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坐姿正确,便容易坐得久而且不易疲惫,定力容易修出来。但这并不是说必须要用七支坐法,坐得非常标准才能修定。如果执着于坐相,打坐过程中时时操心自己的坐姿是不是变动了,一发觉变动便心生懊悔,赶快纠正,这样始终对坐相有牵挂,便没有办法保持心念住于一处。甚至总在调整姿势,没有办法保证持身不动,这样便无法进入定的状态,连最粗浅的欲界定都无法进入。因为欲界定的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阿罗汉在非想非非想定中,舍去受、想二种心所,便可进入灭受想定,也叫灭尽定,借此定力,阿罗汉可随时入无余涅盘,出离三界而得声闻解脱。上述四禅四空定合称四禅八定,如果加上阿罗汉所入的灭尽定,就是九次地定。是最准确的禅定次第。严格来讲,欲界定和初禅前的未到地定,由于未入初禅,尚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境界。而九次地定中的灭尽定只有阿罗汉、辟支佛能够证得,外道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些缺乏修定经验的人会以为这种状态与修定差不多,甚至会以为如果能经常保持在这种状态中定力就会得到提升。这种想法其实是种误解。看书的时候用心专注,虽然忽略了周围境界,但其意识心其实是在书中文字所描述的境界中念念变迁,攀援不定,这与修定时心定止于一念,不缘其他境界是完全不同的,仍是散乱心,不是定心。在这种状态下时间再久,也不可能锻炼出住心一处的定力,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动中定力较好的人,具备一定的反观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反观自己贪嗔痴等烦恼习气的现行,随后生悔、生愧,并做忏悔,发誓不再犯。这样长期反观,贪嗔痴习气就会渐渐转淡。定力更强的人,能够在历缘对境、烦恼习气被触发但还没有现行发作时,就能够及时反观到,并将其压伏,不使现行,如此多次反复,该习气自然会转淡,直至断除。因此,定力对修除贪嗔痴等烦恼习气的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神通的修得,都是借助定力,再加修神通加行而获得的。修习定力,不一定能得到神通;但是,修学神通,却一定需要定力。而且,定力层次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神通的大小。依欲界定所修出的神通,不如依未到地定所修的神通;依未到地定所修的神通不如依初禅所修的神通……,以此类推,依四禅所修的神通,是仅有欲界定、未到地定神通者所无法臆测的。如前文所述,佛门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定之法可分为动中修和静中修,所获得的定力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让心定止于一处的能力,但由于定力获得的方式不同,也就有了动中定力和静中定力的区别。在坐中所修的静中定,容易入门,也容易获得一些定境。但是,静中修得的定力,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就不容易提起来。静中能够制心一处不散乱,到了动中却做不到,这样就无法参禅,因为参禅要在动中参,在静中参禅很难开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欲证得初禅,除了伏除性障五盖这个条件之外,还必须具备未到地定的基本定力,也就是要有很深的未到地定的定力,这样实证的初禅才是稳固的,不然亦容易于实证后退失初禅的证境。对于定力的提升,可以依本会平实导师所教授的无相拜佛方式来锻炼,此无相拜佛功夫是最适合现代工作繁忙的修行人来学,也是最容易培养及提升「动中定力」的方法(请参阅《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学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目录一、学佛者修习定力的重要性1、禅宗修行不离定力2、净土宗修行不离定力3、大心菩萨成佛度众生不离定力4、小乘修行不离定力二、禅定基本知见1、什么是禅定?2、定力与定境的区别3、禅宗之禅与禅定的关系4、动中定与静中定5、禅定通外道6、修定与修除烦恼习气之间的关系7、定力与神通的关系8、日常生活中的用心专注与修定不同三、禅定修行的次第1、禅定修习的次第2、禅定次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念力出现以后心得决定而不再会再退失于佛道的修行了,这这就是有定根的人;有定根以以后就会不断的深入佛法中研求,他确定佛法的内容以后,再也没有人能一以扭的说法来转变他,无法再以种种巧妙言语或恐吓的手段来退转他、来他转入凡夫我见中,这就是有了定力的的人。有定力的人,表示他的慧根已经生起了,再也没有人能使他对邪慧产生认同,他已经有能力分辨义的真假与高下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禅不难得:初禅之所以难得,大多在于性障,不在定力。无相念佛的定力只要很好,再把性障除了,初禅就自动出现了,所以初禅不难得。二禅比较难,那是定的硬功夫,但是也有方法可以证得,所以现在世也可得。即使此世无因缘修定,但我们既然不是修声闻法,都不入无余涅槃,当然未来会有无量世,无量世中总有几世可以混到四禅、四空定的,这有什么难的?所以未来世也可以得定共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说来,他已经有初分的定力。再加上,假如他进一步去读诵大乘、深信因果,当然前提是说,他没有被假名的善知识的那一种西方极乐世界是太阳神崇拜的这种邪说所转;所以,他能够更坚定自己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力。这不妨也是发菩提心啊!这样一来,某甲要达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乃至于说,有把握舍报之后是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事业,他就不只要唸佛;他还要随分要知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这个色身当作道器,修习六度波罗蜜,熏习第一义谛知见,锻炼动中定力以及参禅功夫,来寻找生命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优婆塞戒经》卷6接着又开示说: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优婆塞戒经》卷6)要以不坚固的财物来换取坚固的法财。什么是不坚固的财物呢?譬如金钱、珠宝、黄金等等。有智慧的人都明白这些身外之物不坚固,这一生要用的足够就行了,剩下的就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随后尚须亲随宗教俱通之善知识修学定力功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一关,亦可俟于未来入初地三地时见,非必此时,然以此时见性为最适宜,修学一切种智时,较易成就初地无生法忍故。)眼见佛性时,即入十住位,名为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若于初地三地眼见佛性,名为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已分证法无我、分证五分法身故,故于见性时,不似未入地菩萨见性者之执有佛性可以眼见;不起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般涅盘经》说的三个条件:慧力、定力、福德都要很好。若缺其一,我纵使帮了忙,也只能使你成为解悟佛性而不能眼见,这一世想要再眼见佛性,机会可就微乎其微了!所以说,在这佛菩提道上面,你如果不够勤行精进,成佛过程就会很慢;释迦牟尼佛发心比弥勒菩萨晚,结果却先成佛了!精进就是有这个好处,所以修学佛菩提也一样要精进勤行。第四个要注意的:要愿意努力救济众生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且要赶快修除烦恼,进入第四禅,再以四禅的定力加修天眼通与宿命通,那就可以配合明心见性的功德,生生世世永不退失。如果明心明得不真,见性见得不真,又没有天眼或宿命通,犹如此师一般,就不免会有隔阴之迷,入胎就迷失掉了。如果有天眼通与宿命通而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他不知修道之次第与内容,而执著一念无明中之欲界爱与色界爱住地烦恼,这个人必定会往生欲界天或色界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未修此四加行来确定能取心与所取境皆归属于空性心如来藏,或修此四加行而心中未得决定,或修此之时仍未具备深厚未到地定定力以致未能降伏性障者,纵使善知识慈悲助其证得真如,亦将无法运转其真如智慧而成为干慧,不具有真见道之实质,即是对真如法性及其智慧都无法运转者,不能称为证转真如者,即不是大乘教中真实开悟之人。在进入大乘佛菩提道中求证真如之前,必须先修得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四者、要教导修学者拣别定境、定力、定相等差别。应教导修学动中定力,如无相念佛、无相拜佛等功夫,使其能在行住坐卧中因有定力的摄持,容易定慧等持,不攀缘世间五欲,于六尘境界中少妄想。现前能专注用心于法上,未来始能更进一步而有看话头、思惟观的功夫。他日缘熟,因有动中定力使心细腻的关系,便易于话头疑情之中或公案思惟观中,一念相应而证悟如来藏。或因看话头功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定力!忆佛拜佛中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部分是对于一般人间的正常状况而说,因为色界乃至无色界天,因为定力的缘故,八识会不具足;而人间乃至傍生,因为业报差别的状况不同,也有可能会有八识不具足的状况。现在回头来说,为什么一定要确定说,每一个人不会少于八个识,也不可能多于八个识呢?因为有一分佛学的研究者,他往往主张说:佛教的后期,发展为七识、八识乃至九识说,佛的区分识别,本以六根为主要的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换句话说,要有净念相继的定力,而不是要落入一念不生的定境之中。那以这个有离开语言文字的观察的能力,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之中来寻寻觅觅,才有可能一念相应。因为如来藏的体性是无异、无变、无生、无诤,祂是不生不灭的;但是,却又不妨碍从祂所生的种种法是有生生灭灭的外相。因为诸法在过、现、未来生生灭灭的同时,心意识也伴随着运作,而如来藏却不在心意识之中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