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功夫系指定力。经由定力的助益,可以让我们发起智慧,可以究竟涅乐。成佛不但要有慧力,也要有定力。有慧无定不能成佛。所以定力是成佛的舟乘、船筏或是车子。三福净业的第一部份包括: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孝养父母:有人说学佛念佛最基本的部份是布施,而内心又盘算著钱赚不多,如何布施?有些人以克扣父母亲之零用钱或家里菜钱来布施。当然,如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念佛讲功夫,参禅也讲功夫,止观也讲功天,观行也讲功夫;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定力。有人一听说:“念佛也要修定”,就害怕退缩了。有善知识也讲:“念佛要修什么定?念佛就念佛嘛。”但是念佛念那么久,始终不得力,就是功夫缺乏。功夫缺乏的原因在那里?在于知见不够。我们常常说:“念佛要有方便善巧,才能得力。”有的人听了就说:“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定力慧力是累生累劫去修行累积上来的。定根慧根,每个人都有,多与少的差别而已。但是,知见,今生要去修学。知见,分两个部份,第一个部份要有定的知见。第二个部份要有第一义的知见。定的知见如果缺乏,就不知道要转折;不知道转折,定力就不能升起。譬如我们讲持名,心念心听,心念心忆,然后转为忆佛---无相念佛。定的知见如果不够,他就会排斥:“没有佛号怎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是说一切佛子因根性不同,有的人信力强,有的人信力弱;有的人愿力强,有的人愿力弱;有的人定力强,有的人定力弱,故说力量有大小。机智有浅深是指各人聪明解慧有所不同,因此所行、所修的各种净业也不同。有功夫和知见的人,根性特别猛利,直下自悟。他不靠善知识,自己就能开悟,明白那个是自己的本心,并看见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亲见自性弥陀。这个心和弥陀的心没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但是欲修这个佛法之前应当先修定力,尤其是要先修忆佛的功夫。这个法门也和一行三昧一样,需要先闻般若波罗密,如说修学,然后才能观像念佛,这是一个大前提。我们修学任何一种念佛法门,都要先知道有什么前提,然后能够成就某一个境界、某一个法门。绝对不能够断章取义。断章取义而想要成就一切佛法,遥不可得。据《大宝积经》这一段话说:在那个时候,有一位出家人,他很会画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很不容易,定力必须非常好。还要练习到出定时也能够不散失,跟观经所讲的完全相同。如果有所不同那就是妄想,如果完全相同,即是粗想见极乐世界。这不是细观,是粗想而已,这是第八观。此观修成时,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今生必可修成念佛三昧(亲见自性弥陀),也就是说,今生必能继续深观,修成第九观而得念佛三昧(明心见性)。第九节观想念佛:遍观一切色想(念佛三昧)第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有定的知见,就知道这只是一种方便,接下来应当渐渐慢下来;要慢,定力才会出现。念佛得力时,圣号就会愈念愈慢,此时一个呼吸念三句圣号(即十八个妄念),变成一个呼吸念一句圣号,即剩下六个妄念;如果到后来三、四个呼吸才默念一句圣号,那就是一个呼吸剩下比一多一点的妄念。所以若有定的知见,就知道要由快到慢。到了很慢,定力出现时,就会觉得念圣号太造作、太粗糙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果这个阶段做不来,表示功夫做得不够,需回到第七个次第把功夫增强,然后再回到这个次第!如果这样练习一段时间以后,知道拜那一尊佛菩萨是第几拜而声音文字皆不会出现,则可以将早上也改为这样拜佛,而平常仍然是专念一尊佛菩萨,不要忆念多尊佛菩萨,否则将影响定力的增长。此阶段拜佛以四十五秒一拜为宜。这个阶段完成,已具备参禅与礼究念佛的功夫。禅门里面讲参话头,念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果没有这个功夫,还要用语言、文字来自问自答的话,那就表示:这个体究念佛的人,功夫不够、定力不足,还不能够体究念佛;体究念佛时要用“观照”的方法,心里面有一个怀疑,在怀疑色、受、想、行、识不是我,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我,那么究竟那个是我?所谓“自性弥陀”,当然不是指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而是指我们本身之“不生不灭”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只是啊!没有悟之前往生,需要一段时间在花苞之中消除性障、增强定力,才能够到这个境界。念佛究念佛到这个地步,就知道归命无量寿佛的真实义理,就是归命自性无量寿佛;因为一切有情生命,莫不是由这个永无生死的自性无量寿佛而出生。到这个时候就知道,诸佛法身就是这个自性弥陀,若无此自性弥陀,便无十方三世诸佛,亦无十方三世一切有情。我人忆佛念佛,今日得证自性弥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附1:佛教正觉同修会--修学佛道次第表第一阶段*以忆佛及拜佛方法修习动中定力。*学第一义佛法及禅法知见。*无相念佛功夫成就。*具备一念相续功夫--动静中皆能看话头。*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勤修三福净业。第二阶段*参话头,参公案。*开悟明心,一片悟境。*锻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余五根亦如是)亲见世界如幻,成就如幻观。*学习禅门差别智。*深入第一义经典。*修除性障及随分修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然欲见道,需赖参禅或止观法门之理观,此则非定力莫辨,尤其是动中的工夫。而念佛人欲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亦需工夫。若能以持名念佛及礼佛为方便,欲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并非难事;则往生极乐净土便有把握。亦可参究念佛:所谓“不暇方便,自得心开”,非无可能。若以念佛圆通法门之初步工夫转而参禅,则无门之门自然现前,欲得悟明心性,亦有希望。即知禅与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近代人参禅之所以不能得力,多因定力不足所致,尤以动中工夫之缺乏为甚。且举话头禅为例:依虚云和尚开示录所载:“什么叫做话头?头,就是未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末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迥光返照这不生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种境界亦是定力足够而又具备修定知见的人方能做到。到此地步,则净土通于禅定。以上所述,尚只是事一心及定的层次;若理一心,则与理相应。也就是亲见自己本具的佛性(自性),所谓“西方不离方寸,弥陀即是自性”,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境界自然现前,这是禅的悟境,若非禅净双修,必不能得。行者不论是参话头、公案、机锋,抑或是因参究念佛而得入理,其本质莫非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此等境界,若非定力何能成办?又道:“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行也。”凡此种种,莫非与定相应。是故行者若欲往生极乐,并求莲品高升者,切宜增强定力,以助净土之修持。注六、欲界天:世间分为三类、或称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包括物质世间及四天王天以上至他化自在天等六天,以此界中众生尚有男女相及淫欲故称欲界。色界共有十八天,是修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此时唱念佛号已极缓慢者,不可心慌;此是正常现象,表示定力已开始显现,心不掉举。虽然有时不欲默唱佛号、心地轻安,但仍不可因此舍弃佛号;平常仍应默唱佛号,心中同时忆念。已有持名念佛基础者,应于日常生活中随时提醒自己无相忆佛念佛,不可再持念佛号。六、张眼无相忆念拜佛:由于现在工夫已经增强了,有能力克服眼根的攀缘,所以改为张开眼睛的无相忆念拜佛。仍然在每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是故参禅者需较强之定力及较细之心神外,尚需更强的自信心,信自己能开悟见性。若行者修成第九或第十阶段时,定力与信心俱足,此时转而参禅,较易生起疑情及进入疑团。此时参禅者仍应具备参禅之知见,应详阅诸善知识所著禅学著作、禅门典籍等,并应亲近善知识学习,可免唐费工夫,乃至误入歧途。原本参话头(尾)者,可参阅虚云老和尚之开示,便知何谓话头,如何参法。或参阅本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此等境界,若非定力何能成办?又道:“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行也。”凡此种种,莫非与定相应。是故行者若欲往生极乐,并求莲品高升者,切宜增强定力,以助净土之修持。注六、欲界天:世间分为三类、或称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包括物质世间及四天王天以上至他化自在天等六天,以此界中众生尚有男女相及淫欲故称欲界。色界共有十八天,是修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但是在悟后的保任过程和修道过程中,他会一步一步去思惟、去观察,要实证涅槃的时候,道路该怎么走?修行的方法是应该用什么方法?然后他就会渐渐的理出一条头绪,开始走向实证涅槃的究竟境界,那就是说要增强他的功夫,即是定力。要修定就必须除掉烦恼。贪欲、瞋恚、愚痴都是烦恼,所以到最后这两种人必定都会贪瞋痴转为淡薄,但是在转为淡薄之前,那段过程里面有起伏的差别不 | admin 2018-07-20 |
![]() |
只是啊!没有悟之前往生,需要一段时间在花苞之中消除性障、增强定力,才能够到这个境界。念佛人体究念佛到这个地步,就知道归命无量寿佛的真实义理,就是归命自性无量寿佛;因为一切有情生命,莫不是由这个永无生死的自性无量寿佛而出生。到这个时候就知道,诸佛法身就是这个自性弥陀,若无此自性弥陀,便无十方三世诸佛,亦无十方三世一切有情。我人忆佛念佛,今日得证自性弥 | admin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