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接下来谈菩萨,菩萨的作法迥异于二乘人,以探究什么是生命实相为根本,并于探究生命实相之前,事先具备了未来证悟应有的三资粮来庄严自己,那就是定力、慧力及福德。所谓的定力,就是要有欲界未到地定的功夫来降伏性障,于未来证悟时能够断除烦恼,并且成功转依真心的体性,得以不退转于佛菩提。这也证成了佛在《大般涅槃经》卷31的开示: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admin

2020-02-20

有正信的学佛人,最多就是在福德、智慧、定力还没有完全具足之前,需要同参道友来帮忙助念,以使得在往生的时候,能够不受到业报或病苦的影响,能够专注于往生的正念;并且依着佛菩萨的教导,专心忆念在生前所修习的善法,或者由别人开示提醒,帮助他能够专注忆念佛号以及生前所修的善法,而不生起烦恼、牵挂着亲友,或者是还没有完成的心愿。由于有这样的善因缘,就会使得善法 admin

2020-02-20

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时时刻刻,动中、静中都是在一心的状态,这叫作定,是事相上的定。我们经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从念佛的法门能够得到戒和定的那些过程和功德受用。有了这样的了知以后,那就有了慧,这个是属于事相上 admin

2020-02-20

在动中能够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个就是定力,真正会修定的人是在动中修。那么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念佛三昧也好、无相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的时候,这个时候时时刻刻在动中也好、在定中也好,都是在一心的状态,这就是定学。可是这个是事相上的定,所以说是事一心。乃至于说能够眼见佛性,那么已经到达了实相念佛的地步的话,这个时候时时刻刻都能够照见自性弥陀,时 admin

2020-02-20

可是这样的观自在菩萨,他还没有办法像观世音菩萨那样可以观世音,这不仅是要有一定的定力,乃至于说还要有一定层次的般若智能,才可以成办的。所以不应该一昧地把这一部密续中的观自在菩萨,和一般所周知的观世音菩萨把它画上等号。说穿了,其实这也只是要夤缘观世音菩萨的威名罢了。卷第2里面又有一段文字是这么讲的:是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与大力阿苏啰王授其记别:&ldqu admin

2020-02-20

 因果唯佛与佛究竟了知,当前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依止经教吸收正确知见、培养基础定力后观察不好的恶习,透过世尊开示的修学次第而修身、修心、修慧,才有可能改变我们今生曾经种下的恶行。 《优婆塞戒经》阐述许多因果道理,对于在家菩萨如何广修六度波罗蜜也有详实的开示。现今导师之《优婆塞戒经讲记》慈悲地帮我们导读解释经中所蕴含的真义,免去我们望文生义的过 admin

2020-02-20

所以我们要讨论八个识的话,也是用同样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直接把它找出来,可是当我们在找这些心的时候,事实上是有方法的,也就是说,如果要实证这八个心,要先相信有这八个心可以来找,所以要皈依三宝,具足福德、慧力、定力,要有这些条件,就好比说,要实证黑珍珠的甜度,那我们总是要有金钱来买它。如果说没有金钱,因为黑珍珠很珍贵,价格很高,如果有人没有钱买,就说我 admin

2020-02-20

因为阅读或听闻来的只是佛法知识,不同于亲证,而佛法是要体验与亲证,才能产生证转的功德受用;也就是说,听闻之后必须以相应的定力作为基石,加以思惟整理,现前观察以及证实,才能产生智慧而加以运用。换句话说,所谓观行,就是在现象界中,将所闻熏的正知见实地去作观察,经过实地观察之后,确认了,因此而产生智慧,就叫作观行。但是观行之前,必须先闻熏正知见才能如法观 admin

2020-02-20

一个人在动中不起语言文字的了别,跟前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的境界其实是差不多,只是说它有定力,心中没有打语言文字妄想而已。这样的一个境界,同样跟第一种一样,都是落入了我见当中,这是第二种离念灵知。欲界中我见的第四种,就是活在当下。一个人清楚了知自己活在当下,这是想阴;能分别活在当下的心,是识阴。把识阴、想阴当成常住不灭的心,这样的一个见解显然是落入 admin

2020-02-19

换句话说,菩萨(如果一个修证有成的菩萨)他具有深入的定力,然后他由这个定力,也发起了一些神通的话,那么他就能透过这个神通去帮助某一个有情,去解除他的灾患。所以,这里面的意思有几个义涵。我们先说菩萨绝对不会为了自己而去修习这些神通,除非是为了地上菩萨修持的增上,如果不修、不具足哪一个神通,你就不能够过得了〔编案:不能够完成那个位阶的修证〕;比方说三地 admin

2020-02-19

结果我们上次请大家特别注意的,就是说菩萨会宣说这样的章句,是透过自己的定力与神通的力量,然后令这些章句能够在有情对于持诵这些章句的时候有所神验。我们上次有特别提醒大家,这个之所以能够神验,其实是菩萨(宣说这个章句的菩萨)他的力量,而不是说这些章句的本身有它不可思议的写法,或是不可思议的读音。因为往往有许多人都误会了,他们认为咒语都有一些神奇的力量, admin

2020-02-19

什么是次法?就是次于三乘菩提的法,也就是修学三乘菩提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譬如修习定力、修除性障、修集福德等这些都是次法。为什么要修次法呢?因为次法能帮助我们证得三乘菩提,就好比说想要横渡到河的对岸,就必须要借助船只,道理是一样的。首先讲修习定力定力很重要,定力是基础,如果没有定力,心识散乱,落在掉悔盖里,就无法证果,所以先要练五停心观,先把心调伏下 admin

2020-02-19

依于这样的定力生起,所以面对生活当中有恶来、有恶口来、有恶身行来、有恶业现前的时候,你能够忍住不报,你住在清净忆佛念;住在清净忆佛念以后,不能只住于清净忆佛念,因为您是菩萨,你要有定慧等持来对治烦恼。您不是外道以定为禅,住在清净的一个禅定相应的定境法尘,就以为涅槃、寂静、清凉了;不可以这样子变成修学菩萨道成为一个外道,不可落于五现见涅槃的邪见境界。 admin

2020-02-19

菩萨在第三住位中觉得自己好像有如来藏,但是因为终究只是定根,而无定力。而如今转入第四住中继续闻熏佛菩提时,心得决定,确定自己必然有如来藏,而没有丝毫怀疑;这时对如来藏心的存在而且可以实证,已经心得决定而产生了定力。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身口意行就会以诸佛为标准和榜样,希望自己的行为也能如同诸佛一样清净无染。这个阶段的菩萨,常常会感觉到自己受到佛陀慈光 admin

2020-02-19

但是这两种人都不离识阴的境界,只是定力的有无差别而已。当他们依照师长的教导而认知,或证得这二种心境时,就产生坚执,不许别人评论他们所证的境界,也不许别人评论他们的师长;或者他们的师长为了眷属的系爱,强调一师一道,不准他的弟子到外面学,这样相对的情执继续扩大,而共同来抨击真正告知正向菩提道的善知识正言量。这都是因为他们落入六识的境界中,我见未断而导致 admin

2020-02-19

首先要修学基本的定力,修学者可以依据平实导师所开演无相忆佛修定的方法,透过平常、经常的静中拜佛作无相忆佛的锻炼,进而带到动中,能于行住坐卧当中经常摄受忆佛清净念,来成就动中定力。有了基本动中定力,再依清净忆佛念的摄受,来参与拜忏消灾法会,就能在法会过程当中,依这个清净念定的成就,能由止入观,由观证慧。因为有定的庄严,心依止于一境,依止于清净忆佛念, admin

2020-02-19

因此说〈正觉总持咒〉已经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是一切佛法的总持,所以修行的佛门弟子如能配合修习无相念佛功夫所得的定力,每日以作意清净诵持〈正觉总持咒〉,所得功德威神不可思议,能令恶鬼远离;不论诵持时间长短、次数多寡,都有诵持此咒的大功德。如果每天将诵持此咒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皆能早证三乘菩提,便可与累劫怨家解冤释结,更可同时利益往世亲属,广结善缘, admin

2020-02-19

因此说〈正觉总持咒〉已经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是一切佛法的总持,所以修行的佛门弟子如能配合修习无相念佛功夫所得的定力,每日以作意清净诵持〈正觉总持咒〉,所得功德威神不可思议,能令恶鬼远离;不论诵持时间长短、次数多寡,都有诵持此咒的大功德。如果每天将诵持此咒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皆能早证三乘菩提,便可与累劫怨家解冤释结,更可同时利益往世亲属,广结善缘, admin

2020-02-19

依于这样的认识修学佛法的菩萨,特别是在正觉讲堂当中,您四种修──您有正知见,有修学知见,您有修习无相念佛的定力,您有修集福德,您又依于这样子的福德、定力、慧力而来修除自己的性障。自己的性障其实是相应于三界的性障,那一定也是必定能够依于四种修,而远离三界当中最基本、最底下的一个欲界这样子的一个心性上的障碍。换句话说,您对于五根触五尘的当下而产生的人、 admin

2020-02-19

有正信的学佛人,最多就是在福德、智慧、定力还没有完全具足之前,需要同参道友来帮忙助念,以使得在往生的时候,能够不受到业报或病苦的影响,能够专注于往生的正念;并且依着佛菩萨的教导,专心忆念在生前所修习的善法,或者由别人开示提醒,帮助他能够专注忆念佛号以及生前所修的善法,而不生起烦恼、牵挂着亲友,或者是还没有完成的心愿。由于有这样的善因缘,就会使得善法 admin

2020-02-19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