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随后尚须亲随宗教俱通之善知识修学定力功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一关,亦可俟于未来入初地三地时见,非必此时,然以此时见性为最适宜,修学一切种智时,较易成就初地无生法忍故。)眼见佛性时,即入十住位,名为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若于初地三地眼见佛性,名为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已分证法无我、分证五分法身故,故于见性时,不似未入地菩萨见性者之执有佛性可以眼见;不起能 | admin 2020-06-08 |
|
还有一点就是:今天是以智慧的角度来说明三三昧,但是这里面定力还是非常重要的。在《大智度论》中有这样的开示:【问曰:是三种,以智慧观空、观无相、观无作;是智慧,何以故名三昧?答曰:是三种智慧,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得诸法实相。】(《大智度论》卷20)也就是说,虽然是以智慧来观三三昧,但是仍然需要配合定力,因为 | admin 2020-06-08 |
|
还有一点就是:今天是以智慧的角度来说明三三昧,但是这里面定力还是非常重要的。在《大智度论》中有这样的开示:【问曰:是三种,以智慧观空、观无相、观无作;是智慧,何以故名三昧?答曰:是三种智慧,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得诸法实相。】(《大智度论》卷20)也就是说,虽然是以智慧来观三三昧,但是仍然需要配合定力,因为 | admin 2020-06-08 |
|
还有一点就是:今天是以智慧的角度来说明三三昧,但是这里面定力还是非常重要的。在《大智度论》中有这样的开示:【问曰:是三种,以智慧观空、观无相、观无作;是智慧,何以故名三昧?答曰:是三种智慧,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得诸法实相。】(《大智度论》卷20)也就是说,虽然是以智慧来观三三昧,但是仍然需要配合定力,因为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必须发起菩萨性回小向大,修习大乘法而生起决定力、闻熏参禅知见、修集福德等,然后才能一念相应,触证如来藏。证如来藏已,现观十法界之空性心如实自在,从此远离愚人之列,增长大乘佛菩提善净业等流。因此,具信凡夫如此转变知见熏习等流习气,由不善转成善,再由善转成净,就能保证不堕三恶道了。二乘证解脱果的回心圣人,也可以透过熏修大乘佛菩提的等流势力,早日实 | admin 2020-06-08 |
|
未到地定这个佛法名相的解释,就是未到初禅地的一个定力,未到地因为就四禅来说,初禅有初禅的地,也就是有所谓初禅的境界,二禅也有二禅的境界,三禅也有三禅、四禅也有四禅各自互别的境界,每一个禅都有根本禅──禅定,就是我们叫作根本定。根本定之前会有一个所谓的近分定或者方便定,换句话说,您证得欲界定,还在欲界的层次的时候,您入了未到地定了,这个未到地定特别是 | admin 2020-06-08 |
|
第五类叫作上流处处般涅槃,这一类三果人,他的定力跟慧力都差一点,根器也比较不好,所以他们甚至不是直接往生于五净居天,而是先要生在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最后在色究竟天,甚至要到无色界的四空天,要一个天、一个天,去体会诸天的境界,然后在(最后一个)天上舍报的时候,才能入涅槃。但是不管是哪一种三果人,他们终究是不会再返回欲界了,所以叫作不还果。 | admin 2020-06-08 |
|
色界爱的结就是喜欢色界的境界,比如我们有人悟了以后,性障除了,本身也有定力了,结果初禅善根发,色身常常有乐触。然后他心里生起喜欢贪着的心——喜欢这个乐触,所以时常将心向内收敛,让乐触在身中出现,这个,就是色界爱的结,喜欢色界里面的境界。比如有人证得二禅——心喜。二禅之中无觉无观,但是出定的时候,住于初禅,有心喜的觉受,初禅中的身 | admin 2020-06-08 |
|
薄贪、瞋、痴的境界完成之后,要进入菩萨三果时,除了智慧增进之外,也要除习气,也要修学定力,互相配合,然后才能进入三果或四果境界。要进入三果断五下分结的时候,有他的次第在。断五下分结是说断三缚结后继续再断贪欲,后断瞋恚,连同前面三缚结,总共是五个结。三缚结断了之后,再断贪欲、瞋恚,就是三果人。断贪欲而不断瞋恚,或者断瞋恚而不断贪欲就不是三果人,只能称 | admin 2020-06-08 |
|
在动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做定力。这个是定学。一般人总以为学定就是要两腿盘起来,收下巴、眼睛闭起来或者开三分眼,有模有样坐在上。那不一定是修定喔!如果心里面妄想一大堆,那叫做放逸。看来有定,实际上没有定。真正会修定的人在动中修。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时时刻刻、动中静中,都是在一心的状态,这叫做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正法,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实相,就能逐渐断除烦恼,乃至于净除烦恼习 | admin 2020-06-08 |
|
佛子住空无边处定中,心缘十方故,遂渐散乱,渐失空无边处之定力;已觉有过,乃不缘于十方空,向内心收敛返观,自以为所观之了知心即是阿赖耶识。内住于了知之意识及作主之意根,渐渐增长定力,心转微细,忽觉自心识种无量无边——过去识种、现行识种、未来识种皆无边际,欲求神通及诸境界者,皆随时可得,此名识无边处定;若未见道,便以此修证而为圣境,自谓圣人, | admin 2020-06-08 |
|
![]() |
所以同修们这一段没有上课的日子,老师希望大家能够,每天早晚拜佛作功夫,看话头,锻炼定力,当我们的心安止下来以后,就不会有所怨尤。对任何境界可以平静以对,不忧不喜,淡然处之。这一段时间不也是我们可以勤作功夫,阅读、思惟法义、反观内照,这也是一种修练,一种道业增上的好因缘嘛!是不是这样呢?好,第三个字叫作“转”。转就是转变,转化、转念、转折。 | 三摩地 2020-04-12 |
这有一点儿类似非想非非想定,可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懂得修定,完全没有定力,也没有离开欲界爱,所以他们以愚痴的行为把觉知心减低到似乎不见了,其实还是存在着,只是全然不了别任何一法了,所以名为「无想羯南」。这类有情在人间时是这样无智而不肯多闻正法妙理,就这样邪精进而不反观自己,误以为这样就忘我、无我了,就是没有觉知了。其实只是把自己给忘掉而已,并不是真的没 | admin 2020-04-08 |
|
![]() |
于刹那间遍身发者,以初禅定力具足及初禅应除性障已彻底修除故,非必打坐之定中方能发起初禅善根,行住坐卧中皆可能忽然而现;此人欲进修二禅较为容易,运运而动者往往退失,不易修进。以上名为有觉有观三昧正受。初禅修学具足后,继续修定,令心向内安住,不缘外五尘;渐渐安住自心内境,唯有意识观照五尘外之定境法尘;五识虽尚未灭,而于五尘已不攀缘,亦不起觉察粗心,不迎 | admin 2020-03-12 |
![]() |
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这个色身当作道器,修习六度波罗蜜,熏习第一义谛知见,锻炼动中定力以及参禅功夫,来寻找生命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优婆塞戒经》卷6接着又开示说: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优婆塞戒经》卷6)要以不坚固的财物来换取坚固的法财。什么是不坚固的财物呢?譬如金钱、珠宝、黄金等等。有智慧的人都明白这些身外之物不坚固,这一生要用的足够就行了,剩下的就用 | admin 2020-02-21 |
![]() |
有正信的学佛人,最多就是在福德、智慧、定力还没有完全具足之前,需要同参道友来帮忙助念,以使得在往生的时候,能够不受到业报或病苦的影响,能够专注于往生的正念;并且依着佛菩萨的教导,专心忆念在生前所修习的善法,或者由别人开示提醒,帮助他能够专注忆念佛号以及生前所修的善法,而不生起烦恼、牵挂着亲友,或者是还没有完成的心愿。由于有这样的善因缘,就会使得善法 | admin 2020-02-21 |
![]() |
假使气氛使他觉得不愉快,性情不好的人若受制于气氛时往往造下大恶业,杀人放火无所不造,都是受制于识阴所领受的境界,都是识阴的集苦的法相;因为他们的所思所想,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识阴的习性,不断在识阴相应的熏习上增长用心,于是他们识阴种子的力量不断被滋润而增长广大,于是识阴会一再地执着自己相应的外境我所而难以了断,更何况是要将识阴自己断灭呢?另有一类 | admin 2020-02-21 |
![]() |
菩萨也应当前往,就是你要在那地方能够出家,出家的话,虽然在外道中出家,可是你一样是会去修学禅定;所以要能够住持这样的没有佛法的一个世界,你本身要有一定的威德力,你本身要具备禅定的功德,本身要能够发起神通;到时候你投胎在那里,你就可以用这样的坚固的禅定力以及神通力,最后能够知道说:我之前就是一位菩萨。然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能够建立,所以神通发起就没有 | admin 2020-02-21 |
![]() |
禅定当然可以让众生产生必要的定力,但它本身实际上是属于静虑,也就是说静虑它本身就是要让你安止在一个地方,它要作禅思,作禅定的思惟,让你的心能够安止,然后可以思绪;思绪如何能够长养自己的善根,断除自己的恶念、断除自己的恶习。所以即使是小乘人,他们以前在听完法之后,他们就会去找一棵树下,或是在石头旁边比较清静的处所,比较不受众生打扰的地方,在那里作禅思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