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比方说,我们就拿菩萨要开悟明心所需要的准备工作来讲,要开悟明心的时候,除了福德要具足,并且智慧要熏习正知正见之外,除了这两个之外,你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定力;你如果没有定力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实际去参究。这个所需要的定力,其实就可以对应到我们说的止观的“止”这个字上面。那观呢,我们可以说,菩萨在破参明心的时候,在止的这个基础上面,去用思惟观去寻 | admin 2018-07-22 |
![]() |
结果我们上次请大家特别注意的,就是说菩萨会宣说这样的章句,透过自己的定力与神通的力量,然后令这些章句能够在有情对方在持诵这些章句的时候,有所神验。我们上次有特别提醒大家,这个之所以能够神验,其实是菩萨宣说这个章句的菩萨他的力量,而不是说这些章句的本身有它不可思议的写法,或是不可思议的读音。因为往往有许多人都误会了,他们认为咒语都有一些神奇的力量,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在人世间想要离欲而修学四禅八定的外道人,只要他们能够远离淫欲,而且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再加上把五盖性障都降伏了,就可以出生到色界的初禅天去,远离欲界的一切苦恼。出生到色界天的天人,全都是中性身而没有男女根,所以表示他们已经完全离开了欲界男女欲的境界了。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男女欲并不是所有的有情都一定要有的境界,而是可以超脱的。而在色界天,天寿虽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四个条件就是福德、智慧、定力以及除性障。这四件事情就如同一把椅子的四支脚,一定要齐头并进;哪一支脚长一些或短一些,这一把椅子都会摇晃不稳,我们一坐上去就会摔下来。学佛要进步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福德,而且是必须要在正确的佛法、在之中所培植的福德。佛法当中每一个阶位的修行,它都必须要具有相对应的福德,差一点点都不行。学佛久了以后就会发现,福德其实是最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想要参禅,首先就要亲近真悟得如来藏的善知识,闻熏正确的知见;由善知识的教导,次第增进无相念佛的功夫,来修习动中定力;有了这种动中定的功夫以后,就会看话头,然后就能参禅。修学的过程当然要很专注,不要攀缘,职业上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尽量要去做,要尽我们本分去把它做好;那除了职业和家庭之外,我们应该要履行的义务,还有其他一切修福的活动,应该要有所抉择&m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五根具足了,渐渐的就可以发起五力,所以就有了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乃至慧力。现在这一段是讲五力,五力发起了以后会产生一个现象,就是不喜欢分别世间法的利害关系,不喜欢在世间法上贪着,这就是五力开始现行了。若是往世不曾熏习过三乘菩提的人,就说他们还没有五根,当然更没有五力。菩萨有了五力,所以他对世间法不乐于分别和执着,可是他却有另外一个执着:乐求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来具足自己的福德因缘?如何具足我们的慧力、定力,让因缘成熟而能够来实证真正的菩提?所以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有那个决心,有那个毅力,想要来培植我们的福德,来让我们的因缘能够具足成熟!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来做的话,不管任何人都可以实证佛法,这就是佛法的平等。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06集声闻菩提之总相>正礼老师(原标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法的修学,其实是不必要、也不应该逃避世俗而隐居闭关修道;唯除是先跟真善知识闻熏修学,已有了正确的知见之后,为了锻链功夫定力以求见道的阶段,应该要减少外务的攀缘之外;反而要在种种世俗烦恼中,才比较有见道及种种佛法证悟的因缘。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30集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正源老师开示(原标题:不断烦恼而证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两种受生都属于化生,都由定力化生于色界天或无色界中,也都同样是由于「远离」之想而化生于色界或无色界中,所以佛说「化以『离』应」──化生有情都是以「离」的作意来应对未来世的受生。人间的昆虫类有情,也是以离为应的。譬如蝴蝶,由于轻想而离情,所以入住卵中而出生以后,并无厚重情执,只是自顾自的不断进食,促进生长,从来不作任何的思惟观察与贪爱。等到想要变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上一集已经介绍了所谓的无想定,它是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力,在阿含里面也称为无想定。可是我们要知道,在解脱里面其实并不是因为禅定而获得解脱,所以所谓的净无想道里面,要到达非想非非想天的这样的禅定力才是解脱,这并不是真正的道理。所以佛陀祂也说:即使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其实他也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涅槃。所以所谓的净无想道,只是为外道方便开设说,你们能够修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这期间,双方有杀身命或食其肉,乃至微小之事,而形成互杀互诛时,就会继续轮转不休;除非有佛出世,或证得定力而生色界天,暂时中止酬偿,否则不会停歇。如是畜生宿债偿毕,还生人身,则如下次第:枭类转生为人身,则为顽劣之人;示现不祥征兆之旁生类转生为人身,则为愚痴之人;狐狸类转生为人身,则为屠夫等凶狠刚愎之人;毒类畜生转生为人身,则为平庸之人;蛔蛲虫类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整段的经文,如果我们把它跟正觉同修会一般会跟学员菩萨们在演说的时候,用四种修来容括这一个我们初始修行的重点,那就是:第一个、修学知见,第二个、修习定力,第三个、修集福德,第四个、修除性障,也就是四种修。经文里面第一个我们说“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这个就是我们刚刚说的四种修当中的修集福德。“若坐禅时”,很清楚的就是修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修学无相念佛法门,可以让自己心中一直有佛菩萨存在,除了产生动中定力,而能够逐渐不被外面五欲境界所迷惑之外,心里面也能够引生出佛菩萨时时刻刻在摄受我们的意念,以及能够提醒自己,是否有依照著佛菩萨的教导而切实履践,这样对于我们持戒,当然有莫大的帮助;而相对地,如果毁戒作恶,一定会让十方诸佛菩萨为他感到无限的惋惜。学人如果了解这个道理,怎能不戒慎恐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能出生到天道者,除了生前修有很大善行(上品十善)之外,有的还需兼修相应的定力。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佛告首迦长者所言: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界)天报:所谓具足修行增上十善。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色(界)天报:所谓修行有漏十善,与(禅)定相应。复有四业,能令众生得无色(界)天报:一者,过一切色想、灭有对想等,入于空处定;二者,过一切空处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七住后转入八住,努力不断地修集福德、智慧与定力,由八住、九住而转入十住。在十住位中,透过看话头的功夫,也就是看住话的前头,并将话头的变化及差异看得清楚,于定力、福德、智慧的之下,一念相应慧,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见自己的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幻,成就如幻观,十住,成为十住菩萨,亦名十住达人,乃是十住位最究竟的达人。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如幻观成就后转入十行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四者为什么叫作如意呢?这四者为何称为如意?因为在前面的四念处当中如实修习、观行的智慧,又在四正勤当中精勤修持,由于精进的缘故,所以定力、慧力皆得增长,而且心得决定,所以使得定慧均等,所愿皆能成办,所以这样子的缘故,就称为如意足。也就是说,这个四如意足是因为我们在前面的四念处当中,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身念处还有法念处等等这样的法里面,这个四念处当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入楞伽经》卷二)解释如下:藏识这个心很微细,除了七住明心菩萨能少分了知,地上菩萨能多分了知,佛究竟了知以外,其余的二乘、外道、凡夫,穷尽定力与慧力都无法了知。从经文可以证明,阿罗汉根本没有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发起的般若智慧,所以阿罗汉在菩萨面前只能口挂壁上,根本没有说话的余地。既然二乘人尚且不知,更何况是外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说禅定的本身并不能生的智慧,禅定只是有利于声闻、缘觉对“无常空”和“缘起性空”的观行而发起智慧,禅定的定力只是有利于大乘般若智慧的显现。是故二乘的出世间智慧和大乘的般若慧的本身皆无关禅定。在大乘佛法里,四禅八定通常要到三地才开始修习,三地以前无暇修习,主要的时间都是用来修学般若慧。三地菩萨修习禅定,因为与三地的无生法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我们在找这些心时,事实上是有方法的,也就是说,如果要实证这八个心,要先相信有这八个心可以来找,所以要皈依三宝,具足福德、慧力、定力,要有这些条件,就好比说,要实证黑珍珠的甜度,那我们总是要有金钱来买它。因为黑珍珠很珍贵,价格很高,如果有人没有钱买,就说我没吃过,它不存在,这样就不符合道理了。那我们说的八个识里面的第八识如来藏,好比是我们每一个人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四者皆言如意者,即是于前四念处中,如实修习观行之智慧;又于四正勤中,精进修持;由于精进的缘故,定力慧力皆得增长,并且心得决定,而使得定慧均等,所愿皆能成办,故名如意足。亦即,由于欲(希求)力故,引发定起,称之为欲神足。由于勤(精进)力故,引发定起,称为勤如意足。由于念(心)力故,引发定起,称为念如意足。由于观(思维)力故,引发定起,名之为观如意足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