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意识心要如何改变呢?意识心如果能够有定力,就能够依著目前的一个境界,再依著正知见来调整自己身、口、意的起行。在这里建议大家,如果说你在面对一个境界的时候,你看到自己心里很不舒服,一时之间又没有办法排除;你不妨避开,或者心中默默念著佛,或者心中默默地数数,这样子就可以把当前的环境给化解掉。 (原标题:面对嗔安忍才能细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不缘外境的静心境界,虽然也是禅、也是定,却是定力而不只是定相。定相就是定的表相,就是打坐时一动不动,但没有定力。打坐时只是身体不动,其实内心里面还是一直在动,一直努力在跟妄想对抗,没有定境,更谈不上初禅以上的禅定。定境则是进入定的境界里面,譬如一念不生的境界,或是在深的未到地定中,虽然眼睛半开,坐到后来不见头手、床敷。乃至性障消除发起初禅,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法是要让自己更加解脱与有智慧,更加安乐!除了修福德也要修智慧,而心性的福德就是因为有修定力降伏五盖,或是转依如来藏的无我清净自性,或是用二乘解脱道的修法让心性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无我。而大乘的修法就是开悟明心并且转依如来藏。《瑜伽师地论》卷51:「缘真如境胜道方能转依故。」(CBETA,T30,no.1579,p.581,c10-11)以下关于转依如来藏的法语都是平实导师的在书中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到了周一快乐上班日!今天天气很好!所以我们要快快乐乐去上班!当一个菩萨如果福德不够,可能日子就会过得不顺利!而如果定力不够,那在事业或生活中不顺利时就容易退转!因此定力和福德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们之前也常常强调证悟的条件,请看这一篇:今生能信受,都是往世多劫修行的结果【洞山•禪師】开悟证般若注意事项记得平实导师曾经说过,开悟菩萨退转的原因有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葛格我在正觉讲堂上课已经超过九年半了,明年四月就要满十年!这十年来我认识很多很多的证悟菩萨,应该有三、四百位以上(主要都是北部),当然很多是看过人但忘记名字,因为大家常常都会见到面!三四百位的证悟菩萨中,年轻人很少!当年二十几岁就证悟的那几位,现在超过三十岁以上了!最年轻证悟的就是《我的菩提路》第一辑的林明佳师姐,她大学时就证悟,现在应该也三十三岁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目的一方面在修除性障,减少执着,一方面累积福德,再一方面就是增强定力及摄取般若知见。待定力、知见具足,便知转折和方向,层层转折升进后,禅的实证就出现了。不知道的人认为这个禅应该是很妙、很玄,亲证之后,就知其实祂平实得很,一点儿玄、一点儿妙都没有,但祂在平实之中却处处显着大用。我们可以这样说,禅宗参禅的过程,就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但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悟之实质所谓开悟,是说在参究的过程当中,不离定力而一念相应,生起了智慧。这个智慧能断三缚结、五下分结乃至五上分结,而与定力相应,所以得到禅悦及解脱正受。从破初参悟得真如,到重关眼见佛性,乃至牢关会末后句,及体验牢关参禅事毕,皆是一念相应慧,也都或多或少与定力相应。所以所谓的悟,我们可以把它定义如下:藉由定力参详而了知有情生命最初与最后的根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要亲证自心如来,必须具足定力、慧力、福德三资粮。所谓的定力,就是要有念佛的基本定力;也就是前面所说,于动中都有定力,所以心很细腻,才能够随佛方所去参究一切有情的自心如来。然而在末法时代,有动中定来参究,真的很罕见!因此缘故,现代的佛弟子很难培养动中定来参究;就算有定力,那都是在打坐当中所培养的静中定,于下座不久后就散失掉了,更遑论能够在日常生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经过一段精进念佛以后,慢慢会发现:刚开始持名念佛所发出的声音,不论是大声或者是小声都觉得很累赘!表示自己的定力已经出现了,声音的出现,对你而言,觉得很吵闹、不安静,因此不想出声。这时候就要转进,改为金刚默念,虽然金刚默念很小声乃至无声,但是自己仍然很清楚知道自己念佛的念没有间断,这时不仅心中有佛号,而且在耳中或者是在心中时时刻刻有佛号,彷佛像录音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时时刻刻,动中、静中都是在一心的状态,这叫作定,是事相上的定。我们经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从念佛的法门能够得到戒和定的那些过程和功德受用。有了这样的了知以后,那就有了慧,这个是属于事相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菩萨看到众生妄造恶业而受严峻的果报时,真的很痛心;也知道众生无明的关系,因而发起大悲心,不畏个人的辛苦,去教导众生如何建立正知见,教导众生如何去培植福德、定力,以及如何启发智慧,让众生去除无明,避免因为无明而妄造恶业,未来要受无量苦而了业。也就是说,菩萨藉由自己亲证三乘菩提,如实为众生广为宣说,让众生知道三乘菩提的真实内涵,让众生未来可以亲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条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他说:「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或云,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实相,就能逐渐断除烦恼,乃至于净除烦恼习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离开了思惟观,定力散失的话,就无法见性。如果离开了烦恼就没办法开悟,就没办法见性。所以《大集经》卷十二中说:若烦恼中见菩提者,是名如见,若离烦恼见菩提者即是倒见。那就是说:在烦恼中见真如、佛性的话,这个见才是如,才是如理作意的见,才是如法的见;如果离开了烦恼而见到菩提的话,这叫做倒见,这个见错了。所以对烦恼不可不迎不拒去放下,而应该投入烦恼之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他会用很方便的一个方式,比如说他教导我们的《无相念佛》,那我们很多同修可以在很短的世间之内就能够把《无相念佛》的功夫做上手,然后在世间法中来运作的时候,(他)其实能够不太受到干扰,能够非常有定力,非常安心的来做。很多同修都很快的就可以有这样的一个功夫。其实并不难,因为这个是最适合现代人修学的一个方法。以前都是靠打坐,可是现在这个时代太快速变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菩萨悟了,只不过是七住满心的菩萨,还不是佛;只是在佛菩提道刚刚注册,刚刚入学而已,还有好长好长的一段路要修学呢!菩萨明心了,转入八住、九住、十住修行,并依照善知识所教导眼见佛性的正知见,以及锻炼看话头的功夫,于定力、慧力、福德具足之下,眼见佛性真实,成为十住满心的菩萨,转入十行位。在十行位中,菩萨为了救护众生不被邪师所误导,所以出来摧邪显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想要参禅,首先就要亲近真悟得如来藏的善知识,闻熏正确的知见;由善知识的教导,次第增进无相念佛的功夫,来修习动中定力;有了这种动中定的功夫以后,就会看话头,然后就能参禅。修学的过程当然要很专注,不要攀缘,职业上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尽量要去做,要尽我们本分去把它做好;那除了职业和家庭之外,我们应该要履行的义务,还有其他一切修福的活动,应该要有所抉择&m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到了色界,就少了六界;色界天人没有团食,而甘露正是团食;到了色界,不吃食物,是以禅悦为食,以禅定的定力所生禅悦的喜乐,做为色界天人的食物,那纯粹是依禅定而有的。色界天,从初禅天的第一天开始,就已经不像欲界天人;欲界天人还有微细物质所造成的五脏六腑,所以他们还要吃甘露,以维持欲界天身之生存;但是色界天人,从初禅天以上,都没有五脏六腑,所以他们都不吃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探讨到此,大家应该已经非常清楚了,就是佛法的修学,其实是不必要、也不应该逃避世俗而隐居闭关修道;唯除是先跟真善知识闻熏修学,已有了正确的知见之后,为了锻夫定力以求见道的阶段,应该要减少外务的攀缘之外;反而要在种种世俗烦恼中,才比较有见道及种种佛法证悟的因缘。摘录《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原标题:做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福德善根具足的佛,来到了佛教正觉同修会,他在来同修会当中,学习一位菩萨所应该具有四方面的修行:定力、慧力、福德、除性障,也就是正觉同修会教导佛,以无相唸佛为功夫法门,为最初的行门,渐次地修习人天乘的福德、功德,藉由对于五蕴、对于十八界的观行,也就是对于色、识、受、想、行蕴,以及十八界自己亲身的观察,在身、口、意当中,然后在六住位的时候,能够证得断 | 三摩地 2018-07-23 |