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若未修此四加行来确定能取心与所取境皆归属于空性心如来藏,或修此四加行而心中未得决定,或修此之时仍未具备深厚未到地定定力以致未能降伏性障者,纵使善知识慈悲助其证得真如,亦将无法运转其真如智慧而成为干慧,不具有真见道之实质,即是对真如法性及其智慧都无法运转者,不能称为证转真如者,即不是大乘教中真实开悟之人。在进入大乘佛菩提道中求证真如之前,必须先修得定 admin

2018-07-21

真善知识也会观察这位七住菩萨是否具足菩萨种性,观察他的定力、福德、智慧是否具足。如果这位七住菩萨种种的因缘渐渐具足了,就会教导他去参禅,去寻找禅宗的本来面目;如果真善知识观察他的因缘不具足,便会放下,继续让他去圆满七住位的条件。为什么?就怕菩萨没有定力、慧力、福德来庄严,一旦明心了就会退转,再度转回六住位,乃至退回六住位以前。由于真善知识知道明心需 admin

2018-07-21

如果加上他有动中的功夫——定力,而不是定境,也能够很迅速的眼见佛性,因此说娑婆世界是速行道,是易行道。因为禅的法门很迅速,一念相应就超越了凡夫地。而且在娑婆世界也很容易修行、因为在娑婆世界容易修集福德资粮。娑婆世界的众生求生不易,资粮缺乏。因为娑婆世界的生活资粮不容易获得,求生困难,所以我们在这里作布施很容易。如果你到极乐世界去,你能向谁 admin

2018-07-21

然而在开悟明心之前,必须要先随从真善知识修学,次第的具备见道所需的定力、慧力和福德资粮,这样才能次第的修集、次第修证,也才能次第成就佛道。所以说,禅宗的开悟明心,乃是修学大乘佛法一切宗派行者的首要目标,也是最急切的目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除了禅宗的开悟明心——亲证如来藏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使人能够真正的进入佛教的内门当中,来修 admin

2018-07-21

八正定:即是正确、正当的定力,使自己的心境随时都可以精神集中,心情平静,此即是世间正定。儒家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此可见,定力是一种精神修养,凡是一个有修养、有大担当的人,也一定有相当好的定力,否则无以致之。以上所述为世间八正道之正理,相较于出世间八正道正理,世间八正道没有思维修习四圣谛, admin

2018-07-21

所以,动中定力修得好的人,在路上行走的时候,虽然一直都离念而没有任何妄想,但仍然可以了知路上的状况;绝不会因此而失去了了知性,绝不会全无分别的跌入水沟或者撞上车子呢!意识虽然离开语言文字,但是仍然能够以其心所法来了别苦乐及是非,其实都不出于识阴六识之外。总合来说,识阴所摄的六识心,不论是有念或离念,都是意法为缘而从如来藏中出生,不是本来就在的常住法 admin

2018-07-21

菩萨在第三住位中觉得自己好像有如来藏,但是因为终究只是定根,而无定力。而如今转入第四住中继续闻熏佛菩提时,心得决定,确定自己必然有如来藏,而没有丝毫怀疑;这时对如来藏心的存在而且可以实证,已经心得决定而产生了定力。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身口意行就会以诸佛为标准和榜样,希望自己的行为也能如同诸佛一样清净无染。这个阶段的菩萨,常常会感觉到自己受到佛陀慈光 三摩地

2018-07-21

四者、要教导修学者拣别定境、定力、定相等差别。应教导弟子修学动中定力,如无相念佛、无相拜佛等功夫,使其能在行住坐卧中因有定力的摄持,容易定慧等持,不攀缘世间五欲,于六尘境界中少妄想。现前能专注用心于法上,未来始能更进一步而有看话头、思惟观的功夫。他日缘熟,因有动中定力使心细腻的关系,便易于话头疑情之中或公案思惟观中,一念相应而证悟如来藏。或因看话头 三摩地

2018-07-21

从中让我们知道求生极乐上品上生乃是非常的殊胜,因此我们劝请大心的念佛人,应该让自己的菩萨种性能够具足的发起,并且在功夫定力上面能够用功得力,修集自己道业上的种种次法资粮,此世能够具足,让自己能够在此世因为遇到的因缘而使得念佛的层次增进,这样才不枉此生!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25集上品上生》正伟法师 (原标题:如何才能获得上品上生?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在第三住位中觉得自己好像有如来藏,但是因为终究只是定根,而无定力。而如今转入第四住中继续闻熏佛菩提时,心得决定,确定自己必然有如来藏,而没有丝毫怀疑;这时对如来藏心的存在而且可以实证,已经心得决定而产生了定力。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身口意行就会以诸佛为标准和榜样,希望自己的行为也能如同诸佛一样清净无染。这个阶段的菩萨,常常会感觉到自己受到佛陀慈光 三摩地

2018-07-21

佛性无形无相,然能以父母所生眼而亲见,非无定力者以破初参之智慧想像所能见;故禅非禅定,乃般若耳,唯一念相应耳。须摩提长者经:佛云︰……我尔时伸手按地,魔众眷属即便破散,我以所知所得所觉之法,当现证验,应得成道。尔时即集无量功德智慧,以一念相应慧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转,自得成就,亦复成就一切众生。菩萨藏经:尔时佛告舍利弗…&helli 三摩地

2018-07-21

但是见性,有人只见得片段,也有人一念相应见得一剎那之后就消失了,可是也有人见性成片,一切时一切处都能见得清清楚楚了然分明,这种见性须要具备慧力以及定力,缺一不可,此外还要加上福德庄严,如果没有福德来庄严的话,就没有因缘时节可以眼见佛性。所以见性乃至破初参的明心都是必须的。 (二)禅应如何修行禅在娑婆世界以明心为标的。那就先要明白明心是什么?明心 三摩地

2018-07-21

克勤圜悟禅师多有此类开示于学人者:既得旨(证真如妙旨)之后,绵绵相续管带,令无间断,长养圣胎;纵逢境界恶缘,能以正知见定力融摄之,打成一片……当平持此心,无我人、无爱憎、无取舍、无得失,渐渐长养三十、二十年,逢顺违境得不退转,到生死之际自然翛然,无诸怖畏,所谓‘理须顿悟,事要渐修’……却须先悟了本来,明见‘即 三摩地

2018-07-21

初出无想定的这三剎那觉知心,类似眠熟初醒时,证严法师可以在清晨醒来时自己详细的观察;如果定力够的话,这三心都是自己可以验证的,就会了知意识心的生灭性了;只恐证严法师定力不够,每晨都落到清醒后的一、二分钟时,才知道忘了观察率尔初心、寻求次心、决定三心。无力观察的缘故,就会认定意识觉知心是不生灭心。无想天人若出无想定时,已无天福持身而只有下堕一途了,所 三摩地

2018-07-21

而虚云老和尚毕生定力,不在话下,当然是以此教人。甚至导师开始教导人时候,也是觉得由这禅定入手,可以培养定力,方便参禅,然而可能根器不如前代人物,所以后来又产生无相念佛拜佛的殊胜方便,可以禅净共汇;因此禅定除掉妄想,本来就不是通于般若,否则无始以来,大家都证得过四禅,何以如今还是在这轮回之中,不得自在呢?然而若要转语,也可说,如果念念都是妄想,那又如 三摩地

2018-07-21

(六)培养动中定力参禅时候的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都需要一定的定力,尤其是见性,若没有定力就无法眼见佛性。参禅所需的定力,是动中动夫,而非打坐修习禅定所得的定境。有了动中动夫,学人于衣食住行之时都可以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随时随地都会有开悟的因缘出现。若动中动夫欠缺,可以借上文所述的忆佛、拜佛的方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迅速提升动中定力。学 三摩地

2018-07-21

又观我会中十余人,亦能在平实教导之下,如平实一般,在山河大地上、在有情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并非明心亲证如来藏者所能眼见,因为并不是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的如来藏;是故,明心不同于眼见佛性,是故方有我会中学员于明心之后撰写见道报告;后来眼见佛性之时,又复写作眼见佛性之报告以呈,由当代明心之后又复眼见佛性之事实,证明眼见佛性之异于明心者,二关之差异极大 三摩地

2018-07-21

又观我会中十余人,亦能在平实教导之下,如平实一般,在山河大地上、在有情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并非明心亲证如来藏者所能眼见,因为并不是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的如来藏;是故,明心不同于眼见佛性,是故方有我会中学员于明心之后撰写见道报告;后来眼见佛性之时,又复写作眼见佛性之报告以呈,由当代明心之后又复眼见佛性之事实,证明眼见佛性之异于明心者,二关之差异极大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在第三住位中觉得自己好像有如来藏,但是因为终究只是定根,而无定力。而如今转入第四住中继续闻熏佛菩提时,心得决定,确定自己必然有如来藏,而没有丝毫怀疑;这时对如来藏心的存在而且可以实证,已经心得决定而产生了定力。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身口意行就会以诸佛为标准和榜样,希望自己的行为也能如同诸佛一样清净无染。这个阶段的菩萨,常常会感觉到自己受到佛陀慈光 三摩地

2018-07-21

色界爱的结就是喜欢色界的境界,比如我们有人悟了以后,性障除了,本身也有定力了,结果初禅善根发,色身常常有乐触。然后他心里生起喜欢贪着的心——喜欢这个乐触,所以时常将心向内收敛,让乐触在身中出现,这个,就是色界爱的结,喜欢色界里面的境界。比如有人证得二禅——心喜。二禅之中无觉无观,但是出定的时候,住于初禅,有心喜的觉受,初禅中的身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