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性无形无相,然能以父母所生眼而亲见,非无定力者以破初参之智慧想像所能见;故禅非禅定,乃般若耳,唯一念相应耳。须摩提长者经:佛云︰……我尔时伸手按地,魔众眷属即便破散,我以所知所得所觉之法,当现证验,应得成道。尔时即集无量功德智慧,以一念相应慧得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转,自得成就,亦复成就一切众生。菩萨藏经:尔时佛告舍利弗…&helli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够看话头才有资格看见佛性,看不见话的前头,表示你的定力不够,动中的功夫不够,一定看不见佛性,把答案跟你说了也没用。所以要能够看话头,并且还要很熟练、很纯熟,它自然而然存在,那这样见性的因缘就具足了。然后才去参话头。话头有两方面,你是要参真如的话头呢?还是要参佛性的话头呢?两种不一样。真如的话头参出来是见无所见,我们一开始讲的那些公案,如今都在你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种境界亦是定力足够而又具备修定知见的人方能做到。到此地步,则净土通于禅定。以上所述,尚只是事一心及定的层次;若理一心,则与理相应。也就是亲见自己本具的佛性(自性),所谓“西方不离方寸,弥陀即是自性”,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境界自然现前,这是禅的悟境,若非禅净双修,必不能得。行者不论是参话头、公案、机锋,抑或是因参究念佛而得入理,其本质莫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欲见道,需赖参禅或止观法门之理观,此则非定力莫辨,尤其是动中的功夫。而念佛人欲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亦需功夫。若能以持名念佛及礼佛为方便,欲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并非难事;则往生极乐净土便有把握。亦可参究念佛:所谓「不暇方便,自得心开」,非无可能。若以念佛圆通法门之初步功夫转而参禅,则无门之门自然现前,欲得悟明心性,亦有希望。即知禅与净土,密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见性,有人只见得片段,也有人一念相应见得一剎那之后就消失了,可是也有人见性成片,一切时一切处都能见得清清楚楚了然分明,这种见性须要具备慧力以及定力,缺一不可,此外还要加上福德庄严,如果没有福德来庄严的话,就没有因缘时节可以眼见佛性。所以见性乃至破初参的明心都是必须的。禅应如何修行禅在娑婆世界以明心为标的。那就先要明白“明心”是什么?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悟之实质所谓开悟,是说在参究的过程当中,不离定力而一念相应,生起了智慧。这个智慧能断三缚结、五下分结乃至五上分结,而与定力相应,所以得到禅悦及解脱正受。从破初参悟得真如,到重关眼见佛性,乃至牢关会末后句,及体验牢关参禅事毕,皆是一念相应慧,也都或多或少与定力相应。所以所谓的悟,我们可以把它定义如下:藉由定力参详而了知有情生命最初与最后的根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三乘菩提修学次第有四种修:修学知见、修习定力、修除性障、修集福德。这四种修具足之后,然后您就能够依于您的未到地定、依于您五停心观、依于您七方便、依于您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样子一个如实地观照般若,从你闻、思、修,文字般若进而依定慧等持而来作观照,而来证得最后的实相般若,这才是佛法真实入门的一个次第。关于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前面的五停心观,主要的就是让我们这个妄心,心猿意马能够停下来;后面的四念处的别相乃至总相,是要让我们依于前面五停心观而有了定力,然后在四念处的别相与总相的观察当中,对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对于身、受、心、法这四念处都能够一一地实际地去验证,现前去观照它的无常性、它的不净性、它的无我性、它的不是真正的乐、非乐性。依于这样子的从文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人间之识蕴如是,色界之识蕴亦然,须藉色界微细物质所造成之天身,才能存在;须藉禅定力所生功德,才能生起。此谓色界天身须藉色界定之禅悦以为法食,才能生存;色界之色蕴生起以后,方有色界之识蕴四识生起与存在,是故色界之识阴亦名为识蕴,亦是如来藏因与众法为缘方得积聚而出生者故,色界识蕴是由眼、耳、身、意识四法蕴积而成者故,为蕴所摄。无色界识蕴仅存第六识&mdash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想要修观行之前,必须具备一些定力,也即,须先有「止」的定力,才能于历缘对境中修「观」。例如:一位习于酗酒者,对于美酒当前却无法自制,而喝得酩酊大醉;如此之修行人是随业流转,不足与其论观行的。萧导师的无相忆念拜佛是修观行的最佳基本动作,于拜佛时系心于念佛之念即是「止」,同时,观察拜佛之动作是否达到松(放松心情),软(肌肉不可紧绷),匀(速度均匀)之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再来说动中的离念灵知,就是一个人在动中不起语言文字的了别,跟前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的境界其实是差不多,只是说它有定力,心中没有打语言文字妄想而已。这样的一个境界,同样跟第一种一样,都是落入了我见当中,这是第二种离念灵知。再来我们讲,欲界中的我见的第四种,就是活在当下。一个人清楚了知自己活在当下,当然是想阴;能分别活在当下的心,当然是识阴。把识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想要修观行之前,必须具备一些定力,也即,须先有「止」的定力,才能于历缘对境中修「观」。例如:一位习于酗酒者,对于美酒当前却无法自制,而喝得酩酊大醉;如此之修行人是随业流转,不足与其论观行的。萧导师的无相忆念拜佛是修观行的最佳基本动作,于拜佛时系心于念佛之念即是「止」,同时,观察拜佛之动作是否达到松(放松心情),软(肌肉不可紧绷),匀(速度均匀)之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应该现在就开始一点一点的观行,还是等到定力有一定的基础才来做?问、身在信受平实导师所弘扬的世尊,并且依照导师书中开示的法门,修学无相拜佛、忆佛的功夫。然而观行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是非常重要的功课。但是应该现在就开始一点一点的观行,还是等到定力有一定的基础才来做?有的师兄讲,真正的净念相继是靠观行成就的,他说意根执着于不是忆佛的各种妄念六尘,不能安于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出无想定的这三剎那觉知心,类似眠熟初醒时,证严法师可以在清晨醒来时自己详细的观察;如果定力够的话,这三心都是自己可以验证的,就会了知意识心的生灭性了;只恐证严法师定力不够,每晨都落到清醒后的一、二分钟时,才知道忘了观察率尔初心、寻求次心、决定三心。无力观察的缘故,就会认定意识觉知心是不生灭心。无想天人若出无想定时,已无天福持身而只有下堕一途了,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正信的佛应该知道:要修初禅,性障要消伏、五盖要修除,对定力的增长与修证是有很大的关系;性障以及五盖的消除和禅定的实证是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性障伏除,定力就会增加;五盖伏除,就能够更微细地除掉深细的性障。所以智者大师才会说:【若初习禅,破于事障发欲界定;破于性障(五盖)即发色定。故云事障未来,性障根本;性障若除,初禅法起。】(~《摩诃止观》卷6)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真心衪是我们本自存在、完全无所得的本心,因为真心衪是无所得的心,当然对于万法是没有爱、取啊!而我确有很多的爱取而产生烦恼起瞋,实在很惭愧,定力不够沉不住气随六尘起舞,向外攀取而令心动了!真是汗颜啊!沉不住气时,若一再的往外怪罪,这是自己功力太差所致,正如《地藏经》所说的那一句话: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实相,就能逐渐断除烦恼,乃至于净除烦恼习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意识心要如何改变呢?意识心如果能够有定力,就能够依著目前的一个境界,再依著正知见来调整自己身、口、意的起行。在这里建议大家,如果说你在面对一个境界的时候,你看到自己心里很不舒服,一时之间又没有办法排除;你不妨避开,或者心中默默念著佛,或者心中默默地数数,这样子就可以把当前的环境给化解掉。-----摘自《三乘菩提学佛释疑2第067集如何看到自己的瞋习?何正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的菩萨看起来定力和慧力不好,可是因为他很努力累积福德,非常的慈悲调柔!所以佛土摄受的多!那他就提早破参明心!因为摄受佛土才是最重要的!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提到经中一个故事,在久远前的弗沙佛时代,当时有两个等觉菩萨,一位是释迦牟尼,另一位是弥勒!弥勒菩萨比释迦菩萨早了九劫发心成佛,因此弥勒菩萨的修行是在释迦菩萨之上,但弥勒菩萨的们的修行尚未成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熏闻正知见、如理作意的思惟,而心得决定,很重要,经常反复的练习,随着定力、慧力的增强,习性才发作就可以发觉,可以马上喊卡,这样就不会被习性带着走了,就减少了它的一分势力。以下分享平实导师在《起信论讲记》第三辑、第306页中看到的一段话:「可是七识心王的习性是无量劫以来就一直熏习染法的,习性根深柢固,一时毕竟不容易改,那得历缘对境去渐渐的修正,要在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