来修除自己的性障。自己的性障其实是相应于三界的性障,那一定也是必定能够依于四种修,而远离三界当中最基本、最底下的一个欲界这样子的一个心性上的障碍。换句话说,您对于五根触五尘的当下而产生 admin

2018-08-04

此谓一念不生寂静境界中之觉知心,仍然是第六意识心,终非实相第八识心;有智之人闻此,便知应以此寂静而能专心参禅之觉知心,以动静之中都能以一念不生之定力作为工具,专心求悟,以证另一从来寂静、从来离语言文字、从来不起妄想、从来不生不灭不间不断、本来涅盘之第八识如来藏。如是悟得如来藏时,须以经教一一实地检查,完全符合之后,方可说为真实证悟也!譬如符令,虽然 admin

2018-08-01

所以观自在菩萨的真实意思,就是指真善知识为菩萨建立真心本来就自在的观念,菩萨以此正知见去参禅、去参究,去寻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本来就自在的真心;在深入参禅的时候,于福德、智慧、定力等因缘成熟,一念相应慧,找到了本来就离见闻觉知、本来就自在的真心;现前观察真心真的离见闻觉知、真的本来就自在,不是你观察祂才自在,不观察祂就不自在,而是从本以来就自在,不 三摩地

2018-07-23

而若真实的智慧和定力不足,就会随不善缘而转,烦恼起现行,则难免退转乃至偏差堕落。佛门中这种事情从古至今都不罕见。一般人看来的高僧大德,都是站在自己比较低的位置上来看的,因为自己什么都不懂,没修行,对于比自己高很多的师父自然敬佩有加,乃至无限崇拜。比如一些随我学习的居士就经常会说:“师父,你不用再学了,你都懂那么多了!”可我自己心里清楚,那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在人世间想要离欲而修学四禅八定的外道人,只要他们能够远离淫欲,而且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再加上把五盖性障都降伏了,就可以出生到色界的初禅天去,远离欲界的一切苦恼。出生到色界天的天人,全都是中性身而没有男女根,所以表示他们已经完全离开了欲界男女欲的境界了。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男女欲并不是所有的有情都一定要有的境界,而是可以超脱的。而在色界天,天寿虽然 三摩地

2018-07-23

当有情善根渐增,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慢慢俱足,则善能发起无上菩提心,愿意广修六波罗蜜救度一切众生,将蒙佛护念,则过往无量世的冤亲债主也将会与此发心菩萨解冤释结,则这些罪业的灭除不就是缘于当初的一声佛号吗?又业种有定异熟业种与不定异熟业种,前者不知忏悔自己罪恶,不勤修对治,则罪业如影随身,必受果报;后者能真实忏悔,精勤断恶修善,则重业轻报或 三摩地

2018-07-23

自从萧平实采用唐朝玄奘大师法义公开辨正的方式,要求与佛教界一些著名人士辨正佛教法义正邪后,揭开了佛教界一千多年以来混淆明心见性目标、你好我好大家好混日子的铁幕,真实还原了佛教了义的本来面目;打破了佛教界南郭先生吹竽表面相安无事、实则共同损害中国佛教文化的局面,同时,也揭露了一些表相大师贻误众生的真实面目,在佛教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成为戳穿皇帝的新衣的 三摩地

2018-07-23

以萧平实导师创导的无相念佛这个念佛法门来说,阅读《无相念佛》这本书,应该花不了多少时间;可是,要将萧平实导师所教导的无相忆佛拜佛的动中定力功夫培养起来,恐怕就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成就的。所以,单单有正知见还是远远不够用的,因为理论研究作得再好再彻底,离开了实践,都只是一纸空谈,无法真正利益到自己的道业;如果把持不好,还会因为拥有了这些知见而生慢心,趾高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能够具备应有的定力,也能时时参究,则时时处处无非都是公案发生之场景。以下的说明,更有画龙点睛的效果:禅宗公案是在某种场景下进行佛教最基本义理的探讨。若不是对佛教义理进行探讨,则不能构成禅宗公案。(《正觉学报》第四期〈中国禅宗探源〉,页13)因此,即使对于禅师而言是一则公案,对于不识机锋、不识教外别传的学者或研究者而言,仍然会将之视为没有什么道理可 三摩地

2018-07-23

此时思求入地而欲进阶于大乘见道之通达位中,仍必须进修大乘四圣谛,现观四谛十六品心及九品心后,要有本已修得之初禅或二禅定力作支持,方得相应于慧解脱果;或于此安立谛具足观行之后发起初禅为验,证实已经成就慧解脱果;此时已能取证有余、无余涅槃,方得与初地心相应,而犹未名初地。而后再依十大愿起惑润生,发起继续受生于人间自度度他之无尽愿,不畏后世长劫生死众苦,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这样的法,与世尊说法完全颠倒啊!因为世尊所说的法,祂不是(藏传佛教)透过两合而得的法,祂是透过三大无量数劫不断的修集福德,不断的修集智慧与定力而成究竟佛啊!由此可知,他们(藏传佛教)的说法非常荒诞。你可以看出,他们(藏传佛教)男女双身法的佛像,都是男女抱在一起啊!所以他们所说的报身佛原来就是男女抱在一起(抱身佛)。如果他们的佛像没有男女抱在一起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佛的身光有金光跟白光,金光是智慧的表徵,白光是定力的表徵,而白光能够使金光更加的光明;可是他们却将佛光说成五色光或七彩光,这不是佛光,乃是鬼神光。另外,还有人主张,要透过某一个金刚法,用这个金刚法(男性生殖器官坚挺不软名为金刚)来主张乐空双运、乐空不二,本身就已经落入了色阴、识阴与受阴当中,这个法怎么会是真实法呢?如此可知他们的说法错了。(以上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这个色身当作道器,修习六度波罗蜜,熏习第一义谛知见,锻炼动中定力以及参禅功夫,来寻找生命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优婆塞戒经》卷6接著又开示说: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优婆塞戒经》卷6)要以不坚固的财物来换取坚固的法财。什么是不坚固的财物呢?譬如金钱、珠宝、黄金等等。有智慧的人都明白这些身外之物不坚固,这一生要用的足够就行了,剩下的就用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佛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定力!忆佛拜佛中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 三摩地

2018-07-23

而于求悟所须具备之定力、慧力、福德,亦当随从真善知识而戮力修学,然后次第修集、次第证之、次第成就佛道。故说临济禅宗之开悟,乃是修学大乘佛法一切宗派行者之首要目标、之急切目标。舍此禅宗破参开悟之亲证,则不能真入佛教内门修学佛法。(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入不一门》,代序,页25-26,佛教正觉同修会。)佛菩提道之修证,始由六度万行之熏习,外门之广行六度万行;复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