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如果加上他有动中的功夫——定力,而不是定境,也能够很迅速的眼见佛性,因此说娑婆世界是速行道,是易行道。因为禅的法门很迅速,一念相应就超越了凡夫地。而且在娑婆世界也很容易修行、因为在娑婆世界容易修集福德资粮。娑婆世界的众生求生不易,资粮缺乏。因为娑婆世界的生活资粮不容易获得,求生困难,所以我们在这里作布施很容易。如果你到极乐世界去,你能向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然欲见道,需赖参禅或止观法门之理观,此则非定力莫辨,尤其是动中的功夫。而念佛人欲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亦需功夫。若能以持名念佛及礼佛为方便,欲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并非难事;则往生极乐净土便有把握。亦可参究念佛:所谓「不暇方便,自得心开」,非无可能。若以念佛圆通法门之初步功夫转而参禅,则无门之门自然现前,欲得悟明心性,亦有希望。即知禅与净土,密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种境界亦是定力足够而又具备修定知见的人方能做到。到此地步,则净土通于禅定。以上所述,尚只是事一心及定的层次;若理一心,则与理相应。也就是亲见自己本具的佛性(自性),所谓西方不离方寸,弥陀即是自性,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境界自然现前,这是禅的悟境,若非禅净双修,必不能得。行者不论是参话头、公案、机锋,抑或是因参究念佛而得入理,其本质莫非是禅。虽然发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但是见性,有人只见得片段,也有人一念相应见得一剎那之后就消失了,可是也有人见性成片,一切时一切处都能见得清清楚楚了然分明,这种见性须要具备慧力以及定力,缺一不可,此外还要加上福德庄严,如果没有福德来庄严的话,就没有因缘时节可以眼见佛性。所以见性乃至破初参的明心都是必须的。(二)禅应如何修行禅在娑婆世界以明心为标的。那就先要明白明心是什么?明心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之力。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观,诸通明力。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常为诸佛所共称叹。究竟菩萨诸波罗蜜,修空、无相、无愿三昧,不生不灭诸三昧门。远离声闻、缘觉之地。阿难,彼诸菩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我但为汝略言之耳。若广说者,百千万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弟般若气分颇深,戒、定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亦狂慧也。归五浊,趁强健,实悟实修,兼持净愿,勤行方便,怜悯一切,不久自有良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龙树《六斋法》见存,遵而行之。杀戒尤急,寄语同学,未有日启鸾刀、口贪滋味,而能生清泰者也。虽说法如云如雨,何益于事?我与汝空王劫时,世为兄弟,乃至六道,莫不皆然。幸我已得善地,恐汝堕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诸经统言有五种不可思议: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二者业力不可思议,三者龙力不可思议,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议,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此中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此不可思议,如下十七种,一一相皆不可思议。至文当释。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得生者,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除了善恶业,还有愿力,还有什么呢?还有定力。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修学了定力,他证得初禅、二禅、三禅,乃至四空定,他就会生到色界、无色界去。但是,如果说他定力的这个福德,不及于他毁谤——恶法的趋势,即使他修得四禅、四空定,他死后因为谤法的缘故,他仍然要往三恶道,也就是下地狱。所以,虽然有了定力,但是因为善恶业的缘故,会改变他投胎的方向。当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或问定力未成。念头无主。眨得眼来。千里万里去了。又或惹着一毫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摆脱不去。当何䇿以治之。答曰。呜呼。此天下学者之通患也。汝当间断之时。若不痛加鞭䇿。则专修无间之念。永无成就之期。余闻古人有三种痛鞭之䇿。一曰报恩。二曰决志。三曰求验。第一报恩者。既修净土。当念报恩佛恩国恩。固未暇论。只如父母养育。师长作成。此恩岂非重大。你出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经约一年的教、学经验,偶尔也照老师之嘱付,尝试以忆佛之功夫看话头,但看约一、二小时又放弃,回到无相念佛行门,总想等待增强定力、多消业后再转入看话头,或藉思惟观之功夫,期能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其间,看“念佛是谁”的话头时,往往觉得“谁”意很强,心如同被吸入黑洞般,非常苦闷,常觉不相应,故以忆佛、拜佛为主修。八十一年十一月廿四日,刘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为了培养定力,辞弃所有团体活动,用心提起忆佛的念,并每天定时拜佛,修无相念佛功夫。今年初,罗老师当我们的亲教师,他很慈悲,一直鼓励大家要用功,禅三只剩几个月,最好能在禅三前,参出一点总相,到山上压力才不会太大。以他在教育界的丰富经验,教看话头、详细分析八识、参禅的相关知见、提公案、引经典;要明心必需培植福德资粮、定力、慧力。“用无妄想而能分别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好感恩!没有萧老师,想触证真心,门儿都没有,“无门之门”岂是那么容易入?知见不具足,定力、慧力不够,福德资粮欠缺的人,比登天还难。末法时代,施设忆佛、拜佛、看话头的法,真是大智慧啊!诸佛菩萨不让我第一次禅三就悟,是有原因的,他耍我学学萧老师、监香老师及护三菩萨的行止。第二次禅三,由于悟了,所以能听懂机锋:那么犀利、自然、贴切、灵活、现成,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直到一九九七年某日,清理书架时,随兴拿起《禅│悟前与悟后》翻阅,读到说明定境与定力之差别时,突然警觉:这位萧平实老师是真的修行者,否则一定无法说出如此的法,他就是我要找的老师。隔日,迫不及待的找孙师姊相询,她说:“你终于看了我送给你的书。”便说这两年来她的学习经历。这一说,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两年前的佛法门外汉,如今滔滔不绝,且见识不凡。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过一段时日,定力恢复了,放心了,又慢慢开始放逸、计较,如此反反复覆的跟自己斗;时好时坏的过了一年。这段期间,我反而有一个体会──定力,除了拜佛外,也可以在看书之中获得。我自小就喜欢看书,特别是与生命有关的科学、哲学、文学,但近十年来,因为探究佛法,就不再接触世俗著作。而这几年来,除了萧老师的书,很少别家的佛述能吸引我。我常常一看书就是四、五个小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为何此次因缘不成熟?恩师曾言:“眼见佛性须定力、慧力、福德因缘三项具足,缺一不可。”我差在哪里?复深入思惟:若要三项具足,习气性障不能不除,否则样样皆失。更加注意起心动念,同仁间若有不同看法,当面说清,彼此间留一些退路与空间,让人自在无脑,自己更自在;依真如体性,事来则应,事去不留,全心用在看话头功夫上;世间法,没有新鲜事,没有解决不了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但是在正觉同修会里,我们用动中拜佛忆佛的功夫来增长定力,同时可以转入在动态中看话头和参究,这也是将来破参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记得当初每天早晚拜佛一小时,总觉得拜得很勉强,很辛苦,常常拜不下去。有时心一放逸,妄想就一大堆;把念抓得紧,又全身僵硬,一小时拜下来,浑身腰酸背痛。后来慢慢的、无相念佛的功夫成就以后,只要轻轻把念带上,忆佛的念就可以念念相续,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那时我亦是以无相拜佛培养定力,自忖:反正我已经找到真如心了,参话头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意义,倒不如利用时间多拜佛加强定力,看看这次能不能连闯两关?既然我的如意算盘被导师识破,该参什么话头?想到昨天晚上的三则公案,还有点不清楚的地方,还是回来乖乖的作思惟观吧!小参是从第二天早上八点以后开始,大众一边礼佛、一边等,心想“不知何时才通知我小参?”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走路不东张西望,声音来也不起厌烦,苦乐忧喜舍,不形之于色,都安住在忆佛之念当中,再加上无相拜佛,觉得自己的定力:感觉得出来,不断的增长中。二○○二年十月参加禅一时,乐触境界突然爆发出来(后来透过导师的解说,才知道是初禅善根发),两天两夜觉明现前,处在乐触境界当中;当时不懂,我以为触到如来藏了,结果张老师泼了我一盆冷水说:“这是三界内有形有相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再说第一次上禅三时,同修开车载我上山去,在车上我开始哭了起来,因为我没有东西,知见不具足,慧力也不足,定力也没有,那么笨,如何能悟呢?同修鼓励我说:“没关系!尽力就好。没悟,下次再来嘛!”就这样上了禅三。在第一轮小参时,导师问我有没有找到,我摇摇头说:“没有。”“那你觉得自己缺少什么?”我就坦白的对导师说:“我没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记得上次禅三经过四天三夜,日以继夜礼佛参究,参到头破血流、口干舌燥,见到已明心的师兄师姊都在喝“般若茶”,是多么羡慕!心想若能喝到,是多么殊胜!但福德因缘不具足、定力、慧力都不够,哪能喝得到?这回禅三,事前把前三条件都补足,加上虔诚忏悔、发愿,佛菩萨慈悲加持(真的,佛菩萨很公平,很快就让我喝到般若茶),上回的临时抱佛脚,同这回用功精进,不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