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陀在《大般若经》中也教导菩萨修禅定或静虑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可爱境界(定境),也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生死果报(譬如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而是为了利乐众生,为了摄受佛土!为了帮助众生解脱!帮助众生往佛道迈进!佛陀在经典上也常常教导众生行菩萨六度,其中修禅定(静虑)波罗蜜多也是非常重要的!禅定波罗蜜,玄奘菩萨在《大般若经》中翻译成静虑,其实禅定波罗蜜不只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外还有昏沉,那就是定力不足或体力不继、疑情太微弱,落入昏沉的状态里面去。接下去就会变成散乱的状态,一面昏沉、一面打妄想。另外有一种人,心里会很烦躁,有这种烦躁现象出现时,仍然要安定下来,继续在话头疑情上用功。第二目魔扰与魔境魔境的产生是因为知见不正,或者求有或者下意识里面喜欢有,然后魔就会示现境界来引诱。知见不正是什么?一个参禅的人,误以为真如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时时刻刻,动中、静中都是在一心的状态,这叫作定,是事相上的定。我们经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从念佛的法门能够得到戒和定的那些过程和功德受用。有了这样的了知以后,那就有了慧,这个是属于事相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觉明现前时间的长短,会因为每个人定力的深浅而有差别,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因此不可以一概而论。这段时间虽然睡觉睡得很短,但是精神却还是很好,身体也不会觉得疲倦;但是如果时间久了,后遗症就会出现了,譬如说火气上来啦,口干舌燥、嘴巴破了、牙齿动摇等等现象会接着出现。各位菩萨,我们参禅的人应该要知道:真心清净,不观自在。我们常听到一般人都说观自在啊、观自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学禅定,必须先弄清定力、定境和定相的区别。我们一般人只要听说修定,直接想到就是要把腿盘起来坐在上,就好像老僧入定一样。大家总以为说用七支坐法,有模有样的正襟危坐着,不许别人来打扰,以为这样就是在修定,其实这样叫作定相,是修定的一种表相。透过这样的定相,我们应用一些方法,譬如说数息法、观心法、观念的起处,或者是持名念佛等等方法,使我们的心渐渐的安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修炼定力!忆佛拜佛中修炼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修炼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子住空无边处定中,心缘十方故,遂渐散乱,渐失空无边处之定力;已觉有过,乃不缘于十方空,向内心收敛返观,自以为所观之了知心即是阿赖耶识。内住于了知之意识及作主之意根,渐渐增长定力,心转微细,忽觉自心识种无量无边——过去识种、现行识种、未来识种皆无边际,欲求神通及诸境界者,皆随时可得,此名识无边处定;若未见道,便以此修证而为圣境,自谓圣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甘露法语》群疑解析(原标题:妄想因何而生?使定力提升的关键是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他要有应该有的定力,而且这个定力已经达到某一个阶段,他就需要转折,但是他想要进一步来体究念佛的时候,他需要有更深入的定力,那就是要有其他的资粮,尤其在定的知见这个部分。除了植众德本、广结善缘、修除高慢之外,还要对于自己在定力以及第一义的实证的知见,要建立正确的知见,而且要具足。我们先谈一下定的知见,我们知道每个人因为过去世对于佛法的修学有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刹那间遍身发者,以初禅定力具足及初禅应除性障已彻底修除故,非必打坐之定中方能发起初禅善根,行住坐卧中皆可能忽然而现;此人欲进修二禅较为容易,运运而动者往往退失,不易修进。以上名为有觉有观三昧正受。初禅修学具足后,继续修定,令心向内安住,不缘外五尘;渐渐安住自心内境,唯有意识观照五尘外之定境法尘;五识虽尚未灭,而于五尘已不攀缘,亦不起觉察粗心,不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节俱解脱者非因定力而得解脱往往有浅学之人,误认为修定也可以解脱三界生死,其实是错误的想法。今以九众生居来说明,就可以知道解脱并非因为定境而获得:俱解脱的证境仍然是依八解脱等智慧来获得的:【复次之众生居,是佛所说,谓种种身、种种想,即欲界人天,是众生居。种种身一想,谓初禅天,是众生居。一身种种想,谓二禅天,是众生居。一身一想,谓三禅天,是众生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许多菩萨也更加积极于无相拜佛定力的修学,就有菩萨问:“能不能用九住心,来作无相拜佛的入手处呢?”其实是可以的!因为每一个人在修定的时候,会依于他的习气、会依于他的心念,而有不同相应的法则。我们今天就以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九住心来看:如何依着这个九住心,来调我们无相拜佛的忆念的这一个心念?修止观,一定要有定的功夫,才能够作如实的观行,这是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上一集已经介绍了所谓的无想定,它是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力,在阿含里面也称为无想定。可是我们要知道,在解脱里面其实并不是因为禅定而获得解脱,所以所谓的净无想道里面,要到达非想非非想天的这样的禅定力才是解脱,这并不是真正的道理。所以佛陀祂也说:即使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其实他也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涅槃。所以所谓的净无想道,只是为外道方便开设说,你们能够修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修学禅定,初禅还可以不离五尘,二禅以上无寻无伺、无觉无观,是绝对不能有五尘;根尘相触而产生五识,五识现起的时候,您不可能修得二禅,乃至更上面的三禅、四禅,乃至四空定的非想非非想定,它必须要环境是非常的安静,或是这个修行人本身的定力,他的作意非常的强。欝头蓝弗回到树林,因为这些鱼虾、这些鳖、这些水族溅水声的干扰,他没有办法入定;又因为树林里面这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此可知,法无定法,都是因为众生的根器、定力、福德与智慧有种种差别,导致在修行上有种种差别,所以有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之分。由此可以证明,神通境界之高下,不仅与行者定境高低、所证的智慧有关,而且与所证的三乘无漏智之差别而有所不同,故有八万四千法门之称。由于众生没有正知见,不了知神通与智慧无关,常为神通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继续精进而舍离乐触的话,接下来胸腔的乐触消失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然后发起一种舍心,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啦!只有修道是乐,定力继续增强,有一天突然间在心里起了一个念,舍离一切执着的时候,微细乐就现前了。以前体验的八种乐触是粗糙的,现在这种乐触变成微细的乐触,没有那么强烈,但是更细腻,更殊胜。如此继续再修,过一段时间,性障除得更彻底,然后一样的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接下来他还要具备第一义的知见,也就是说他要知道有个真心存在;然后当他知道有个真心存在的时候,他就会从经典上去比对,到底这个真心的体性是什么;当他这样子了解了以后,他就具备了佛法的正知见;接下来他还要有参禅的功夫,参禅的功夫需要有定力,定力就是参禅的工具,参禅其实就是参话头、参话头。他还要具备思惟观的功夫,经过了这样的有了佛法的知见,也有参禅的功夫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外,有人会出现身体某些部位或全身发热、发冷、发麻、发痒,或者有些针刺般的疼痛;有人会有身体飘飘然像要升腾起来或要融化的感觉;有人会觉得身体向外膨胀,甚至胀得很大,有些缺乏定力知见的人会以为这是发起了初禅天身,会自称或随喜别人证得初禅,其实还只是在很粗浅的定境,离初禅还远着呢。上述境界的产生,大多是身体为了适应定中的放松和静止状态而产生的反应,或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禅宗发展的初期,人们的根性较好,定力也比较好。那时候,修行者大多重视定而不了解禅宗的根本是慧,所以往往定多慧少。那时禅宗祖师传法往往是注重慧的引导,而不必在定的修习上费心。渐渐地,修行者明白了禅宗的核心是修慧,却开始出现了重慧而轻定的倾向。到了宋朝以后,人们的根性越来越差,对修定也越来越不重视,禅门修行者的定力也越来越差,无法满足参禅的需要。禅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定力还不太好的时候,心中的忆佛念经常会被妄念打断,此时不须懊悔,再捡回来忆佛的念头就可以了。如此坚持锻炼,定力渐渐增强,心中趋于清净,不喜攀援,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听到口中的佛号声就会觉得是一种搅扰,此时便可以停止口中佛号的诵念,改为在心中持名念佛,不出声,这个阶段,叫做心念心听。同样,心念心听的时候,关键也在于一定要有忆佛的念在。如此继续锻炼,慢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